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测试《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测试《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9-29 22:0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选择题
1.奶奶在小商贩那里买到一个银手镯,小红认为它可能是假的,准备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索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2.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描述石蜡物理性质的是(  )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小军对一支红蜡烛未做验证就做出如下判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有油腻感
B.难溶于水
C.密度比水大
D.硬度大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5.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放置在内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B.放置在焰心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C.均匀地被烧黑
D.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6.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小丽得出如下结论:①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③燃烧时发光、放热;④燃烧时发生了物理变化.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
A.比水大
B.比水小
C.与水一样大
D.无法判断
8.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了(  )
A.蜡烛中含有水
B.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
C.可能是空气中的水,不足以证明什么
D.可能都正确,但还要有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9.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受热时从顶部开始逐渐熔化成液态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C.火焰分成三层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0.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石蜡性质的是(  )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填空题
1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选填a或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
12.把某种金属用铁制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性质有:
(1)硬度______(填“较大”或“较小”);
(2)密度比水的______(填“大”或“小”);
(3)颜色______.
13.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该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是因为______.
 
一、选择题
14.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氧气
15.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以下三种成分的含量有较大差别的是(  )
A.氢气、氧气、氮气
B.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
C.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D.水蒸气、氧气、氢气
16.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盛空气的熄灭
B.盛呼出气体的熄灭
C.都熄灭
D.都不熄灭
17.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顺序为(  )
①将饮水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充满呼出的气体;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③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
④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桌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C.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复燃
D.空气可以支持物质的燃烧
19.将燃着的火柴分别插入如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a熄灭、b变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无现象、b熄灭
20.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能较快地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①空气
②人体呼出的气体
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④氧气.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21.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其中有一操作如图,则该操作说明该气体是(  )
A.极易溶于水
B.不易溶于水
C.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22.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先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使玻璃擦得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
D.氧气
23.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呼出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中只有氧气
B.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完全相同
C.减少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气体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二、填空题
24.为了测定教室中空气中的成分,化学教师让兴趣小组的小明同学提前收集一瓶教室中的空气,以备上课实验时用.小明从实验室中拿了一只空集气瓶,带进教室,敞口放置了一会儿,盖上了玻璃片.
(1)你认为小明的收集方法正确吗?______.
(2)请你叙述正确的收集方法______.
(3)用生活中的日用品代替集气瓶来收集教室内的空气,你的方法是______.
2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外壁有______(填写现象),为什么______?
26.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若要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可用______的方法进行检验,若______为氧气,______为二氧化碳,______为空气.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奶奶在小商贩那里买到一个银手镯,小红认为它可能是假的,准备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索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而不是假设,故选项错误.
B、“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故选项正确.
C、“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D、“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而不是做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描述石蜡物理性质的是(  )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故A正确;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3.小军对一支红蜡烛未做验证就做出如下判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有油腻感
B.难溶于水
C.密度比水大
D.硬度大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用手触摸红蜡烛,有油腻感;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难溶于水,浮在水面上,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手触摸红蜡烛,有油腻感,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不溶于水,说明蜡烛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难溶于水,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蜡烛较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是石蜡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解答】解:蜡烛燃烧是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蜡烛燃烧的产物,要熟练掌握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和生成物.
 
5.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放置在内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B.放置在焰心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C.均匀地被烧黑
D.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石蜡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6.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小丽得出如下结论:①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③燃烧时发光、放热;④燃烧时发生了物理变化.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石蜡燃烧,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③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④石蜡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④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石蜡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7.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
A.比水大
B.比水小
C.与水一样大
D.无法判断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掌握石蜡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8.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了(  )
A.蜡烛中含有水
B.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
C.可能是空气中的水,不足以证明什么
D.可能都正确,但还要有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题意,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蒸气解答;
【解答】解: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蒸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受热时从顶部开始逐渐熔化成液态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C.火焰分成三层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发出黄色的火焰,蜡烛刚熄灭时,灯芯上产生一缕白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蜡烛燃烧,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层最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时,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时,蜡烛顶端受热熔成液态,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0.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石蜡性质的是(  )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属于石蜡性质,故A正确;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性质,属于石蜡性质,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二、填空题
1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小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 (选填a或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外焰 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 水和二氧化碳 .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蜡烛能浮在水面上,比较蜡烛和水的密度;
(2)根据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分析;
(3)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以及白烟的成分分析.
【解答】解:(1)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小;(2)a,外焰;(3)水雾,浑浊,水和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石蜡的性质的了解,如果学生了解石蜡的成分,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就能正确解答.
 
12.把某种金属用铁制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性质有:
(1)硬度 较小 (填“较大”或“较小”);
(2)密度比水的 小 (填“大”或“小”);
(3)颜色 银白色 .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1)由于题目中指出该金属可以用铁制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说明硬度较小;
(2)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去分析;
(3)从题目中:“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考虑.
【解答】解:(1)由于题目中指出该金属可以用铁制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说明硬度较小;故答案为:较小;
(2)从题目中:“浮在水面上”可知该金属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小;
(3)从题目中:“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可知该金属是银白色的;故答案为:银白色.
故答案为:(1)较小;(2)小;(3)银白色.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从信息中获取信息,并结合自己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该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 蜡烛复燃 ,这是因为 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白烟的成分分析.
【解答】解:由于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所以熄灭后,有白烟从灯芯飘出,用火柴迅速点燃,火能顺着该物质将蜡烛点燃.
答案:蜡烛复燃;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点评】知道蜡烛的火焰的分层情况,并能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根据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断.
 
一、选择题
14.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氧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即可作答,氧气有助燃作用,所以能让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解答】解:氧气有助燃作用,所以能让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A、水蒸气不支持燃烧,故错;
B、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错;
C、空气中虽然有氧气,但因为含量低,不能让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故错;
D、氧气有助燃作用,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气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以下三种成分的含量有较大差别的是(  )
A.氢气、氧气、氮气
B.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
C.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D.水蒸气、氧气、氢气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氧气的用途.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呼吸过程进行分析,人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
【解答】解:
A、空气中的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空气中不含氢气,故A错误;
B、人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增加,故正确;
C、空气中的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故C错误;
D、空气中不含氢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呼出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成分的比较,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呼吸作用的实质以及空气中的气体成分进行.
 
16.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盛空气的熄灭
B.盛呼出气体的熄灭
C.都熄灭
D.都不熄灭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空气与水.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盛呼出气体的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盛呼出气体的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盛呼出气体的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盛呼出气体的熄灭,盛空气的正常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顺序为(  )
①将饮水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充满呼出的气体;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③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
④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桌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时,首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然后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放在水槽中,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然后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即可.故操作顺序为③②①④.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的操作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C.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复燃
D.空气可以支持物质的燃烧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A、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A正确;
B、氧气有助燃性,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不可以使燃着的木条复燃,故C错误;
D、空气中21%的是氧气,可以支持物质的燃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即可分析解答.
 
19.将燃着的火柴分别插入如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a熄灭、b变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无现象、b熄灭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如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a中燃烧更旺,而b中木条熄灭.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以及氧气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0.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能较快地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①空气
②人体呼出的气体
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④氧气.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接触的越充分,变浑浊的越快.
【解答】解: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使石灰水变浑浊的速度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能较快的使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后生产二氧化碳,能较快的使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21.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其中有一操作如图,则该操作说明该气体是(  )
A.极易溶于水
B.不易溶于水
C.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气体的收集方法决定于气体本身的性质,也就是性质决定了收集的方法,收集方法体现了气体的性质.这个辩证关系在教材中充分得到了体现.也是我们应用知识时常见的思路.
【解答】解:图示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说明该气体:不溶于水也不和水发生反应.
故选B
【点评】二氧化碳的排水法收集仅限于该实验,受化学启蒙阶段限制而使用的,在后面的学习和联系中切勿受其影响.
 
22.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先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使玻璃擦得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
D.氧气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量增加.
【解答】解: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使玻璃擦得更干净,是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量增加,观察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的比较,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3.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呼出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中只有氧气
B.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完全相同
C.减少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气体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空气与水.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A、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氮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不完全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呼吸时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不是减少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24.为了测定教室中空气中的成分,化学教师让兴趣小组的小明同学提前收集一瓶教室中的空气,以备上课实验时用.小明从实验室中拿了一只空集气瓶,带进教室,敞口放置了一会儿,盖上了玻璃片.
(1)你认为小明的收集方法正确吗? 不正确 .
(2)请你叙述正确的收集方法 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进教室后将水倒出,静置一会,盖上玻璃片即可 .
(3)用生活中的日用品代替集气瓶来收集教室内的空气,你的方法是 用矿泉水瓶子进行上面同样的操作.或用注射器抽取教室内的气体 .
【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1)小明同学从实验室拿的空集气瓶,瓶中带有实验室中的空气,即使在教室敞口放置一会儿,瓶内也不会全是教室内的空气.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集气瓶内先装满水,目的是用水排出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然后拿进教室倒掉水后再收集教室内的空气,才能收集到教室内的空气;
(3)可以用矿泉水瓶子或注射器,也是先用水排出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然后拿进教室倒掉水后再收集教室内的空气.
【解答】解:(1)小明同学从实验室拿的空集气瓶,带有实验室中的空气.就是带进教室敞口放置一会儿,收集的气体也不会全是教室内的空气,而是混合气体.这就会影响以后的试验结果准确性.所以:不正确;
故答案为:不正确;
(2)先把集气瓶装满水,排出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再收集教室内的空气.可得到教室内的空气.具体做法是: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进教室后将水倒出,静置一会,盖上玻璃片即可;
故答案为: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进教室后将水倒出,静置一会,盖上玻璃片即可;
(3)用日用品瓶子收集气体,与集气瓶收集气体的做法是一样的.如用矿泉水瓶子.具体做法如(2).或用注射器抽取教室内的气体.
故答案为:用矿泉水瓶子进行上面同样的操作.或用注射器抽取教室内的气体.
【点评】本题考查试验所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收集较为纯净的试验用气体的方法.
 
2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外壁有 水珠 (填写现象),为什么 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解答】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所以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故答案为: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
 
26.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若要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可用 燃着的木条 的方法进行检验,若 木条燃烧的更旺 为氧气, 木条火焰立即熄灭 为二氧化碳, 木条火焰过一会熄灭 为空气.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根据空气中和氧气中的氧气浓度不同,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没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现象不变,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所以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三个集气瓶中,木条燃烧的更旺则该瓶盛的是氧气;木条火焰立即熄灭该瓶盛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火焰过一会熄灭该瓶盛的是空气.
故答案为:燃着的木条;木条燃烧的更旺;木条火焰立即熄灭;木条火焰过一会熄灭.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