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文中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能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学法指导
1、对照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捕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如找出相关的时间性词句,整理出文中所写的事件)。从中找出人物的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相关数据,理解这些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进而了解课文所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3、可将此篇人物通讯与前面的三篇文章进行比较,从中掌握通讯的文体特点。
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1)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研究。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2)文体知识:
通讯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新闻文体,但比消息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更为丰富。可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和事件。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闻体裁,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的片段,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
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正音。
籼(
)型
祖籍(
)
黔(
)阳
大相径(
)庭
丰硕(
)
鉴(
)于
矢(
)志不移
兵不解(
)甲
钵钵(
)
雌蕊(
)
夜不能寐(
)
劫(
)后余生
3.解释下列词语。
大相径庭:
矢志不移:
劫后余生:
功成名就:
兵不解甲:
经久不息:
4.解题:本文的题目“杂交水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父——袁隆平”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流露了作者对袁隆平的(
)之情。其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合作探究
探究一:品读课文。
1.阅读课文,试概括一下,文中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
2.人物通讯中为了加强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往往会有人物的细节描写。你能在文中找出一二例袁隆平的细节描写,加以分析吗?
3.本文多处运用了数字,请你用笔在文中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想一想: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探究二:写法归纳。
1.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
探究三:文体比较。
1.本文是一篇通讯。那么通讯与消息有什么异同呢?
我的收获
1.
学习课文后,从袁隆平身上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自主学习:
2.
xiān
jí
qián
jìng
shuò
jìng
shǐ
jiě
bō
ruǐ
mèi
jié
3.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矢,发誓。
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指没有半点儿休息直接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声音)经过很长时间不停止。4.比喻
赞美、敬佩
解释说明
合作探究
探究一:品读课文。
1.
①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公里的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沉重,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②袁隆平提出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③袁隆平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他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④袁隆平在“文革”中的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⑤当奋斗九年,取得成绩后,又带领人马继续新的科研攻关。体现了他兢兢业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2.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
写出了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重视与珍爱。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时,他像疯了似的在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表现了袁隆平对“秧宝宝”被糟蹋时的一种痛苦心情。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等等,这些准确无误的数字的运用
,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之大。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
探究二:写法归纳。
1.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用数字说话,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探究三:文体比较。
1.
相同点:两者都是新闻体裁,都有真实性和时效性要求。
不同点:
(1)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人报道人物的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2)从表达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可以灵活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
(3)从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讯来得更快。
我的收获
1.
学习课文,我从袁隆平身上受到的启发是:只要目标是正确的,坚强和毅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结构特点,学会用消息的形式去反映生活。
2.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3.学会关注国家大事,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和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消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构、特点,概括课文的内容。然后通过阅读、交流来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简洁的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体验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树立民族自豪感。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1)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2)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论和描写。总的来说,新闻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三)新闻的结构: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前三部分不可缺少,背景和结语有时可省略)。
1.标题:通常有主(正)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 、引标题、副标题。主(正)标题是多行标题的中心,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引标题多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引出主(正)标题;副标题或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三标齐全是消息标题的一种形式,有的消息或无引标题,或无副标题,但一定有主(正)标题。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不一定只是第一段),它扼要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具有启发与激励性的语言(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
(四)消息的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五)新闻写作的要求:
1、标题:消息的“眼睛”,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洁、形式多样。
2、导语:要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事实或消息的中心,要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3、主体:足够的材料,典型的事例。
4、背景材料或结语,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上。
5、注意事项:内容要真实,材料要翔实,数据要准确,文字要简明。
二.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以上的知识链接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字词写上拼音和解释。
矜(
)持:
噙(
):
信守:
风度翩翩:
2.请你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3.本文属于新闻体裁,是一则
。正标题是“
”,副标题是
“
”。正标题中的一个“
”字贯穿全文,表达了中国人民
的情感。
4.你能试着找出课文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吗?
导语是在(
)(填段落)
主要写了:
主体是在(
)(填段落)
主要写了: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深读课文,感知消息的特点。
1.课文第一段中“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记者许基仁、刘广、林榕)”的这一句称为什么?这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体现了新闻的哪些特点?
2.在课文的标题和第2、5段中都列举了数字,你觉得有什么作用?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3.北京申奥成功,所有中国人都很高兴,文中为何只写到何振梁、刘淇、郎平这几个人呢?
探究二: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
1.请你结合相关的认识,说说北京为什么能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2.新闻直播间(小组编排):请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文中出现的人物和报道事件,再现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直播现场。
我的收获
本文是一则(
),这则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
)的喜讯,表达了中国人民(
)的心情。
体现了新闻的(
)、(
)、(
)的特点。
第二课时
探究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请你阅读导语部分,结合相关词句说说中国申奥成功,中国人是如何表现“喜”的?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朗读主体部分的内容,请用笔划出中国申奥成功后这部分中主要写了一些什么人物的表现?你能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呢?
(你可以按这样的顺序来归纳哦!如:人物、所做的事情、流露的情感。)
3.在第8段中“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句的“该”字也道出了许多感慨!试体会“该”中饱含的丰富情感。
探究二:写法探究。
1.请你结合消息的特点和本文的情景、情感来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探究三:大显身手。
1.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将怎样为奥运会作贡献?
2.学校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个活动都可以写一则新闻,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试写一则消息吧!(要注意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哦!)
我的收获
本文善于抓住(
)的情节,语言(
)、饱含(
),迅速及时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全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说明了强大的中华民族已经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
)。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自主学习:
二1.
jīn
竭力保持端庄严肃的态度
qín
(眼里)含
忠诚地遵守
形容举止洒脱
2.
2001年7月13日
莫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
中国
中国申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经过两轮投票,中国北京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对承办奥运会的信心和决心,最终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3.消息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
喜
喜悦和自豪
4.
1—2段
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1)、
票数绝对领先(2)
3—10段
政府态度(3)、投票情况(4—5)、各界反应(6—10)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探究一:深读课文,感知消息的特点。
1.
这一句的内容称之为电头。交代了发稿单位、地点、时间和发稿人。体现了新闻的迅速及时、真实可信的特点。
2.这些地方运用了确凿的数字,用事实说话,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可以体会到中国申奥成功时的那种激动、喜悦、自豪的情感。
3.
根据消息的特点,受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和篇幅的限制,文章不可能写出很多人的反应。只能选几个不同阶层的人作为代表来写,另外这几个人当时都在现场,他们又都是以不同身份出现的。
探究二: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
1.(1)改革开放成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然成果和有力证明。(2)正义、进步、强盛的中国在国际社会拥有广泛的支持。(3)中国政府的全面支持。(4)中华儿女的执着追求和热心参与。(5)申奥前的精心准备。
2.新闻直播间(小组编排)(略)
我的收获
消息
消息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喜悦、自豪
迅速及时
内容真实
语言简明
第二课时
探究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1)从“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流淌”、“中国人眼睛湿润了”这些句子中可以知道中国人用泪来表现“喜”,表现了广大中国人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的喜极而泣。(2)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所有”、“都”、“尽情”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
2.
中国方面:
(1)何振梁——噙着泪水,默默的与前来祝贺的人们拥抱。情感方面:这个细节描写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为我们所付出的努力而获得的成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2)刘淇——觉得北京一定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在与国际奥委会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后收藏了签字的钢笔。情感方面:这支钢笔见证了北京申奥成功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见证了北京的发展和进步,见证了全中国人为之振奋和自豪的伟大时刻。这个细节描写说明他十分珍视中国对申奥所作出的努力,十分珍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3)郎平——所说的话“北京获胜比我拿冠军还高兴。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肯定”情感方面: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国外方面:
(1)韩国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所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北京本来就有办奥运会的能力,此次获胜丝毫也不让人觉得意外。”
情感方面: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和肯定。
(2)瑞士奥委会主席卡基﹒瓦特——所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话“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情感方面: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和肯定。
3.
“该”中有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有北京一定能办好奥运会的自信。
探究二:写法探究。
1.①语言简洁明了。②善于抓住细节。(何振梁、刘淇的情景)③多用数字。
探究三:大显身手。
1.示例:(1)学好英语,为北京奥运会做志愿者。(2)做环保卫士,为“绿色奥运”做贡献。(3)学好文化知识为奥运做贡献。
2.
示例:
中学举行秋季运动会
10月10—12日,中学秋季运动会成功举行。
本次运动会共有近1
400名学生参加了12个个人项目和4个集体项目的比赛。运动场上,运动员龙腾虎跃;拉拉队呐喊声、加油助威声响彻整个校园。在这良好的运动氛围中,运动员充分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
本次运动会的召开,活跃了校
( http: / / www.21cnjy.com )园文化,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普及了体育知识和比赛规则,达到让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会上,运动员们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许多项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的收获
典型
简明
深情
认可6.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的有关知识,掌握本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3.学会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法指导
通过借助工具书和各种形式的朗读,了解特写的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概括课文的内容。然后通过阅读、交流来品味特写的语言,体会简洁语言的庄重、含蓄和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从而进一步体会香港回归事件,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背景介绍。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2.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以上的知识链接完成下列题目。
(1)
本文是一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
),是新闻的一种,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电影“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
)、(
)、(
)的消息文体。特写消息侧重于(“
”),往往采用(
),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旗帜(
)
停泊(
)
凝重(
)
瞩目(
)
冉冉(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凝重:
②掩映:
③子夜:
④瞩目:
⑤易帜:
(4)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找一找这篇新闻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各是哪几段?
(5)阅读课文的主体部分,说说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依次记叙了哪些事件呢?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感受特写的精彩“再现”。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的。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
3.为什么作者要抓住这几个与降旗、升旗有关的场景来叙述这一历史事件?
4.为什么“易帜”最为世人瞩目?
探究二:感受特写的写作特色。
1.作者在叙事时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我的收获
本文是一篇新闻(
),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描写,表达了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最终结束的无比(
)之情,证明了只有国家(
)、民族(
),才不会被别人欺辱的道理。
第二课时
探究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2.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3.
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探究二:火眼金睛,找一找。
1.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很强的抒彩,你还能从文中找一些句子,来体味一下吗?
示例:“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降下旗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句中的“凝重”一词隐含了人物复杂的情感——是无奈的颓唐,还是“得而复失”的悻悻然,是眷恋,还是甘拜下风的诚服?总之,这两个字将人物的微妙心理传神地揭示了出来。
探究三:归纳写法。
探究四:激情洋溢。
1.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政府为何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我的收获
1.
当你了学习了课文,知道中国国旗重新飘扬在香港上空,你的感触是:
6.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2.(1)特写
新闻价值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
现场感强
篇幅短小精悍
再现
文学手法
(2)zhì
bó
níng
zhǔ
rǎn
(3)①庄重
②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③半夜
④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⑤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4)导语(1段)、主体(2—10段)、背景(4、7、11段)、结语(11段)
(5)顺序:时间顺序。
事件: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合作探究
探究一:感受特写的精彩“再现”。
1.(1)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
2.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1)降旗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升旗意味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2)作者对这些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主题集中鲜明,让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4.
因为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落下象征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而五星红旗的升起,象征着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开始。
探究二:感受特写的写作特色。
1.
符合特写要求,一是真实;二是再现历史过程。
2.第4、7、11自然段有背景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的穿插,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我的收获
特写
欣喜
强大
昌盛
第二课时
探究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
语言的平实,对比的鲜明,无不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4.
将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一句简短的话中,今昔对比展现了历史沧桑的巨变。反复咏叹,含蓄隽永,它形象地诠释了任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终究都要破产这一真理。
探究二:火眼金睛,找一找。
如:
文中两次使用了“日落”这一背景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含蓄地传达了一种嘲讽的意味。“不列颠尼亚”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帝国曾经不可一世地自封为“日不落帝国”,到如今还是不可避免地要“落”了,这就暗合了标题中“别了”一词所蕴涵的婉讽情调。含蓄地表达了英国结束了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探究三:归纳写法。
1.运用特写镜头,画面感强。
2.语言庄重、含蓄,意味深长。
探究四:激情洋溢。
是社会主义祖国发展的结果,是正确行使“一国两制”的结果。
我的收获
1.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我们更应该奋发努力,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7.生命之舟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品味电视新闻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
3.体会解放军、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对其的感激、热爱之情。
学法指导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新闻知识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接着品味电视新闻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体会解放军、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对其的感激、热爱之情。最后可以通过朗读和情景表演来体会课文内容,更进一步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背景资料 。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查找工具书完成下列题目。
1.电视新闻以(
)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
)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
)、(
)、(
)、(
)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
)、(
)和现场效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簰洲湾(
)
肆虐(
)
迂回(
)
穿梭(
)
溃口(
)
转舵(
)
靠拢(
)
施救(
)
3.通读课文,根据之前所学的新闻知识,理清这则电视新闻的写作顺序、结构和内容。
(1)顺序:
(2)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的内容:
合作探究
探究一:解题,悟主旨、探情感。
1.在编辑过程中,作者选取了二号冲锋舟这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为何文中把这只舟船称为“生命之舟”呢?
探究二:表演分析,探文体特点。
1.朗读课文后,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令你最紧张、难忘的情节是:
2.小组编排:请你根据这个情节进行表演,再次感受紧张、难忘的情节。(提示:也许声音、神情、动作能助你一臂之力哦!)
3.文中报道了如此令人紧张、难忘的画面,有何作用?
4.在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更好地展现场面的危急、人物的精神?请简要分析一下。
5.通过以上的表演和分析,你觉得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什么特征呢?
我的收获
1.本文是一则(
),通过报道1998年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
),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
)。
2.你能说出生活中那些像文中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一样可爱的人吗?
7.生命之舟
自主学习
二1.
画面
声音
图像
字幕
图表
照片
解说
同期声
2.
pái
nüè
yū
suō
kuì
duò
lǒnɡ
shī
3.
(1)顺序:时间顺序(2)结构:
标题:生命之舟
导语:8月1日晚上8点20分……感人至深的场面。
主体:解放军、武警战士驾驶冲锋舟营救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水群众。
背景: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
结语:到2号上午10点……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
合作探究
探究一:解题,悟主旨、探情感。
1.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探究二:表演分析,探文体特点。
1.小女孩获救的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2.小组编排:(略)3.
突出了情况的危急,营救的困难,也更好的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不怕困难,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4.(1)运用了数量词。如“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说明当时自然条件的恶劣,营救小女孩的过程十分艰难。也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不怕困难、胆大心细,爱惜小女孩的品质及救人的决心。
(2)插入了同期声。如“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音:使劲!慢点……”。更能写出救人场面的惊险,能使报道更吸引观众。5.(1)声画合一(2)采用时间顺序展开报道(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我的收获
1.电视新闻
奋不顾身
崇高精神
2.焦裕禄、任长霞、最美教师张丽莉、抢险救灾的医护人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