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3单元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3单元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9 22:33:53

文档简介

9.纪念白求恩
学习目标
1.掌握“殉职、热忱、拈轻怕重、漠不关心、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手法,并理解其作用。
3.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学法指导
初读课文,梳理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关于白求恩:
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胸外科医师。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人。出身于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来中国援助抗日战争。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1939年在抢救伤员时
手指感染中毒去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
) 狭隘 (
) 满腔热忱(
) 拈轻怕重(
)
晋察冀(
) 纯粹(
)
3.按要求填写汉字

bǐ( )薄 以身( )职 麻木不( )
4.解词
(1)殉职:
(2)拍轻怕重:
(3)精益求精:
(4)见异思迁:
(5)冷冷清清:
(6)
狭隘
(7)
漠不关心:
5.本文体裁: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白求恩同志的生平事迹。(找出相关语句)
2.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第一段重点句:

要点:

第二段重点句:

要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三段中心句:

要点:
第四段中心句:
要点:
探究二:
再读课文,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白求恩有哪些精神?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吗?

2.思考: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探究一:
析读课文内容
1.“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 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 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以“叙”为主,
“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 ,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文是 ,运用 的写法,找出课文中每一段的叙、议部分,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分析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何不同
2.第二段可分
层,每一层都是先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探究二:
赏读课文
1.文章如何运用对比论证的?说说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白求恩
不少人或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


讨论:对比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除了运用对比手法来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之外,还运用了哪些其他的写作手法?哪些语句分别是这些写法?有什么作用?

第三课时
探究一:品读课文
欣赏语言魅力
寻找文中觉得具有表现力的语言。
(1)成语的变化
(2)句式的变化
设问句:“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双重否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有什么作用?
排比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什么作用?
探究二: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向白求恩学习?
我的收获
1.我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收获最大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比照白求恩的精神,我在学习、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不足是:
9.纪念白求恩
第一课时
探究一
1.开头两句。(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
作用: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根据,“叙”需要简明概括,是为议论服务的。
2.第一段重点句:“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探究二
1.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赞扬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2.把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归结为三个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从不同角度来写,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社会政治态度来分析的,第二个分论点是从人生观的角度来分析的第三个分论点是从职业的角度分析的。
3.中心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二课时
探究一
1.议 画龙点睛 议论文 夹叙夹议
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的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摘取叙述白求恩的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三段
“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第四段“
我和白求恩……感人之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叙述
自己与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叙述中表达了无限的惋惜、遗憾,哀痛的心情
,然后分析和强调
学习白“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的意义。(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性)。
2.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层:正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两个表现提出本段论点(正面介绍,高度赞扬,号召学习)
第二层:列举四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与白求恩对比(突出白的高尚,阐明学习白的现实意义)
第三层:侧面介绍白求恩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这种精神。(重申,支持论点)
探究二
1.表格略,好处:通过对比,即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的非常鲜明,又显示出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为了补充正面描写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三课时
探究一
成语的变化:略
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
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之情。
排比句从人格

品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

修养
、志趣
、人生价值
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了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探究二

我的收获:1.①.学习白求恩的精神。②.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③.理解对比及作用。④.本文语言的特点,成语的恰当使用。2
略12.懒惰的智慧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提炼文章的观点,学习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2、理解“懒惰”的含义,联系实际培养“懒惰的智慧”。
3、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法指导
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本文新颖别致的论证过程,品味本文的幽默传神的语言。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凯利,美国作家,是《纽约时报》《新闻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刊》《家政》以及其他妇女杂志的自由撰稿人,擅长披露名人秘闻。她所写的传记大都很畅销,美国记者与作家协会还曾授予她1987年度“杰出作家奖”。
2.为下列字词注音
摞(

训诫(

亲躬(

捷(
)径
裨(
)益
机械(

水泵(

雇工(

阀(
)门
螺(
)栓
疲惫不堪(
)(

循规蹈矩(

小心翼翼(

单调(
)懒惰(
)恶劣(

诞生(

活塞(

3.解释下列词语
循规蹈矩:
捷径

疲惫不堪:
亲躬:
筋疲力尽:
小心翼翼:
4.议论文三要素是:(
)、(
)、(
),议论文基本结构框架可以分成(
)、(
)、(
)三部分,论证的结构层次有(
)、(
)(
)三种;论据有(
)和(
)两种类型;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

)、(
);常用论证方法有(
)、(
)、(
)、

)。
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你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文举了哪些事例吗 列出来。

2.作者所举的事例有何特色(代表性) 有何作用

3.以上这些事例分别证实了作者的哪些观点


4.勾画圈点出作者对'懒惰'与'懒汉'议论性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中心论点。




5.本文与常见的“总一分—总”的论证方式不同,提出观点的方式和论证过程不同常规,请大家细读课文,理清论述结构。





探究二:再读课文
1.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分别什么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后,说说课文中“懒惰的智慧”的“懒惰”的含义。
我的收获
1.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了正是懒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我们能不能也举出这样的几个事例呢
2.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运用'懒惰的智慧'来解决 看谁最有创意。
12.懒惰的智慧
自主学习
2.单调(diào)
摞(luò)
训诫(jia)
疲惫不堪(bai)
循规蹈矩(xún)
懒惰(duò)
恶劣(lia)
水泵(bang)
雇工(gù)
阀门(fá)
3.
循规蹈矩:遵守规矩。
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疲惫不堪::非常疲乏。
亲躬:亲自做。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小心翼翼:原来形容严肃恭敬的样子,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4.论点、论据、论证;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摆事实、讲道理;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探究一
1.明确:a.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b.懒惰的饭店服务员一次把餐具送上;c.远祖取水、渡水之事;d.波特懒洋洋发明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e.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是懒汉;f.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g.懒汉建立“2+2=4”的规则。
2.明确:第一自然段列举的是家务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动,第二自然段列举的是职业劳动,第三自然段列举的社会发展进步;作用是:这些社会普遍现象的范围由小到大,说服力不断递增。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个别典型事例,有详有略。
3.明确:a.b.c.d.e证实了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f.g证实了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4.明确:①.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
②.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
③.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④.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⑤.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心论点: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其他的便是证明论点的分论点。
5.第一部分(1~3段)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常生活中家庭主妇和饭店服务员为例,阐述“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即提出本文观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二部分(4~8段)列举从古代到现代,从生产技术革新到思想领域的进步的事例,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
第一层:(4~7段)举生产技术上的进步的例子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层(第8段)举思想领域的发明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呼吁人们重视懒惰的智慧。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探究二
1.明确: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2.3自然段)和对比论证(1自然段)。
①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从日常生活到技术改造,到科技发明,充分论证了懒惰对于促进社会文明的作用。
②对比论证:既有正面的事例,也有反面的事例,这叫做对比论证。
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懒惰者与勤快者的不同表现和结果的对比;懒惰者发明创造前后对文明程度的不同影响的对比。
作用: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懒惰对于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懒惰的智慧的可贵,智慧的懒惰的可行,就显而易见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明确:“懒惰”原意是指“不爱劳动!不爱工作”,反义词是勤奋、勤快或勤劳。
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1).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2)、不满足于悉心操作技能,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高。(3).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4).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5).不断进发省时省力的愿望,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6)、是“智博”,而非“拼搏”。(7).有问题意识。
我的收获
1.明确:方便碗面、洗衣机、带轮的箱包、一次性尿布、电梯、炸药、复印机、自动铅笔、车、电风扇等等。2.略10.谈语言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内容,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学习本文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3.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学法指导
  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著名语言学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語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这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3.给划线的字注音
弄巧成拙(

圩堤(

以讹传讹(

娓娓动听(

斟酌(
)(

一劳永逸(

4.词语解释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费解:
不假思索:
推敲: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七月流火:

头头是道:
故作姿态:

不以为然:

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试拟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1.课文结构
(一)(1自然段):
(二)(2-5自然段):
(1)(2自然段):
(2)(3-4自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3)(5自然段):
(三)(6-12自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2.中心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其论点是:
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二个分论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探究二:再读课文
深入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举了很多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请把它们找出来。



2.讨论:左右两组各出了什么毛病,结合文章里的话来回答。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2)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平”这一说法。(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3.甲组同学研读第2至第5段,乙组同学研读第6段至第12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探究三:析读课文
,讨论研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口语与书面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与上文的“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有没有矛盾?


3.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我的收获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作者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了吗 下面来秀一秀:
1.帮帮我!当前一些广告语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规范化,请恢复我的本来面目:
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

)乐无穷
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
一(
)惊人
心有所薯(小零食——薯片广告)
心有所(

地酒天尝(白酒广告)
地(
)天(

2.语言运用:紧接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下句的话题一致,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语言
自主学习
3-4题

探究一
1.(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
—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中心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探究二
1.略
2.左边两组指出有些报道使
用了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的说法

右边两组指出有些报刊上的语言使用不准确,不规范
3.(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化的
探究三
1.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

3.指出有的文章脱离口语的原因及后果。
我的收获
.略11.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1、收集资料,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学法指导
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把握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人处世的态度。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朗读课文,领悟作者运用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关于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
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
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
《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恩惠(

如释重负(

契约(

揽(

悲天悯人(

卸却(

监督(

凡属(

3.解释下列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
心安理得:
海阔天空: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
无入而自得
孔子
任重而道远
孟子
如释重负
曾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是最苦, 是最乐,人生应
,而不应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讨论下列问题。

1.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
(二)
(3自然段)论述
(三)
(4、5自然段)论述
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探究二:再读课文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 它们是最苦吗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4. 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5.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6.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第二课时
探究一:再读课文
读二、三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什么事最快乐呢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4.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5.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6.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这样说 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探究二:
析读课文,讨论并思考: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2.
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证方法,并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
句子。


第三课时
探究一: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1)理解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的含义。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3)“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这个句子有什么含义?

(5)“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
(6)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探究二

拓展延伸
梁启超在本文中列举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
例,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苦乐观”?你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谈。
我的收获
1.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2.学习了这篇文章,理解了作者的苦乐观,那你的苦乐观是
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1.最苦与最乐
自主学习
2.字音: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凡属(fán)
3.词义
①失意:不得志。
②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③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④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⑤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6)契约:旧社会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等。
(7)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8)死而后已: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
(9)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10)心安理得:事情做得合理,对己对人都是很坦然。
(11)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4.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
5.应尽的责任未尽(未尽责任)
完成了责任(尽责任)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
逃避责任
第一课时
探究一
一.1.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
.(1)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2)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探究二
1.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4.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5.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便有了责任。(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6.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第二课时
探究一
1.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4.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
“人生当勇于负责”。)
5.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6.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探究二
1.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2.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三课时
探究一
(1)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2)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排比,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同时,这里用了三个“凡属”说明无所不包,表示强调。
(4)
这一句虽然很短,但却有三层意思:a.
( http: / / www.21cnjy.com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b.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c.为什么这样呢?
(5)
根据上文看,前面说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只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6)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探究二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
中真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
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快乐之权,操
之在己”。
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
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
极进取的人生观。
我的收获
(1)略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