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5单元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5单元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9 22:33:05

文档简介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学习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并以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3.激发同学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诵读课文,梳理层次,弄清本文的说明结构,找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科学知识。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还记得吗?七年级学过的哦)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阅读说明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分清说明类型:按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来划分,说明文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特点、功能
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含义、原理、关系、演变
⑵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事物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这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
⑶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文章。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成长过程,说明物品的生产程序和使用程序,介绍人物传略常常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等静物一般按空间方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顺序安排文章。首先要确定观察点,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观,按一定方位,从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内外中心来说明事物。

逻辑顺序:按事物内部的联系安排文章。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般事理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如因果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的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概括—具体)、并列关系、相关关系(整体—局部)等。
⑸、判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引用说明、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6)辨析说明文语言特点: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3.走近作者,完成资料卡片
本文作者
,创作了大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普作品。是我国著名的
,他的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4.查找工具书掌握下面的词语
灼(
)伤
分泌(
( http: / / www.21cnjy.com )
)柑橘(

萎谢(
)褪(
)色
三棱(
)镜
花huì(

yōu

)长
并蒂(

花萼(

虞美人(
)花蕊(

解释词语:
萎谢;
灼伤:
5.整体感知课文(参阅前面的知识链接,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下列几个问题,你一定可以的!)
①从总体上看,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主要采用了
顺序。说明的方法主要有:
。(在课文边上批注出来)






等六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探究一:初读课文
1、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结构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红”的意思是指

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曲的名字,比如“我的未来不是梦”“真我风采”“欢乐颂”等也常被作为文章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妙处?你能体会到吗?
3、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一例来分析吗 (自主找到类似的句子并分析)
例:“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大都”一词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花初开时都浓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
作者在课文中7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设问,作用是什么?
探究二:再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
1、设疑(总):
(1)内部原因:①

分析(分)


(2)外部因素:①

3.总结(
)
概括
3.“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4、“杰作”一词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肯定了大自然的功劳。
5、“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探究三:析读文段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②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③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19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20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答:
2.句①是
问句,它的作用是

3.句②和句③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相比较,目的是

4.为了突出人工选择的显著成就,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文中列举牡丹、大丽花和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分别从


等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了比较。
5.“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句中的“仅”字有什么作用?
探究四:拓展迁移
查阅《十万个为什么》,根据你掌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科普知识,给大家做一个小讲座,比如《鱼儿为什么不睡觉》《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猪为什么不能抬头看天》。
我的收获
1.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2.学习科普性的事理说明文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自主学习
3.
zhuó


wěi
tuì
léng



è

ruǐ
贾祖璋
生物科普作家
《鸟类概论》
4.萎谢;花草枯谢
灼伤:被温度高的东西碰到而引起受伤与疼痛.
5.①
事理
,花儿呈现各种颜色的原因

逻辑。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列图表、作诠释、作比较等。物质基础、
物理学原理
、生理需要

进化观点、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总分总“红”的意思是指万紫千红
2、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广为传唱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歌词里并没有解答这个问题,用它来做题目,可以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本文是科学小品文,既有科学又有艺术,以歌曲命名颇有诗情画意,与全文格调一致;概括了文章的说明范围,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例:“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大都”一词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花初开时都浓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答:在文章第一段是总提,以下几段是分别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起到提示说明角度及内容的作用,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在修辞上是间隔反复
,节奏明快,增添了文章语言的美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色彩。
探究二
1、设疑(总):提出问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内部原因:①
物质基础


理学原理
2、分析(分)

生理需要

进化观点
(2)外部因素:①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3)
总结(总):概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的原因。
3.
承上启下
4、拟人
5.不能,这是递进关系,花儿的进化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开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自然的功劳是伟大的,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更是巨大的。“杰作”形象的肯定了大自然的功劳,“更”子突出了人类的伟大

探究三
1.答:从人工选择的角度说明花色变化的原因。
2.
设问句,提示下文。
3.突出说明人工选择加速了花儿呈现红色的进程。
4.举例子。形状、颜色、培育经历。
5.“仅”字说明人工培植的历史较短,时间不长,更突出说明了人工培育的成果显著。
探究四
答案略
我的收获
1.花朵的红色是它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的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赞颂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2.例如
阅读事理说明文
必须要注意根据文章内容,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追寻作者的思路,把握说明顺序,学习作者的研究精神,学会以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魅力。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学习本文中运用的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及合作探究分
析其作用。
3.体味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找出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用词。
4.了解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保护海洋的意识。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背景知识)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
( http: / / www.21cnjy.com ).8%,从这点上看,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是人类的“大粮仓”、“大矿场”、“大药房”、“大能源库”、“大建材基地”……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查找工具书,解决下列填空 (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过关)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海 藻(
) 鹧 鸪(
) 浒苔( ) 石莼( )
2、四字短语填空

)言耸听 不言而(
) 生死(
)亡 生态平(

3、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解答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即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合作探究
活动一:本文运用多种说明的方法,小组成员分头行动,快速找出并批注在课文中。
活动二: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试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词吗
①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③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活动三:
阅读文段,探究解答
(一)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1.本段文字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第一段第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除此以外,破折号还有什么用法?

3.第二段“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一句中的“仅”能否去掉?为什么?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拓展延伸
1.重返海洋,人类能做些什么?我可以为海洋做些什么?
目前海洋开发的速度应该加快还是放缓?各组之间进行小辩论。
正方:
反方:
我的收获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自主学习
1..zǎo
zhè


chún
2、 危 喻 存


3.
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合作探究
活动一
a、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
明确:分类别说明藻类种类之多。

b、一公顷水面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藻类,经过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相当。
明确:作比较,突出海洋的利用价值。

c、南极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到50亿吨。
明确:列数字说明鳞虾资源的丰富。
……
活动二
①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最”
: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严重的环境问题。
“之一”
:准确说明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止一种
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更”突出人们对“鱼虾”的熟悉程度,较之海藻和浮游生物又深了一层。
③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近”
:表明近海鱼虾的捕捞快到极限,接近极限不等于到极限,这样表述准确,客观。这些加点的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活动三
1.列数字:“目前年产量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举例子:“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的就有……”分类别:“褐藻类的海带……浒苔等。”作比较:“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2.第一句破折号的作用是作诠释。除此以外,破折号还有表递进、话没说完、话题转换、转折等作用。
3.不能。本段只就沿海一带而言的,还有其他海域范围并未讲到,不能以偏概全。
拓展延伸
1.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矿物资源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2.正方:人口过多与粮食不足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尖锐,人类将消费更多的高蛋白食品,社会面临的压力将更加巨大,而海洋蕴含着巨大的能源潜力,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人类应该未雨绸缪,积极筹划,应该加快步伐开发。
反方:目前海洋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人类对海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取了盲目性的过度开采方式,许多生物已岌岌可危,海洋有不少品种已经呈现枯竭现象,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或难以再生的,一味开发下去将会导致灾难性的毁灭,所以应该放缓开发速度。
本课收获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新事物出现的原因,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等。
3.掌握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4.
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指导
以自学为主,通过互辩、交流、合作探究,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1.标注加点字字音
几(
)乎
趋(
)势
芯(
)片
挠(
)头
聘(
)用
弥(
)补
胆怯(

2.解释词语:
归根到底——
与日俱增——
层出不穷——
读课文第3~9段,找出能概括说明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的语句,并做上记号。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
细读第14至17段,并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完成表格。
美国教育哲学
中国教育哲学
相同点
不同点
学习方式
2.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探究二
1.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小组深入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表看法。
 2.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探究三

阅读附文,加深认识。(开放式答案)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我的收获(畅所欲言)
谈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自主学习,。
1.


xīn
náo
pìn

qiè
2.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3.
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美国教育哲学
中国教育哲学
相同点
都能鼓励创新
不同点
(美国)适应对象及后果对前30%~40%的学生很有益,比较容易成功。
(中国)对后30%~40%的学生很有益,成才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
学习方式
(美国)
跳跃式学习,很有自由度,自己可以探索很多东西
(中国)按部就班的训练,扎实,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能学到的东西。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探究二
 1.点拨:文题本身就非常大气,“世纪之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在整个20世纪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
2.“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这取决于国家的国情、教育的方式、创新体系的建设等因素,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探究三
(开放式答案)
我的收获(畅所欲言)
略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学习目标
1.掌握“濒临、栖息、灰烬、摄取、刀耕火种、滥砍滥伐、意味深长、休戚相关”等词语。
2.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掌握文章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认识“雨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环保意识。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关于热带雨林的知识)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达南、北回归线),可划分为三个区:美洲热带雨林区,面积最大,约为400×106公顷。主要分布于亚马孙河流域;印度—马来亚热带雨林区,是第二个大的雨林区,覆盖面积约为250×106公顷,呈带状分布;非洲热带雨林区,位于刚果河盆地。中国雨林主要分布于台湾岛南部、海南岛、广西和云南南部及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因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都比典型雨林简单,是印度—马来亚雨林的北方边缘类型。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海岸,以及马来群岛南部等地区,全年高温,雨量充沛。高温多雨的气候使树木生长异常茂密,树种繁多。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水,所以称为“雨林”。丛林中,高大树上栖息着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可以看到皮厚耐热的河马、大象等动物。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良药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物,如三七、人参、折耳根等,这些都对治疗人类的一些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森林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对于调节气候和气温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森林是动物的乐园,是动物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发展的保障。动物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它们为人类提供了肉食、皮毛、医药等等,动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环境的稳定、食物链的维持和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濒临( ) 猩猩( ) 筷子( )栖息(

摄取( ) 白垩纪( ) 灰烬( )
解释词语
连锁反应
休戚相关
濒临
刀耕火种
3、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批注)
目前雨林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雨林的消失,将会给人类带来怎么样的灾难
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把课文分四部分,找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概述内容提要。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析读课文,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探究一:文章中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小组成员一同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分析。
1、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2、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

3、刘易斯 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4、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破坏。橙色皮毛的猩猩……(

5、食物是一种既能构成躯体又能供应能量的物质。(

探究二: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下列各句中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3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长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
探究三:
精读几段,完成练习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④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地球在过去的5亿年岁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已经经历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其标志是恐龙灭绝。但这不是最严重的一次。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那时生命大规模灭绝,77%到96%的海洋动物物种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灭绝。
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同以前所发生的灾难一样,生命将再次受到严峻的考验。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以及身体几乎透明和骨头为绿色的草蛙。
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查里斯 威廉 毕比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味深长地说过:“如果某种生物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现新天体或地球重新恢复生机之后,才能再次见到这种个体。”
1.读第⑴段内容后完成⑴~⑵小题。
⑴用“//”划分层次:①




⑵“首先”、“其次”两个词语表明第⑴段的说明顺序是

2.第⑶段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

3.第⑶段引文的表达方式是
,以此作结尾,作用是
4.简要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答:
5.人类因伐木销售、伐木建农牧场而毁灭雨林,无异于杀鸡取卵。请你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样做,避免砍伐树木,破坏森林。写出你的看法。
答:
课外阅读
①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未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④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一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⑤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般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⑥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1、全文从哪四个方面说明了海啸?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引起海啸。
3、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
4、地震引发海啸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是什么?(请用原文原话回答)
5、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探究四:拓展迁移
本文指出'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事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人类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和能源等问题,都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请你就自己较熟悉的一个方面口头说明某种危机的具体内容,以此警示大家,增强危机意识。
我的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是否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大家一起来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好吗?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自主学习
1、bīn
xīng
kuài

shè

jìn
2、解释词语
连锁反应
连锁:像锁链似的一环扣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
休戚相关
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濒临
指位置相邻,接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近,将要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
( http: / / www.21cnjy.com )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3、(1)答:目前,雨林正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人类的滥砍滥伐,它已经成为破坏最严重的生态区。文章第一段告诉我们:“雨林以没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每年有一个纽约洲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
(2)
答:
雨林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样性生物大家园。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们将永远丧失一大批物种;意味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将遭受严重的破坏,它会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雨林的消失还将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
(3)答: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还有多种说法)
(4)第一部分(1段)
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2-5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6-10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11-13段)如雨林完全毁坏,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可能经历第6大规模灭绝.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列数字
2、列数字
3、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
4、
举例子
5、下定义
探究二
1.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不能。“至少”说明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中最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在生长。实际数量会比2500种多。借此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源。2.不能。“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之后,就失去了说明的准确性。
3
不能。“永远”,说明这一物种已经灭绝,同时暗含了作者对物种灭绝的惋惜和无奈
探究三
1、⑴
①//②
③//④
⑤;⑵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主到次(或“逻辑顺序”)
2.
举例子
,说明物种灭绝的可怕后果
3.
议论

更具警示、警告作用,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答:是否会“以经历第6次大规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灭绝”并不能断言,所以用了表示猜测的“很可能”,用语严密、准确。
5.答:
示例:研制能取代木材的新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课外阅读训练
1、(1)什么是海啸
(2)地壳引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啸的两种形式
(3)海啸的巨大破坏力
(4)海啸前的预警。2、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引起海啸。
“可能”不能去掉,因为“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有的引发海啸,有的不能引发海啸,去掉后语言不准确。
3.作比较,说明海啸的水体波动是整体的波动,且所含能量巨大。
4、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发海啸。
5.
引出说明对象。
探究四:拓展迁移
答:例如;石油危机日趋严重,煤炭资源日渐匮乏。据美国石油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按照现在的对于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资源也将消耗殆尽,全球化石矿物燃料资源供应将枯竭。
我的收获
参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个学生,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些环境不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春天到了,植物开始生长,我们可以积极参与植树节,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爱护身边的环境卫生,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这一切,看起来不是很平凡的事情吗?只要我们愿意,很轻松就能完成,很轻松就能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重大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