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6单元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6单元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9 22:36:40

文档简介

23.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文意。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正确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解释词义,翻译课文,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欣赏写景古文的精妙和意境的优美,正确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疏通字句,梳理层次,欣赏写景古文的精妙和意境的优美,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自主学习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
,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其父
、其弟
合称“
”。词开
派新风,与南宋词人
并称为“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积水空明(  
  )
(2)水中藻荇交横(    )
(3)月色入户(  
 )
(4)盖竹柏影也(    )
(5)念无与为乐者
(    )
(6)相与步于中庭(    )
3.划分下列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
(1)念





(2)但








(3)遂






怀

4.把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6.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
___
(2)文中作者虽不写月光,但通过高度传神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嘲、自矜而又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自慰的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短小精悍,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炉,细读这篇短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并完成填空。
第一层:
,本层以
为主;
第二层:
,本层以
为主;
第三层:
,本层以
为主。
其中重点对______
__进行了描写,给我们创设出___
____的意境。
2、寒来暑往,四季更替,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参与“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看风景去!
(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词。
(2)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绘四季美景
第二环节:__________
__
____
第三环节:唱四季欢歌
第四环节:__
______________
(3)也许你在远足过程中看到一些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现象,请对此写一两句宣传标语。
探究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写的?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描写庭院夜色,表现了月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修辞方法、写作手法)?
3、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我的收获
1.本文仅用80余字,作者庙会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
的美景,表现了他赏月的
,同时抒发了他被贬谪的
心情和无奈中的洒脱旷达。
2.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3.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23.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学习
1.《苏轼文集》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三苏
豪放
辛弃疾
苏辛
2.(1)清澈透明 (2)交叉错杂 (3)堂屋的门窗 (4)表示推测 (5)想 (6)一同,共同
3.(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1)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1)比喻 (2)反问 
6.(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合作探究
探究一
第一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叙 
第二层:庭院漫步,观赏月景 
描写 
第三层: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议论 
月光 
清冷皎洁 
2.
(1)示例:走进自然,领略美景。(意思对即可)
(2)诵四季诗文 四季诗文及常识竞赛(答案不唯一)
(3)示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行动,保护大自然;绿化造林、大兴水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爱大自然,就是关爱我们的生命。(意思对即可)
探究二
1.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闲”字着笔,“闲”字堪称本文的文眼。
[解析]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只因“无与为乐者”就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闲人”之举;而张怀民竟然“亦未寝”,在夜深人静之时兴致盎然地与作者“步于中庭”,可见张怀民也是一个“闲人”;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他们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闲人”才会有“闲情”观察得这样仔细,看得这样清楚。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闲人”,才会“结伴夜游”。也正是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色。结尾作者发出的感叹实为全文的点睛之笔。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两字来概括;
本段主要写作技巧:①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本段虽未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于写景记游之中)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我的收获
1.月光下
闲情雅致
苦闷
2.事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唐朝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朝
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朝.张九龄)
3.略24.满井游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2.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解释词义,翻译课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朗读,疏通字句,梳理层次,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自主学习
1.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2.《
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
,公安(今湖北公安人),
代著名文学家,与兄
,弟
均有文名,并称“公安三袁”。因袁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
派”,称他们的诗文为“
体”。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廿二日( 
 )  
(2)红装而蹇者( 
 )
(3)曝沙之鸟(  )
(4)呷浪之鳞( 
 )
(5)不以游堕事( 
 )
(6)脱笼之鹄(  
)
4.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百步辄返
________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________
(3)娟然如拭 ________
(4)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5)土膏微润 ________
(6)而此地适与余近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满井游记》中作者用“
”绘出初春水光。
(2)《满井游记》中作者用“
”画出春山之态。
(3)《满井游记》中写出游感受的句子是:

(4)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8.关于本文内容,以下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
B.开头先点出时地节令。燕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二为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可是,这一年过了花朝节,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
C.作者在文中写春游,但先写不能游,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发人所不能发”的文学主张。
D.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自由的向往,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暮春的欣赏和赞美。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请概括作者游满井这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探究一: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具有什么特点?
2.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4.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探究二:精读课文,赏析体会
1.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2.
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此句有何作用?表达了
一种什么感情?
3.本文是一篇写景的小品文,说说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
我的收获
1.本文以
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
景色。表达作者

的心情和
的愿望。
2.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美景的散文,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春的诗句。
3.
绘画春景。
情景要求:假设你此次与袁宏道结伴同行,一同来到满井,你将看到些什么?你又会写下些什么呢?请你以绘画形式把画下来。

24.满井游记
自主学习
2.袁中郎全集
石公

袁宗道
袁中道
公安
公安
3.(1)niàn (2)jiǎn (3)pù (4)xiā (5)huī (6)hú 
4.D(解析:A、B、C三项与题干中的“然”都是“……的样子”;而D项意为“然而、但是”。) 
5.(1)就 (2)始,初 (3)美好的样子 (4)湿透 (5)肥沃的土地 (6)正好  
6.(1)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景色空旷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冲出去的天鹅。
(2)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洗过一样,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
(3)(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7.(1)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2)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3)若脱笼之鹄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D(解析:D项中“暮春”应为“早春”)
第一课时
探究活动
1、本文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部分(2)写郊游所见的满井春色。
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2、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二课时
探究一 
1、润土:肥沃。
冰皮:冰始融化水波清澈。
山峦: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堤柳:柔软。
麦苗:破土初生、整齐喜人。
游人:快乐潇然
鸟鱼:快乐嬉戏、悠然自得。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的无奈心情。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4、这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探究二 
1.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2.作用:文章主旨句,在结构上照应第一段,在内容上写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3.(1)白描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本文这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我的收获
游览行踪
早春
欢快
恬适
喜爱郊游22.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解释词义,翻译课文,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疏通字句,梳理层次,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文体链接“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体。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样,可以抒情,叶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叶可以谈论文学、政治。
2.《答谢中书书》的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

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
,有作品《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四时俱备( 
   )
(2)五色交辉(  
  )
(3)沉鳞竞跃(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5)古今共谈(  
  )
(6)清流见底(  
 
 )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沉鳞竞跃  古义:_______
_ 今义:
___
_
____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
____
今义:_____
___
(3)古来共谈
古义:___
_____
今义:_____
___
(4)四时俱备
古义:___
_____
今义:______
__
5.用“/”给下列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1)高


云,清


底。
(2)实





都。
(3)自



来,未






者。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根据提示填空。
(1)作者描写山川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晨昏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3)文中高度概括风景之美的语句是:
8.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猿鸟乱鸣
(2)沉鳞竞跃
(3)夕日欲颓
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划分文章结构。
2、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
探究二:欣赏美景,把握情感
1、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仿照示例,用“这里有______
__之美,你看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示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
3、“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的情感,那么本文借此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收获
1.本文描绘了
景色,通过借古证金,强调了“
”的观点,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
综合性学习。
(1)根据下面的资料,为桂林写一段导游词。
桂林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
“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2)祖国江山如画,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请任写出一句与下列景点有关的诗句。
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答谢中书书
自主学习
2.陶弘景
南朝齐梁
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体
3.(1)都 (2)交相辉映 (3)争着 (4)参与,这里指欣赏 (5)称赞 
(6)清澈
4.(1)鱼 鱼鳞 (2)坠落 消沉,萎靡 (3)称赞 说话,谈论 
(4)季节 时间
5.(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7.(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8.(1)“乱”字描绘出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
(2)“竞”字表现出清流之鱼争相戏水的活跃场景。
(3)“颓”字形象地写出夕阳即将西沉的情景。 
探究一
1、全文可分三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3)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2、欲届之仙都
探究二
示例: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
( http: / / www.21cnjy.com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我的收获
1.秀美的山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沉醉山水
2.示例:
(1)各位游客,大家好!桂林至阳朔一段奇峰林立,碧水萦回,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这样赞美它:“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有道是“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桂林山水,将为我们奏响华美的乐章。
(2)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月明中。 
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 25.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解诗歌文体知识,反复诵读并背诵诗词,在诵读中领会诗词,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品味诗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背诵,把握诗歌节奏,理解品味诗意,赏析名句。
3.激发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诵读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了解诗歌文体知识,熟记作者的朝代,字,号,及作品出处。反复诵读并背诵默写诗词,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在诵读中领会,品味诗意,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文体链接:歌,即歌行,是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多题名魏“歌”或“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区别不大,后代便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余等。是配合乐曲填写的歌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双调词一般把第一段称上阕或上片,第二段称下阕或下片。词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派别。“婉约派”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为李清照、温庭筠;“豪放派”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诗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诗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挂罥( 
 )   
塘坳( 
 )   
突兀( 
 )
鸡黍( 
 
)
羌管( 
 )
人不寐( 
 )
场圃( 
 
)
唇焦(
 
 )
3.下面对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
B.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
C.还来就菊花(靠近,还有不邀自来的意思)
D.休将白发唱黄鸡(农民散养的土鸡)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5.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
(1)心系天下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的理想,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饱含哲理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现将士壮志未酬、思念故乡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浣溪沙》中发表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但仍力求振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过故人庄》中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可以称作田园诗。
B.《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渔家傲》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壮阔美。
D.《游山西村》描绘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农家的热情好客与淳朴,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探究一:走近作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
》。作者杜甫,
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
,自号
,因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其诗因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变衰的历史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
探究二:初读诗歌,把握节奏,理解诗意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用四字词概括每层描绘的画面。
2.
品读下面加点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
4.“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探究三:再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1.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了杜甫怎样的崇高思想?
2.你能说出杜甫
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品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
探究一:走近作者
1.《过故人庄》选自《
》,作者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代著名的
派诗人。和
齐名,并称“
”。他善用淡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借以反映出宁谧的心境。
2.《游山西村》选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作者
,字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
探究二:品读《过故人庄》
1.这首诗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从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作者在描写田家的景色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近景的诗句是“_
”;描写远景的诗句是“
”。
3.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是哪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找一句运用相同修辞的句子。
4.“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什么?假设你就处在当时的环境当中,你会与故人说些什么话?(用现代话语表达)
5.
根据全诗具体内容,简述这首诗表达的中心观点。
探究三:品读《游山西村》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3.颔联所描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4.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第三课时
品读《渔家傲》《浣溪沙》
探究一:走近作者
《渔家傲》选自《
》,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
,字
,苏州五县(今江苏吴县)人。
(朝代)著名
家、
家。他的词多写边塞生活,意境开阔,风格豪放。著作有《
》。
探究二:品读《渔家傲》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边塞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下片抒情。全词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
的艺术风格。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了坐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行赏析。
4.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探究三:品读《浣溪沙》
1.这首词前有一段小序,表明了什么?
2.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3.下阕反问句“谁道人生无再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4.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25.诗词五首
自主学习
juàn ào wù shǔ qiāng mèi pǔ chún 
D(解析:D项中的“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
D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先天下之忧而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C 
6.C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 杜工部集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诗圣
探究二
1.(1)秋风破屋
(2)群童盗茅
(3)破屋漏雨
(4)愿得广厦
2..(1)“号”表现风吼的声音之大,“卷”表示风的力度之大,“飞”表现风卷起茅草的速度之快。
(2)“如麻”是一个比喻,表现雨之大,屋漏之严重,让人无法容身。
3.
与“老无力”照应。“我”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4.
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探究三
1诗人由“自经丧乱少睡眠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夜沾湿何由彻”自身处境,想到“天下寒士”同样饱受风雨,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二课时
探究一 
1.孟浩然集
孟浩然

山水田园
王维
王孟
2.
陆游集
陆游
务观
放翁
南宋
探究二
1.诗人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情。从诗中体会到了诗人与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3.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对仗(对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农事
事例: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5.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探究三
1.
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2.“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3.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此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4.这首诗通过记游抒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景象,表现了农家人的殷勤好客和民风纯补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三课时
探究一
全宋词
范仲淹
希文
北宋
政治
文学
范文正公集
探究二
1.荒凉的秋景 异
苍凉悲壮
2.
C
3.示例一: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战士的白发和泪,来表达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示例二:采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的动与遍地浓霜的静,来描绘边关的冷寂,抒发将士们浓浓的思乡情。示例三:从听觉描写与视觉描写的角度入手,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与遍地白霜,表现将士们彻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情怀。示例四:采用相互映衬的写法,用霜满地映衬将军白发,用羌管悠悠映衬征夫泪,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探究三
1.表明写作背景,这是一篇游记诗。 
2.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3.表现词人热爱生活、老当益壮、奋发进取、旷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4.这首词描绘了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的景色,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词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