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劳山道士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翻译课文。
2.能说出故事情节及人物的特点,并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学习方法
反复品读,理清情节,玩味内涵,深挖主题。
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劳山
现写成崂山,在山东半岛南部,被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海名山”“神窟仙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拜师的地方,是在崂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宫,是崂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核心区域。太清宫中南配房中有一间西耳房,蒲松龄就是借住此处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香玉》和《崂山观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导游会指着一处破埙的墙壁说是当年崂山道士修炼穿墙术的地方。
崂山道教
可追溯到晋代以前,唐宋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最为兴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来到崂山之后,此地所有庙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丘处机。后来张三丰,13岁首次到崂山,在山洞中修行达10年,如一缕轻烟般失了踪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鞋为证。
2.走近作者:
蒲松龄:
代杰出的小说家。字
,又字剑臣,别号
,世称聊斋先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编撰成短篇小说集《
》。
《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以谈狐说鬼为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形式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约40万字,431篇。主要内容包括:暴露当时政治的昏暗,同情被压迫人民的痛苦,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平,特别是科举制度,作了深刻揭露,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予以抨击,歌颂青年追求理想和爱情及叛逆精神。故事往往给人美好的结局,令人大快。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3.注音。
行七(
) 负笈(
)
观宇(
)
稽首(
)
重茧(
)
打樵(
)
分赉(
)
遍给(
)
盎盂(
)
挹注(
)
投箸(
) 霓裳(
)
饯行(
)
杳杳(
)
未谙(
)
汝(
)
逡巡(
)
自诩(
)
蓦然而踣(
)
4.解释加点的词。
⑴故家子
⑵不堪其苦
⑶光鉴毫芒
⑷初不盈尺
⑸未谙此苦
⑹惊顾之间
⑺授以斧
⑻我固谓不能作苦
⑼有观宇,甚幽
⑽薄暮毕集
⑾王俱与稽首
⑿俄顷,月明辉室
⒀勿误樵苏
⒁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5.通假字。
⑴门人然烛来
⑵须眉毕见
6.古今异义。
⑴王果去墙数步
去:古义:
今义:
⑵光鉴毫芒
鉴:古义:
今义:
⑶惊顾之间,已复为箸
顾:古义:
今义:
7.词类活用。
⑴心奇之
⑵勿误樵苏
8.和同桌一起大声朗读课文并翻译全文吧!
合作探究
探究一:结构写法探究
1.结构梳理:小说按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本文应怎样划分?如何归纳情节?
开端
:
(第
自然段)
发展:
(第
自然段)
再发展:
(第
自然段)
高潮结局:(第
自然段)
2.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请你用精练的语言写在下面。
明线:
暗线:
3.试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崂山道士”这个故事写得如此引人入胜。
4.本文主要写王生学法,却用大量笔墨写师父演法,这是否主次不分?
探究二:人物形象探究
本文是一篇构思奇巧、意蕴深长的讽刺小说。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举例说说。
探究三:主题思想探究
1.本文的题目为《劳山道士》
,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道士吗?小说通过王生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文章结局有何深刻含义?
我的收获
从王生身上我们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或得到什么启示?
29.劳山道士
自主学习
2.清
留仙
柳泉居士
聊斋志异
3.háng
jí
guàn
qǐ
chóng
qiáo
lài
jǐ àng
yì
zhù ní
cháng
jiàn
yǎo
ān
rǔ
qūn
xún
xǔ bó
4.故:原来
堪:忍受
鉴:镜子,这里当“照”讲
盈:满
谙:熟悉
顾:看
授:交给
固:本来
甚:非常地
毕:全.都
俱:全都
俄顷:一会儿
勿:不要
而:表连接
5.然:通“燃”,点燃
见:通“现”
,
显现
6.去:古义:离开
今义:往
鉴:古义:照
今义:镜子
顾:古义:看
今义:照顾
7.奇:对…感到惊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樵:打柴
名词用作动词
探究一
1.1—2
求师学法;
3
看师演法;
4
师父教法;
5
演法失灵。
2.明线:王生拜师学法。暗线:王生不能吃苦。
3.(1)奇思妙想的法术。在“剪纸化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2)跌宕起伏的写法。不仅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变得扑朔迷离。
4.不是的。因为王生不能吃苦,私下有归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父演法,是故意给王生看的,一来希望王生看后能静下心来学习,断其归念;二来也能推动故事情节,以吸引读者。
探究二
小说中的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炫耀;结果是尽出洋相.自食其果的人。(1)细腻的心理描写:如“不堪其苦,阴有归志”“王窃欣慕,归念遂息”“苦不可忍”
“未谙其苦”等。(2)侧面描写:如“道士曰:‘恐娇堕不能作苦。’”
探究三
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王生。小说通过王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不可做心术不正的投机取巧者;一个人只有不畏艰险.洁身持正,才能有所成就。
2.一是让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那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学无术.想不劳而获的人,其结果必然是空喜一场,自取其辱。二是课文借此寄寓深层含义:做任何事,应该不畏艰辛,脚踏实地;如果梦想不劳而获,最终只能处处碰壁,头破血流。
我的收获
例如:做事应该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宜“洁身自守”,不可骄傲自大。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26.古文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会翻译课文,能背诵课文。
2.总结古人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能认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提高勇敢地面对困难的勇气。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理清写作思路和全文结构。理解作者所论述的道理。
自主学习
1.《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
家、
家、
家,
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其中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
”。孟子维护儒家学派的理论,主张“民贵君轻”,施“仁政”,行“王道”,反对“霸道”。南宋朱熹把《孟子》和《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士(
)
拂乱(
)
3.分类整理一些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⑴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⑵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
苦:
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
劳:
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
饿:
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
空乏:
使动用法
动心忍性
动:
使动用法
忍:
使动用法
人恒过
过:
名词用作动词
⑶古今异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
;
今义: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古义:
;
今义:
征于色
征:
古义:
;
今义:
而后喻
喻:
古义:
;
今义: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古义:
;
今义:
出则无敌国外患
出:
古义:
;
今义:
⑷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
征于色,发于声
(
)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生于忧患
(
)
困于心
(
)
拂:行拂乱其所为
(
)
法家拂士
(
)
过:人恒过
(
)
以其境过清(
)
士:管夷吾举于士
(
)
法家拂士
(
)
⑸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⑹合作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
探究一:文章思路结构与论证方法
1.第一段中,作者列举的6位历史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结构上有
作用?
3.第二段论述了什么问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第三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两者有怎样的相似之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探究二:文章的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同桌一起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阐述了“逆境能成才”的道理,也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也有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没有什么“忧患”来让我锻炼,所以我成不了才也应该。你的看法呢?
我的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中外历史上,有很多能体现本文中心的事例,你说出一两个么?
教学相长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会翻译课文。
3.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能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自主学习
1.《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
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其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书中是一些论说礼仪、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
④知困
(
)
⑤然后能自强也(
)
3.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
②虽有至道(
)
③弗学,不知其善也(
)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⑤教然后知困(
)
⑥然后能自反也(
)
⑦然后能自强也(
)
⑧故曰(
)
⑨教学相长(
)
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教然后知困
然后:古义:
今义:
②教然后知困
困:古义:
今义:
③然后能自强也
强:古义:
今义:
④不知其旨也
旨:古义:
今义:
5.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6.《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7.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探究二: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我的收获
1.
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2.
今天学习了《教学相长》,我的收获是:
26.古文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主学习
1.轲
思想
政治
教育
儒
亚圣
论语
2.quǎn
yuè
gé
bì
fú
3.⑴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拂通“弼”,辅弼,辅佐。
⑵使……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穷困缺乏
使……惊动
使……坚忍
过失,这里是指犯错误
⑶举:被选举
往上托
所以:用这些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征:征验,表现
征讨
喻:明白
比喻
入:在里面,指国内
进来
出:在外面,指国外
从里面到外面
⑷发:起,被任用
征验,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从
给
在
在
拂:违反,阻挠
通“弼”,辅佐
过:犯错误
过于,太
士:狱官
贤士
⑸①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
②这样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的能力。
③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忧虑表现在脸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够被别人了解。
④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⑤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他们出身卑微,但经过一番
( http: / / www.21cnjy.com )艰苦磨炼,最后都是出人头地,他们共同证明了人才的造就要经历磨难的观点。这里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既引出后文的论题,又举例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2.承上启下
3.第二段讲述人才造就的客观条件问题,使用的是道理论证的方法。
4.第三段是从造就人才和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证的。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的客观环境的磨练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与个人的成长因素相似,要有因敌国而生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要有法家拂士这样的贤臣(外因和内因),国家便会繁荣强大。这里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探究二
1.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言之有理即可)例如:“顺境也能成才”,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比尔·盖茨
。
我的收获
1.以后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
2.
例一:“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例二: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例三: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教学相长
自主学习
1.儒
2.①zhǐ
滋味
②zhǎng
( http: / / www.21cnjy.com )
增强.促进
③suī
即使
④kùn
困惑,理解不透
⑤qiǎng
督促.勉励
3.①动词,吃
②达到极点
③好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④连词,所以
⑤
不通,理解不了
⑥反省自己
⑦自我勉励
⑧连词,所以
⑨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4.①这样以后;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②不通,理解不了;困难
③勉励;与“弱”相对
④甘美;目的,故意,意旨
5.①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别人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6.教
学
教与学互相促进
7.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讲述了“教学相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2.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
( http: / / www.21cnjy.com )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我的收获:1.
例如:(1)学是第一位,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取“教”的方式,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如果对方能明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若他还有疑问,表明的理解中可能存在漏洞和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素材积累。28.干将莫邪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翻译课文。
2.明白课文所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3.认识民间传说的特点:寄托人民的美好愿望。
学法指导
细细品读课文,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作者干宝(?—336),字令升,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蔡(今属河南)人,是
(朝代)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晋纪》。他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写出了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特征的《搜神记》。在《搜神记》序中,自称作此书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同时亦有保存遗闻和供人“游心寓目”(赏玩娱乐)的意思。此书原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辑录而成,现为二十卷,四百多则,其中偶有误辑。
《搜神记》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这些民间传说,寄托了人民对生活对人性的美好愿望。
2.字词正音。
干将(
)
莫邪(
)
重身(
)
自刎(
)
汤镬(
)
尸乃仆(
)
踔(
)
踬目(
)
3.文言文知识整理。
(1)古今异义
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古义:
今义:
)
王即购之千金
(古义:
今义:
)
王如其言
(古义:
今义:
)
儿闻之,亡去
(古义:
今义:
)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古义:
今义:
)
当于汤镬煮之
(古义:
今义:
)
语汝子
(古义:
今义:
)
使相之
(古义:
今义:
)
比后壮
(古义:
今义:
)
去时嘱我
(古义:
今义:
)
(2)词类活用
大,告之曰
(
)
比后壮
(
)
于是子出户南望
(
)
日夜思欲报楚王
(
)
(3)一词多义
大:王大怒(
);大,告之曰(
)
4.你能向父母复述这个故事么?
合作探究
探究一:故事情节探究
文章围绕“复仇”两字,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请完成以下表格。
开端:干将铸剑,为王所杀。
发展:
高潮:山中遇客,以命相托。
结局:
探究二:人物形象探究
1.这篇课文涉及了哪几个人物?
2.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干将却反遭杀身之祸。楚王为什么这样残忍?请你结合文中语句谈一谈。
3.通读全文,你认为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4.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他们的行为该如何看待?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我的收获
1.学习了这篇文章,我的收获是:
2.自古以来,武侠小说和侠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精神,都备受人们喜爱与推崇。例如,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为豫让、剧孟、朱家、郭解等平民游侠立传,而且不惜笔墨,大书特书他们的英雄气魄。请你和小伙伴们一起从中国历史学和文学等角度探究一下,在中国古代,武侠小说和侠义精神备受推崇的原因。
28.干将莫邪
自主学习
1.东晋
2.gān
jiāng
yé
chónɡ
wěn
huò
pū
chuō
zhì
3.(1)但:只;但是
购:重赏捉拿;买东西
如:按照,依照;如果,假如
亡:逃离;死去
即将:就拿着;快要
汤:热水,开水;汤汁
语:告诉;语言,词语
相:仔细察看;相片
比:等到,及;比较
去:离开;到,往
(2)大: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长大。
比:介词活用作动词,等到。
壮: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成年。
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
日夜:名词作状语,白天黑夜地。
(3)非常
长大
探究一
子赤取剑,欲报父仇。
客设计谋,智杀楚王。
探究二
1.干将,莫邪,楚王,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侠客。
2.从第一段楚王的“四次发怒”——作剑三年乃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王怒;王怒,往必杀我;将雌剑,王大怒;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可以看出:楚王因干将、莫邪铸剑时间太长,心中不能容忍;而剑铸好后只把雌剑呈给楚王,更加剧了楚王的疑心;但最可怕的是楚王为了使干将、莫邪不再为别人炼剑而杀了他。当时是暴君横行的时代,故楚王的残暴也在情理之中。
3.楚王是一个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的君王。
4.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地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客”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然诺、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30.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欣赏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学会鉴赏诗句的方法。
3.概述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动于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法指导
大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通过想象和联想,合作探究,欣赏诗句。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1.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
,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
。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2.杜牧,字
,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3.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因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
》
4.龚自珍,号定庵,
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5.张养浩:
代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散曲作家。字
,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都有揭露。
写作背景: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西安市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而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诗人时年三十六岁。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
2.《赤壁》诗写于杜牧任黄州刺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公元842---844年),他过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昕西北长江南岸),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的成败,借题发挥,虽以地名为题,实则咏史怀古。
3.《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于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路过零丁洋时所作。1275年,他起兵勤王。1278年10月26日为汉奸张弘范之弟张弘正偷袭,被俘。被俘时,他企图服冰片自杀,却没有死,之后他大骂张弘正求速死,被送去见张弘范时又求死。张弘范逼文天祥写信劝宋军统帅张世杰投降,文天祥说:“吾不能叛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遂书《过零丁洋》与元将,回绝他的要求,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4.《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5.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
( http: / / www.21cnjy.com )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写下了《山坡羊》。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观刈麦》
1.小组一起朗读课文,分析讨论,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意思。
第一层
句,
。
第二层
句,
。
笫三层
句,
。
第四层
句,
。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3.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重点字词、写作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辞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入手。你能从这几方面来欣赏一下下列诗句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观刈麦》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二:《赤壁》
1.自己大声朗读课文,说说《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你是否也能欣赏这句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赤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收获
1.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大声朗读《观刈麦》一诗的基础上欣赏诗句,体会其妙处,用“
诗歌用
(词、句)写出了
。”的句式说话。
2.学了这两首诗,我的收获是:
第二课时
探究一:《过零丁洋》
1.小组一起朗读课文,说说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气节?
探究二:《己亥杂诗》
1.和同桌一起朗读诗歌,找找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2.你能用上节课学到的欣赏诗句的方法赏析一下这首诗吗?
3.《己亥杂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三:《山坡羊 潼关怀古》
1.默读诗歌,想想作者所在的潼关的位置特点是怎样的?
2.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
3.名句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4.名句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的收获
1.你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一下你对诗句鉴赏的方法和感悟么?
2.学了这三首诗,我的收获是:
30.诗词五首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1.唐
乐天
《白氏长庆集》
2.牧之
小李杜
3.文山先生全集
4.清
5.
元
希孟
第一课时
探究一
1.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第二层八句,割麦。笫三层八句,拾麦。第四层六句,写诗人自疚自愧。
2.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矛盾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第一句描绘出了农民劳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艰辛。第二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农民的矛盾心理: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强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相同。
4.诗歌通过描绘农民冒着辛勤割麦的情景,以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妇人的述说,反映了当时租税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寄托了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的心声。
探究二
1.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铺垫)。
2.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物抒怀,借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今,借周瑜和曹操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之情,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我的收获
1.
例如:诗歌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句写出,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诗歌用“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用“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用“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写出了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用“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用“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第二课时
探究一
1.(1)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2)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达了作者对抗战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中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探究二
1.(1)离别忧伤;(
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2.前两句以“浩荡”二字,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写出了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后两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旦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3.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向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探究三
1.表里山河潼关路,是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可是百姓生灵涂炭
2.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踌躇
3.诗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一个“聚”字,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写出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一个“怒”字把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聚”“怒”两字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4.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27.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会翻译全文,能背诵课文。
2.认识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归纳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法指导
结合课文注释和字词典,解决重点字词。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2.长勺之战背景:春秋初期,齐、鲁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大国为了争霸时有冲突。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桓公不听管仲先修内政待机而动的劝阻,再次兴兵攻鲁。鲁庄公决心应战。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4.给加点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弗(
)敢专也
小惠未遍(
)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
下视其辙(
)
登轼(
)而望之
遂(
)逐齐师
夫(
)战
彼竭(
)我盈
望其旗靡(
)
5.解释加点词语。
齐师伐我
(
)
肉食者鄙(
)
弗敢加也(
)
小信未孚
(
)
神弗福也(
)
小大之狱(
)
必以情
(
)
忠之属也(
)
可以一战(
)
公将鼓之
(
)
遂逐齐师(
)
公问其故(
)
一鼓作气
(
)
再而衰
(
)
6.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故:故逐之(
)
公问其故(
)
从:民弗从也(
)
战则请从(
)
夫:夫战(
)
其夫呓语(
)
之:肉食者谋之(
)
忠之属也(
)
公将驰之(
)
其:公问其故(
)
吾视其辙乱(
)
其乡人曰(
)
以:何以战(
)
必以情(
)
必以分人(
)
8.翻译下列句子。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④战于长勺。
⑤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课堂短剧。要注意表演时说话的节奏、语调、表情等。
探究二:同桌分角色朗读全文,说说曹刿是如何论战的?
探究三:你能归纳出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么?
探究四:小组合作探究,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
我的收获:
根据课文填空: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
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和军事上的
,
说明必须
,运用正确的
,并掌握
,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第二课时
探究一:人物形象探究
1.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2.课文中的哪个字最能表现鲁庄公的形象?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二:写法探究
1.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2.“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3.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我的收获
1.学习了本文,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何评价的?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
_,因为______________
。”和“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_______
_
,因为______________
。”的句式说一说。
2.“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_____
。”的句式说一说。
27.曹刿论战
自主学习
1.编年
左丘明
4.guì
jiàn
bǐ
( http: / / www.21cnjy.com )
f
ú
biàn
f
ú
chéng
zhé
shì
suì
fú
jié
mǐ
5.攻打
鄙陋,目光短浅
( http: / / www.21cnjy.com )
虚夸,谎报
使人信服
赐福,保佑
案件
实情
一类的(事情)
凭借
击鼓
追赶,追击
原因
振作
第二次
6.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可以:可以凭借
表示可能,许可
间:参与
隔开,不连接
狱:案件,官司
监牢
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轻视,看不起
7.故:所以
缘故,原因
从:听从
跟随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丈夫
之: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助词,无实意
其:这样,如此
他们的,指齐军的
他的,指曹刿的
以:凭借
按照
把
8.略
9.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第一课时
探究二
战前,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探究三
①百姓支持,上下同心:鲁庄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施政方面,一切诉讼案件,都能据实情去处理,务求判决公平,他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事,国家一旦有事,人民会全力支持他,奋力对抗外敌。
②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庄公不嫌曹刿身分低微,与他讨论作战凭借的条件,并允许他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他的意见,让他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结果击败齐军。
③战略运用,巧妙恰当:
善用战术,敌疲我打——曹刿深知士气是作战时决定胜负的关键,当齐军击鼓进攻时,鲁军按兵不动,保存士气;直到齐军三鼓,士气竭尽,鲁军便把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一鼓作气,击退齐军。善审敌情,提防伏兵——曹刿明白兵不厌诈的道理,齐军败走时,他制止鲁军立即追击,以提防敌军诈败,埋有伏兵,直到他看见齐军辙乱旗靡,才决定追击,结果大获全胜。
探究四
《左传》这一本书集中反应了春秋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后来成为了儒家政治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孟子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将其说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语亦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以民为本的思想。
当堂检测:取信于民
长勺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远见卓识
杰出才能
取信于民
战略战术
战机
第二课时
探究一
1.“远谋”最能概括曹刿的特点。
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性格特点:(1)政治上: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2)军事上:机敏持重
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总而言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能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忠心爱国的臣民。
2.“鄙”最能表现庄公的形象。表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平庸的国君。他目光短浅,激躁冒进,不懂行军作战;但能知人善用,勤政爱民,不耻下问,取长补短,因此不失为一个明君。
探究二
1.a.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作铺垫;b.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
“远谋”二字成为全文的文眼.线索。
2.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3.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我的收获
1.例如:我喜欢曹刿“国难当头,匹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因为他不认为战争只是“肉食者”的事,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喜欢鲁庄公能知人善用,因为他能大胆任用人才。
2.例如:我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爱国的责任感、毛遂自荐的勇气、镇定自信的风度、稳重细心的作风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