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物质的溶解(1)
1.气体的溶解度与气体性质、溶剂有关,还与外界条件有关。“打开汽水瓶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种现象与下列外界条件存在主要关系的是(A)
A.压强
B.温度
C.汽水瓶
D.光照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这种物质可能是(B)
A.氯化钠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硝酸铵固体
D.蔗糖
3.下列既能影响食盐的溶解能力,又能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是(D)
①温度 ②食盐颗粒的大小 ③是否搅拌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
4.下列条件中,对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的是(D)
A.温度和物质的种类
B.压强和物质的种类
C.温度和压强
D.物质的颗粒大小
5.能比较出室温下白糖和食盐溶解性大小的一组实验是(B)
( http: / / www.21cnjy.com )
6.如图所示,玻璃管中有色液体的左右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反映出瓶内气体温度的变化。当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时,发现有色液体向右移动,这说明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
(第6题)
(第7题)
7.小李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A、B两个相同的盛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硫酸铜晶体,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
实验次数
1
1
2
3
4
5
加入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克
20
20
30
40
50
60
杯中剩余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克
A杯
0
0
5
15
x
B杯
0
0
0
5
y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x= 25 ,y= 15 。
(2)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的质量是有限的)。
②在水的质量相同时,水的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越多)。
8.茗茗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茗茗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
A.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B.与水的温度有关
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0.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
℃的水
缓慢溶解
②
0.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
℃的水
较快溶解
③
0.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
℃的水
快速溶解
(第8题)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B(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证猜想A(填字母),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冰糖的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填“快”或“慢”)。
(3)如果茗茗要验证猜想C,应如何操作: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毫升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溶解的速度。
9.如图所示为蔗糖、松香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在水和无水酒精中的溶解性实验。比较图中的A1、B1或A2、B2,我们可得到结论一: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不同(填“相同”或“不同”);比较A1、A2或B1、B2,则可得到结论二: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在不同物质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第9题)
【解析】 比较A1、B1或A2、B2,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等量的水或无水酒精中加入等量的蔗糖和松香,溶解数量不同,所以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比较A1、A2或B1、B2可看出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在不同物质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10.探究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实验如下表所示,请回答问题:
探究目的
了解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学习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
操作过程
(1)使用氢氧化钠固体时必须注意安全,其原因是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2)图示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用玻璃棒搅拌。
(3)图示中的错误操作改正后,上述实验能否测得氢氧化钠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改变?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
【解析】 (1)上课时认真观察老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实验操作,能了解到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2)对图要仔细观察,不能看到搅拌就默认为是玻璃棒;科学中的工具都有其特别的规定使用范围,不能无原则地进行替代。(3)因为是探究溶解前后两个温度是否有改变,因而至少要测两个温度才可行。
11.如图,冰袋是一种冰块的升级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产品,广泛用于医疗高烧降温退热,体育界运动员训练及比赛过程中意外碰伤、扭伤、摔伤等使用。某校兴趣小组打算开发一种冷袋,内装一种化合物和50毫升水。“研究比较3种化合物,哪种化合物的降温效果最好?”
(第11题)
实验步骤:
①在标号A、B、C的3个杯子中,分别装入各50毫升水,并测量水温。
②在A、B、C杯子中分别加入硝酸铵、氯化钙、氯化钠,搅拌后测量水温。
实验结果如表。
杯子
化合物
初温/℃
末温/℃
A
硝酸铵
25
18
B
氯化钙
23
28
C
氯化钠
22
20
(1)该探究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化合物(的种类)。
(2)从实验过程和结果中,能得出有效的结论吗?说明理由。不能,因为化合物的质量、水的初温等变量未控制保持相同。
【解析】 根据其目的是研究哪种化合物的降温效果好,因而自变量就是化合物的种类不同;要使结果具有可信性,必须控制变量,让要研究的问题成为唯一的变量,而本实验在操作中没有做到控制水的初始温度、化合物的质量相同等要求。
12.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物质在溶解扩散的过程中,与溶剂的分子发生作用,通常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那么我们是否能直观地观察其中的能量变化呢?让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当学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以后,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们议论开了:物质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不同的物质溶解在水中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是否一样?
【建立假设】 甲组同学认为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不会变化,而乙组同学认为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方案一:①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只烧杯,分别加入50毫升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②分别取一药匙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③记录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④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温度溶质
溶解前水的温度/
℃
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
温度的变化/
℃
氯化钠
19
19.5
升高0.5
硝酸铵
19
8
降低11
氢氧化钠
19
31
升高12
【讨论与分析】 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用品探究物质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
方案二:用品:玻璃杯、小木片、蜡烛、火柴、氢氧化钠、硝酸铵化肥、水
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探究中的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探究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
点燃蜡烛,杯底部用液状石蜡粘上小木片,蜡油凝固后向玻璃杯中放入50毫升水,加入2药匙氢氧化钠固体
小木片脱落
氢氧化钠
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探究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
在小木片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向玻璃杯中倒入50毫升水,加入2药匙硝酸铵
小木片与玻璃杯粘在一起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
【解释与结论】 氯化钠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
【反思与评价】 比较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究实验方案,试着说出它们的优点或不足之处:方案一中用到了温度计,能准确测量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情况;方案二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但只有物质溶解时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才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该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析】 方案二: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使石蜡熔化,小木片脱落;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可以用小木片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向玻璃杯中倒入50毫升水,加入2药匙硝酸铵,小木片与玻璃杯粘在一起的方法验证。【解释与结论】由实验可知:氯化钠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反思与评价】方案一中用到了温度计,能准确测量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情况;方案二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但只有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较大,才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该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1.5
物质的溶解(4)
1.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10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第1题)
A.用量程为50毫升的量筒量水
B.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将固体直接投入量筒中溶解
D.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贴有标签(如图)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2.实验室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毫升的量筒量取42.5毫升蒸馏水
3.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D)
( http: / / www.21cnjy.com )
4.要配制100克5%的氯化钠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B)
A.烧杯、试管、玻璃棒
B.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5.要配制100克5%的蔗糖溶液,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A)
A.称取5克含杂质的蔗糖
B.用量筒量取90毫升水
C.搅拌后玻璃棒上有液体残留
D.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
6.将80克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C)
A.80克
B.100克
C.200克
D.280克
7.探究学习小组在制作“叶脉书签”时,需要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树叶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如图甲所示为该小组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
(第7题)
(1)图甲中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
(2)称量氢氧化钠时,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里,并置于托盘天平左(填“左”或“右”)盘进行称量。
(3)用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蒸馏水时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到胶头滴管(填写仪器名称),某同学在读取量筒读数时的视线如图乙所示,若其他操作正确,则会造成所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8.已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克
12.6
15.3
20.0
25.0
38.2
如果要配制该物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溶液200克,需要加水 160 克,此时溶液的温度应为 60 ℃。
9.请你参与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的实验,并进行实验过程的探究:
(1)计算: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所需硝酸钾质量为5克,所需蒸馏水的体积为45毫升。(水的密度约为1克/毫升)
(2)称量:分别在天平左右两盘放上纸片,调节平衡后,应A(填字母)。
A.先在托盘上放置所需的砝码,再添加硝酸钾直至天平平衡
B.先添加所需的硝酸钾,再添加砝码到所在的托盘直至天平平衡
【探究一】 在称量过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同学的称量操作如图甲所示,你认为该操作对本次实验的数据处理的正确性没有(填“有”或“没有”)影响,理由是称量过程中没有使用游码。
(第9题甲)
(3)量取:准确量取所需蒸馏水要用到的仪器是BC(填图中的标号)。
(第9题乙)
(4)溶解:将称量好的硝酸钾和蒸馏水混合溶解。
【探究二】 20
℃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20毫升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钾溶液。从表中找出计算所需的数据为1.063克/毫升。
质量分数/%密度/(克/毫升)温度/℃
20
40
60
4
1.023
1.016
1.007
10
1.063
1.054
1.044
【解析】 (1)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需硝酸钾的质量为50克×10%=5克,所需蒸馏水的质量为50克-5克=45克,所需蒸馏水的体积V===45毫升。【探究一】由图可知,此称量过程中,没有使用游码,那么左盘上砝码的质量与右盘上药品的质量相等,没有影响。(3)要量取45毫升水,应选择量程为50毫升的量筒;先用倾倒法向量筒内加水到接近45毫升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到刻度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50毫升量筒和胶头滴管。【探究二】20
℃时,将20毫升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钾溶液,要计算需要水的质量还需要知道20毫升质量分数为10%硝酸钾溶液的密度。
10.次氯酸钠是常用的消毒剂。现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实际操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第10题)
(1)图中的玻璃仪器有广口瓶、量筒、烧杯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2)指出图②中的错误操作: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了。
(3)经改正后,再度称量时用质量为23.1克的烧杯盛放固体,在托盘上已放30克的砝码,则天平上的游码位置应是下图中的B(填字母)。
(4)通过计算确定需要水的质量是90克,配制时应选择100毫升(填“10毫升”“50毫升”或“100毫升”)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5)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④②①⑤③。
(6)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次氯酸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原因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②③④⑤(填序号)。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次氯酸钠时,游码在零刻度右侧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次氯酸钠固体中混有不溶性固体杂质 ⑥配制结束后,不小心碰洒一部分溶液
【解析】 (3)计算m次氯酸钠=10
( http: / / www.21cnjy.com )0克×10%=10克,m总=m烧杯+m次氯酸钠=23.1克+10克=33.1克,而砝码已有30克,则游码为3.1克,则选B。
(4)m水=m液-m质=100克-10克=90克,V水===90毫升。(6)溶质质量分数A%=×100%,m质减小或m剂增加都可使A%减小,②④都使m剂增加,③⑤都使m质减小,所以都能使A%减小,而①中m剂减小,使A%增大,⑥中A%不变。
11.下表是20
℃时硫酸和氨水的密度和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对照表: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克·厘米-3)
1.02
1.08
1.11
1.17
1.20
氨水的密度/(克·厘米-3)
0.98
0.95
0.94
0.91
0.90
请你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有:对于硫酸溶液而言,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对于氨水而言,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小。
(2)将12%的硫酸溶液和28%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20%;将12%的氨水与28%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0%。
【解析】 对于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密度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越大的物质而言,浓、稀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平均值;对于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小的物质而言,浓、稀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平均值。
12.把2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60%的氢
( http: / / www.21cnjy.com )氧化钠溶液和1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问混合后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 根据溶液混合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则
m浓×A浓%+m稀×A稀%=(m浓+m稀)×A混%
250克×60%+150克×20%=(250克+150克)×A混%
A混%=×100%=45%1.5
物质的溶解(3)
1.下列与固体物质溶解度有关的是(B)
①溶质的多少 ②溶质的性质 ③溶剂的多少 ④溶剂的性质 ⑤溶液是否饱和 ⑥是否搅拌 ⑦温度
A.全部
B.②④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⑥
2.20℃时,50克水中溶解18克氯化钠恰好达到饱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8克
B.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D.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3.氯化钾的部分溶解度数值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温度
溶解度/克
20
℃
34
30
℃
37
A.常温下,氯化钾微溶于水
B.20
℃时,100克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含有34克氯化钾
C.将30
℃的饱和氯化钾溶液降温至20
℃,会有氯化钾晶体析出
D.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氯化钾,所得溶液的浓度一定不同
4.氯化钾与硝酸钾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温度/℃
20
30
40
50
氯化钾的溶解度/克
34.0
37.0
40.0
42.6
硝酸钾的溶解度/克
31.6
45.8
63.9
85.5
A.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
℃之间
C.40
℃时,5克氯化钾加10克水可得到15克的溶液
D.50
℃时,10克硝酸钾中加20克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
℃,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5.有A、B、C三种物质,在20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溶解在水中制成饱和溶液。已知20克水最多能溶解2克A物质;B物质制成115克饱和溶液用了15克B;C物质375克饱和溶液用去350克水。这三种物质在20
℃时溶解度大小的顺序为(D)
A.BB.C>B>A
C.A>B>C
D.B>A>C
6.20
℃室温下在1000克蒸馏水中溶解1.65克熟石灰,溶液达到饱和,则熟石灰的溶解性是(C)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7.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第7题)
A.甲的溶解度是102.
5克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
℃时,100克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克
D.将70
℃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8.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①所示,加热到50
℃时现象如图②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③所示。
(第8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甲(填“甲”或“乙”)溶液;图②中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图③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N(填“M”或“N”);图②中乙溶液降温至30
℃不会(填“会”或“不会”)析出晶体。
(3)50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4∶5。
9.t
℃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第9题)
A.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克
B.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只有z是饱和溶液
C.点z向点w移动的一种方法是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
D.将m点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再加入20克溶质
【解析】 t
℃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100克,故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0克,故A说法错误;在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上边的点都是饱和状态,在曲线下边的点属于不饱和状态,所以w、z都是饱和状态,故B错误;点z和点w都是饱和状态,z点含有的溶剂多,所以点z向点w移动的一种方法是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故C正确;设80克水达到饱和需要溶解溶质质量为x,则=,解得x=80克,原来含溶质50克,所以还需加溶质30克,故D错误。
10.在一定温度下,某未饱和溶液蒸发掉15克水(部分)后,析出2克晶体(不含结晶水);向原溶液投入5克溶质晶体后,溶液中还剩下1克固体溶质,则此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为(D)
A.13.3克
B.26.7克
C.33.3克
D.40克
【解析】 由题意可知,15克水中达到饱和可溶解的晶体的质量为2克+5克-1克=6克。因此=,解得S=40克。
11.简单解释下列现象。
(1)20
℃时,在100克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30克硝酸钾固体未溶解,但在经过稍微加热以后固体立即消失了。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在一杯冷水中加入食盐数克,杯底有较多的食盐固体未能溶解,经过充分加热,但未见不溶固体明显减少。
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3)将凉开水倒入鱼缸中养鱼,鱼不久会死掉。
在加热过程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因此凉开水中溶解的氧气少。
(4)加热20
℃时的饱和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5)打开汽水瓶盖立即逸出大量气泡。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降低而减小。
【解析】 主要从固体和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考虑,固体硝酸钾和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熟石灰则相反,其中,食盐和硝酸钾比较,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气压的减小而减小。
12.下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氯化铵的溶解度/克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氯化钠的溶解度/克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铵。
(2)20
℃时100克水最多只能溶解氯化钠36.0克,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10~20℃之间。
(3)向烧杯中加入100克水和50.0克氯化铵配成50
℃的溶液,再冷却到20
℃,烧杯中析出固体为12.8克。
【解析】 (1)通过观察相同的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变化值,可以得出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2)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即20
℃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氯化钠36.0克,在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较大,而2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较大,故两者相等时应当在这两个温度之间。(3)根据溶解度可知在50
℃时50克氯化铵能全部溶解在100克水中,在20
℃时只能溶解37.2克,所以有12.8克固体析出。1.5
物质的溶解(2)
1.将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一定能成功的是(C)
A.降温
B.升温
C.加入溶质
D.加入溶剂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则(C)
A.晶体质量减小
B.晶体质量增加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液质量增加
3.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降低。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D)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D.某溶液中有不溶解的溶质存在,该溶液一定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5.小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防止木质文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形的常用方法是:将明矾结晶在木质纤维间隙中。受资料启发,他在家里尝试做明矾的结晶实验,具体做法及现象如图所示。
(第5题)
以上实验可推断:在一定量的水中,明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或“减小”);明矾晶体析出后剩余的溶液是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6.请根据题意,选择下列词语填空:“饱和”“不饱和”“浓”“稀”“多”“少”“一定”或“不一定”。
已知:20
℃时,食盐和熟石灰在100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和0.17克,现有甲、乙两只烧杯各盛100克水,在20
℃时,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1)在甲烧杯中加入3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甲,则甲为不饱和溶液。由于此溶液中溶质含量较多,所以属于浓溶液。
(2)在乙烧杯中加入1克熟石灰,充分搅拌后得浑浊液体,过滤得到溶液乙,则乙为饱和溶液。由于此溶液中溶质含量较少,所以属于稀溶液。
(3)由实验可知,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20
℃时,将不同质量的食盐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分别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食盐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D)
选项
A
B
C
D
加入食盐质量/克
10
20
30
40
所得溶液质量/克
110
120
130
136
【解析】 只有D选项中溶液质量小于水与所加食盐质量之和(136克<100克+40克),说明所加食盐没有完全溶解,即溶液已饱和。
8.为了探究影响硝酸钾固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因素,某研究小组开展了以下的探究活动,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得出结论。
实验一:硝酸钾固体在20
℃水中达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水的质量/克
10
50
100
硝酸钾固体的质量/克
3.2
15.8
31.6
结论:当温度相同时,水的质量越多,溶解硝酸钾固体的质量越多。
实验二:硝酸钾固体在20克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温度/℃
20
40
60
硝酸钾固体的质量/克
6.3
12.8
22.0
结论:当水的质量相同时,温度越高,溶解硝酸钾固体的质量越多。
讨论:如果是气体物质,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其在水中溶解质量多少的因素还有压强(写一种)。
【解析】 实验一的前提条件是温度都是在20
℃,故结论的得出需要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由实验二的表格可得出,温度越高,所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质量也越多。影响气体的溶解能力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压强等。
9.一长方体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甲所示),温度改变(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时,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乙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升高(填“升高”或“降低”),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的硝酸钾晶体减少(填“增多”或“减少”)。
(第9题)
【解析】 木块始终漂浮在水面,漂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件是F浮=G木,即木块所受浮力不变。由图乙知,V排逐渐减小,根据F浮=ρ液gV排,推得ρ液一定不断增大。ρ液增大的原因是烧杯底部的硝酸钾晶体逐渐溶解,根本原因是溶液的温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