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30 09: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识记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等有关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3.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4.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情景创设:
1.介绍“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统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
思考:(1)从汉至宋地方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2)在行省制度下,元政府是如何管理地方的?
(3)从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争权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右图为中国的“宰相村”——中国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侍郎44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得名。
(1)唐宋统治者在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各采取了哪些措施?谈谈它们的异同点。
(2)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体现了哪些发展趋势?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依据以上图文,“乌衣巷”了与本课有关的哪些史实?状元匾反映了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程指导:
1.本课内容繁杂,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教材的编写思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两条主线,三块内容。一条主线是中央与地方的争权斗争,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第二条主线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逐渐强化。三块内容是地方机构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
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如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可以利用下图帮助学生明确三省和六部的职权及该制度的特点。
又如宋朝中央机构的改革可以利用下图进行讲述。
归纳小结: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使
(总揽大权)
(行使宰相权)
(分割相权)
(行政)
(军权)
(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