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30 09:3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破坏的概况,理解“文革”期间由于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重建与完善的主要成就,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及补充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情景创设:
探究一.
材料一 全国人大和政协召开情况表
届次
时间
届次
时间
第三届全国人大
1965.2
第三届全国政协
1959.4
第四届全国人大
1975.1
第四届全国政协
1964.12
第五届全国人大
1978.2
第五届全国政协
1978.2
第六届全国人大
1983.6
第六届全国政协
1983.6
第七届全国人大
1988.3
第七届全国政协
1988.3
第八届全国人大
1993.3
第八届全国政协
1993.3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撤社并乡具有合法地位,宣告了人民公社历史的终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和试行,使1982年宪法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具体化;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成就:重新召开了全国人大和人民政协会议;在立法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趋势:制度化.法律化。
(2)据材料三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基层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能够说明什么?
撤社并乡。村民自治。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探究二.根据材料概括“海选”的特点:
吉林省梨树县开“海选”之先河,从1983年开始,梨树县每次在选举程序上都有比较大的完善,实现了“五统一”和“五坚持”。五统一是:统一时间.统一选举程序.统一选举文书样式.统一颁发当选证书.统一立卷归档。五坚持是:坚持先选村民代表,后选村委会成员,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坚持竞选演讲;坚持“海选”办法;坚持设立秘密划票室,实行直接.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坚持候选人条件.选举程序.选举办法和选举结果公开.透明。逐渐完善的“海选”选出了真正代表村民意志的“带头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原来的“负债村”“空壳村”变为“小康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盛儒《“草根民主”的足迹》
每位选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体现了民主原则的彻底性,选举过程的公正.严密.透明.完善性和选民参与的广泛性。
过程指导:
(1)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材中引用的文字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关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有较强的现实性,在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现实中有关民主法制方面的具体事例,如有条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影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活动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历史课的社会功能;
(3)教学中可适当补充“文革”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教材所叙述的内容发生的时代背景。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发展,使党内民主制度遭到削弱,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
归纳小结:
“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遇到的最大挫折,要从根本上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文革”结束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