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
师:(导语)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为了使大家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前我们做了一定的预习工作,
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样,请大家给史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一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默读。)
师: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
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帮他更正?
生:他读的时候,声音很响亮,(学生笑)
只是有两个字的读音不准确:一个是“谤”,bang应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因为是地名。)
师: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
(启动powerpoint,落实课前预习作业,内容如下:
1.
辨别
下列两组黑体字的解释
朝服衣冠,窥镜
于是入朝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燕王私握臣手曰
2.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e.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f.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g.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同学回答。)
师:大家的课前预习工作落实得很好。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初读体会,然后自由发言。
(2位同学分别从邹忌的善于进谏与齐王德从善如流两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我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
生:(深思片刻后点头)
师: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
生:(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单元要求中提到的。
师: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结合po
( http: / / www.21cnjy.com )werpoint)单元要求中明确指出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既然说到品味,我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大家先来看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生: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师: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
“修”引申为身高;
“八尺”请问有多高?
生:(有些活跃,相互交流。)1米七。
师: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1尺≈7寸;1寸
≈3.33厘米。你们算算,邹忌的身高有多少?
生:我算出来了,大概像
那么高(同学笑)有1米86左右。
师:对了。如此身高,再加上“其形貌轶丽”即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我们可以判定邹忌是个美男子。生:(笑,有些同学直点头。)
师:“朝服衣冠,窥镜。”试问一位相貌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
生:充满信心。
师:对,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他也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示范朗读并模仿,显露出一副得意的样子。)
生:(笑)
师: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信。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邹忌的第二问在语气上应带有疑虑,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他当时一定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更应是威严,疑虑,急切的。“吾孰与徐公美?”(示范朗读并模仿第二问)。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一个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一个外人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吾与徐公孰美?”(示范朗读并模仿第三问)。
生:(有些学生忍不住在座位上自己品味。)
师: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辨析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细心体会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史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时间按情况而定)
生:既然您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就代表我们小组来体味一下“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子,有些时候就像母亲一样,试问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
说他是最好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女性独有的关爱。所以,她肯定说自己的丈夫
“美”。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饱含肯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先肯定,再加上一句强
调一下内容。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们小组的理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出美男。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准确,对于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看待,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生:至于说到妾,因为地位的关系,所以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应该及
时奉承,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徐公何能及君也?”第三个回答的人是客,所谓无
事不登三宝殿,他此行一定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怎敢得罪于他,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
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
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
师:正所谓言为心声。
生:对。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我看,为了进
一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体
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四人一组颇有兴致地投入朗读)
师:我们请四位学生代表大家把这段课文朗读一下,我来读旁白。(四位学生读,其余学生听。)
师:我们的讨论还可以继续。
生: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有欣赏价值的
师:好在什么地方?
生:邹忌进谏的艺术。邹忌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而这三层实质
又将妻、妾、客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一一对照起来,短短的两句整句从生活琐事推及
国家大事,以私事比国事,使齐王从中悟出了自己受蒙蔽的本质。
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生:(齐声回答)讽
师:(在板书的“讽”字下面加了着重号)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
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师:很好。《古文观止》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文的这一特点有所评点(投影文字)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见邹忌讽谏之魅力。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生:我知道有一种方式叫做“死谏”,古时候的忠臣为了国家利益,往往以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以
换来昏君的彻悟。
师:很好,这种忠君爱国的表现,正是我们前不久所学的《孟子》中的“舍生取义”精神。
生:我知道的这种方式是直言相告,当初魏征总是在唐太宗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的时候,坦然相告
毫无保留。
师:的确,直言相告,即直谏。忠言逆耳利于行。历史上还有兵谏一说,指以武力迫使君主接受自
己的建议或意见,往往惊心动魄,引起轰动的效应,还记得1936年的西安事变,对促成全民
族抗日局面,加速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张,杨两将军也因此名垂青
史。这些进谏方式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政治背景下有其特有的效果,而讽谏却是最讲艺术性,
往往也是最富成效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古有“文死谏,武死战”,然而,进谏的目的是使
对方接受,既然要接受又何必非得“逆耳”,一针见血,让人接受不了,才显出你的忠心耿耿
呢。所以,讽谏的艺术也同样适用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生:点头。
师:那么如此入情入理,循序渐进的进谏方式,齐王有没有接受呢?
生:接受了。
师:怎么接受的?能从课文中寻找到依据吗?
生:“善”。
师:一言以蔽之,就这个“善”字,大家想
象一下,当时齐王欣然接受时的神态与
动作,可就地模仿一下。
(同学七嘴巴舌地模仿)
师:下面,我分别请6位男同学来模仿齐王。
生1:“善。”边说边摇头。
生2:“善。”略有所思。
生3:“善。”假装摸了一下自己并不存在
的胡须。
生4:“善。”很害羞的样子。
生5:“善。”声音短促。
生6:“善。”
边说边拍桌子,一副很高兴
的样子。
(同学乐不可支。)
师:大家体会得各有特色。从这一个简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善”字再一次证实了邹忌的谏言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到齐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贤君。如若不然,他不会拍案叫绝,一定是拍案而起“斩”。
生:(笑。)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通过集体讨论,朗读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践的方式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其实类似值得欣赏得的句子还有很多,诸如齐王纳谏之后的齐王的“三赏”政策,以及齐国国情的“三变”等都有欣赏的价值,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可以在课后进行讨论。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诵读一遍,读出感情,加深我们对篇章的理解。
(学生分头读课文。)
师: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文让我们了解到千年之前,那些谋臣策士是怎样进谏帝王的,面对国策,如此重大的事情,竟能用几句话将心思表露出来,并使君王欣然接受。
这堂课,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也体会了品味语言的喜悦,那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咀嚼起来如同青橄榄,余味无穷。
中国是个文学大国,古典文学是一株生长在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民族文化土壤中的瑰丽奇葩。只有理解了字句,才能进一步领会,理解作品的含义。所以,我们再阅读文言文时不必后怕,更不应弃之厌之,应欣然接受“善”。
[教后随感]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而“读”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所以我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句串讲、学生逐句记录的刻板模式,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审美实践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展开的,在这堂课上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他们的表现有时是大出我的意料的,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文言文的教学中这堂课的实践体会将给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