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 知识点整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 知识点整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30 14:34: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要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前提条件
1、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2、
科技机构成立,党的各项政策、科技战略的推动
3、
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工作和贡献
二、科技成就概况
1、“两弹一星”
⑴目的:为了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⑵成就:即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能力。先后建成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②20世纪60年代初,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国家,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⑶意义:⑴打破了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⑵加强了中国国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2、载人航天技术
2003年“神舟”5号飞船在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杂交水稻
⑴成就: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⑵意义:国际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①1983年开始,成功研制出“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意义:
②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0世纪末,基因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1、背景:
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②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繁荣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根本目的)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4、贯彻实施:
①提出初期:贯彻执行,出现繁荣景象.
主题: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优秀作品:老舍的话剧
《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文艺期刊大量增加:电影创作步入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②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扩大化至文革期间:受干扰和破坏,未能坚持贯彻下去.
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影响:许多文艺学术工作者和他们的优秀作品受到错误的批判,文革期间出现样板戏独占戏剧舞台,文艺界百花凋零的局面,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③改革开放新时期:
恢复贯彻,
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原因: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80年代初,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成就:出现了反映文革为主题的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和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5、经验和教训
“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历史证明,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时期——蓬勃发展举措:
(1)1977年,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
(2)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教育改革:①义务教育:制定了《
义务教育法
》,②中等、高等教育改革。
(4)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施“
211工程
”计划;(5)教育投资:实行国家拨款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启动“
希望工程
”。
(5)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成就:到20世纪末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
序号:3-8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