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的原因及影响;掌握内阁制的出现、发展以及地位;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设置的影响;
2.能归纳分析明清专制加强的措施及影响,能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明清专制主义加强的措施,能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3.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情景创设:
1.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宰相。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明太祖却借口胡惟庸在家布兵谋反而下令将其逮捕,当天即处死。此案前后延续竟达十几年,诛杀了三万多人。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发布上谕,国家罢丞相,权分给六部。臣下如有人奏请设立者,处以极刑。从此,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思考:(1)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2)明成祖时,参与国家机密事务决策的“内阁”出现了。请思考内阁制与宰相制有何区别?
2.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思考:(1)这首诗直接说明了什么?
(2)“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引文反映了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3)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影响?
(4)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有何不同?
过程指导:
1.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时,大家请注意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
(提示:历史上的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是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2.对于明朝内阁的设立,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对“历史纵横”中的材料进行解读思考,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稳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对于两者的比较可从二者的权力来源,职责,任免以及对皇权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如下表:
3.在教学的重点部位要多用比较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还可以比较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的不同。
(提示: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军国机要的定夺权,权力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于更改,皇权受到极大限制。军机处是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军国大事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顶峰。)
归纳小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