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30 14:34: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掌握鸦片走私、虎门销烟的基本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2.了解鸦片战争过程、掌握并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火烧圆明园等史实;掌握并分析《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4.通过学习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精神。
情景创设:
探究1:阅读材料:
(1)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2)“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思考: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你能同意上述观点吗?那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探究2:
(1)清朝政府官员董宗远上奏道光,认为签订《南京条约》“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2)
1846年,包世臣在《安吴四种》中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松江)太(太仓)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3)鸦片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感到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也开始探讨西学。例如林则徐被罢免后,把有关的西方资料交给“今文学派”的杰出学者魏源,魏源遂根据这些资料,在1844年编撰了著名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思考:(1)结合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假如道光帝重用林则徐,中国是否能够在战争中获胜?
探究3: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了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商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贸易始终在两百万英镑左右徘徊。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确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过程指导:
1.讲背景的时候应将中西方对应着分析,从比较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的禁烟运动是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一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英国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决定了英国一定要打开中国大门,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教师可采用地图或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但要把重点放在对不平等条约的分析上,如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并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对鸦片战争能否避免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唯物辩证史观的史识。
3.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原因、参与者、经过和危害等方面进行对比而得出结论。
归纳小结: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获取市场和原料,而腐败落后的清政府成为掠夺的对象。1840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既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要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不久,鸦片战火再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