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新民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史实;
2.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革命性影响;
3.体会爱国学生、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革命精神;
4.了解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主要史实;
5.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情景创设:
1.
1939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请思考毛泽东这个论断的根据是什么?
五四运动
2.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教材表述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你能从政党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革命任务、代表利益等角度的分析说明吗?
3.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中共三大会址
国民党一大会址
请思考(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
(2)它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过程指导: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我们要根据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特点、影响,来分析““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讨论该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新阶段”的含义。提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2.注意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如下表:
不同点
时间
1840——1919
1919——1949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革命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
革命范畴
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如何掌握国共合作的背景,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此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活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以促使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学思之窗外材料,分析当时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我们党的目的。
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
归纳小结:
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情况: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情况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程。要注意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学习,分析清楚这两个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