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历史教训。
2、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和分析教材引用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5、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情景创设:
【探究一】历史史料:
材料1:19世纪50年代,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时,英国生产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铁产量等于其他国家的总和,棉布也占到世界产量一半以上。有人统计,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能力每1000年才增长1倍;而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约4倍。而当时的英国人口大约是2000万,仅相当于同期中国人口的约1/20。因此,无论从财富总值还是从平均每人可以占有的财富量衡量,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材料2:1803年,收入最多的2%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1/5,1867年则是2/5;1803年,收入最多的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约占总数1/4的中、上阶层家庭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其中,不到家庭总数的1/200的上层收入者,其收入总额超过了国民总收入的1/4。
材料3:在克朗普敦,中等水平的织工,每天工作十个半小时,每星期收入从1814年的13先令9便士下降到1833年的4先令6便士,而用于衣食的开支也从10先令1又1/2便士相应地下降到2先令9便士,能够购买的食品则从每星期116磅下降到45磅。按照这个标准,一个织工如果是5口之家,那么,每人每天可吃的事物大约是1磅多一点点(一磅约相当于市斤9两)。——以上材料均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探究问题1:
(1)材料1、2、3反映了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现了哪些问题?
(2)这些问题引发了什么哪些新社会现象?
【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史料:
《共产党宣言》选摘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探究问题2: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主要观点。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有何意义?
三、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历史史料:
材料1:电视剧《我的法兰西岁月》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邓小平在一面墙前宣誓入团”,这面墙上写着“纪念1871年5月21日~28日公社的牺牲者”。
材料2:“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探究问题3:
(1)材料1、2中所提及的“公社”指代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在当时有何创举?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列举相关措施说明公社的政权性质。
(3)公社最后被镇压,作为工人运动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4).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和巴黎公社战士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过程指导:
1、教学方法
:本节课理论性和史实性都较强,在讲述时应避免讲述式,多增加探讨式,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从感知历史和历史知识不断积累中,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
2.教学思路
(1)本节课讲述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范畴的历史,是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概念,如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加以阐释,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2)本课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叙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条件、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以及意义等。其中重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意义。应从经济基础、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实践基础等四个方面推导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3)本课还讲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巴黎公社,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要重点分析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及其性质和意义;引导学生讨论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并从中分析出巴黎公社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及根本原因。
(4)此外,还要结合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中的史料,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等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在教学中,要运用相关的历史资料来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小结: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在欧美等地拓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活跃。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