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2·1·c·n·j·y
2.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3.结合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情景创设:
探究一: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探究二:1954年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与西方政党政治有何不同?
探究三:结合教材P96“学思之窗”材料及相关史实,请回答:
⑴概括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
⑵概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作用。
探究四: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过程指导: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目:
(1)作好课前准备:组织一些学生采访民主党派和政协成员,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2)教师先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再请学生将采访的情况在课堂上做简要交流。教师总结时注意归纳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任务。21·cn·jy·com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历史纵横”的两段材料(毛泽东关于民主党派的谈话和《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启发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现实形势的需要两个方面,思考“建国初期能够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www.21-cn-jy.com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21教育网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目:
(1)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原则三个方面,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
(3).请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历史作用。学生可以走访少数民族,或上网、去图书馆查找有效信息,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认识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1·世纪
教育网
点击重点: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文革期间,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遭到破坏。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革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点拨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⑴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三权分立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⑵行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⑶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归纳小结: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