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30 15:13: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3.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4.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情景创设:
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
“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从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看: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
从国家性质看: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
(2)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①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②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③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3)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不矛盾,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原因:“一边倒”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探究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周恩来
(3)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探究3:
阅读教材正文和P111页“历史纵横”回答下列问题:
(1)亚非会议的背景、主题、特点是什么?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与会国存在矛盾和分歧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
(3)
“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应如何理解?
“同”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4)
“求同存异”方针产生了什么作用?
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①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
过程指导: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
(1)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因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内容在后面第八单元才会讲到,所以可以简化两极世界形成的过程,重点突出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在这里老师可以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地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2)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结合近代历史和当时的现实分析和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含义,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来谈一谈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番话的理解,谈谈这一方针对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所起的作用。也可以结合国际形势分析“新中国
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重点是后一个。
(1)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可以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
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印建交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者展示有关的音像材料,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修改完善的过程;然后,可以结合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言论,引导学生,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付诸实践及广泛推行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一目,主要讲清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这两次国际会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付诸实践、发扬光大,并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关于日内瓦会议,教师需要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在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和平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关于万隆会议,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关于万隆会议的介绍,突出周恩来以卓越的智慧才能、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以理服人的真诚态度,力挽狂澜,使会议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归纳小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初期就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