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主题阅读 激活经典——必修四第一单元教学设想
一、本单元选文特点及相关想法①今古经典名篇
②散文经典名篇
③写景状物名篇
——名篇的“死”与“活”?①“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概念质疑“状物散文”,以“物”为对象,肖其形、写其神、谈其文化(象征意味)(《话说梅花》《天鹅》《活水源记》)
“写景散文”是什么?状物的叠加?写景够比重?够漂亮?美文(语段)美景赏析?②2016高考这么考22.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24.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①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②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老腔的声音比作“渭水波浪的涛声”、“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韵以及老腔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老腔对作者带来的震撼。
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③ 不是写景散文,是什么?是散文!
散文的魅力和价值,更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索。散文要重视思想和理趣……“我”的体验若要真正可贵,就少不了思想的提升;情感体验的独特性与思想认识的深刻性往往结缘而行。
散文是“哲学的近邻”。张锐锋在《重新确立散文的价值》中也提出,散文是“人类思想与生存状况接触后产生的直接理性”。
小结
读懂整体逻辑
读懂内部思想
???赏析局部词句赏析外在写法打通内容,形成主题,激活经典二、我读本单元散文——《荷塘月色》《前赤壁赋》为例对于《荷塘月色》主题的理解:① 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② 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③ 缺乏挣扎与战斗的力量,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
④ 革命低潮时期自由知识分子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的激愤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⑤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
“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钱理群1993年第十一期的《语文学习》:朱自清被南方四一二大屠杀弄得目瞪口呆,深感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国民党,又对共产党心存疑惧,产生了不知“哪里去”的“惶惶然”,“认为一切政治暴力都是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作为五四启蒙知识分子,有一种负罪感。“暑假在家中,和种种铁颜的事实接触之后,更觉颓废下去。”
“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触目伤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也渐渐不如往日。”。
——暑假中(也就是写作《荷塘月色》的七月份),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这一切都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分歧产生的原因:① 只读局部
(特征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呈现这些特征?不清楚)② 根据首句做追问:为什么“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迅速跑到文本之外)作者并不想告知“为什么”不宁静,
而是告知不宁静“怎么办”。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我”去荷塘的目的是为了消解“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不是文眼,不是文章的统摄,而仅仅是为文的起点和缘由。从全文看,哪些途径可以让作者消解“不宁静”?途径一:去荷塘(赏景)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平时的小煤屑路什么特征?
今晚为什么好?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插入,重点是后半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超出平常”“另一世界”的注释)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继续注释)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平常的自己” 什么特征?
“超出平常的自己” 什么含义?有一定要想和一定不能想的享受独处的自由人什么样的荷塘才能消解我的不宁静一是安静
二是干净
三是“恰好”
——不是“淡淡的喜悦”,是在自己独享的“无边的荷香月色”中确实非常喜悦。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矛盾:
这一片天好地像是我的 我什么也没有?
途径一——结果:没有热闹,也失去了宁静途径二: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结果: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采莲赋》(节选):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前文: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这番热闹风流)了。
途径三: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结果: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本身不能满足我的期待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没来得及展开,已是自己的门前
“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此静非彼静,回现实矣。)“暑假在家中,和种种铁颜的事实接触之后,更觉颓废下去,于是便决定了我的刹那主义。”(所谓刹那主义就是从生命每一刹那间中均获得意趣,使得每刹那均有价值)
可能的价值:
让精神的疲惫得到缓解,让生命有勇气、有力量去面对生活;
(能活)
审美使生存的过程变成了诗意的栖居。 (能有“质地” 地活)
写作设计反思:①“我们遗失了______”
我们逐渐遗失了体悟自然的能力、诗歌情趣(文化储备)、故乡……也就遗失了让自己的生命诗意起来的途径,怎样安抚滋润自己的灵魂?
②“治愈系”,治愈系是日本在1999年后半期开始出现的词语,原本是指电视上演出的女性艺人中能让人感到平静、治愈、舒畅的人。
你的治愈系的含义是什么?治愈的效果如何?如何审视自己的治愈系?
思考:知人论世——背景 文本证明——人世的标签
文本——必要背景——知人论世——生命的认知
激活储备和自我体验
对《前赤壁赋》的几个质疑①什么伤?怎么治愈?
悲和悟既然是客和苏子的对话,那么苏子对客的劝慰应该和客的悲伤原因是对应的,但似乎并非如此,苏子说得是否太多了?
②景为何而好?
孤立读:爽?美?静?欢快?朦胧?飘渺?空灵?
哪个或哪些特征是准确的?
哪个特征是苏轼在意的?想呈现的?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夜晚,这种特定的美好会特别触动苏轼?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用人类的概念替代了人的“个体” 生命,从“类”的角度讲“无尽”;
——从佛家的魂灵因果角度说死亡并非终结,肉身短促而精神魂灵“无尽”;
——从道家的角度讲“万物皆一”,所以物能无尽我也就能无尽。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物”指的是什么?
从上文中的什么引发出来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悲伤的源头——①人生须臾+②当下落魄导语:
写于宋元丰五年七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满腔抑郁但是环境不允许直抒胸臆,他只能采用微巧曲折的方式倾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① “人生如梦”是加重了悲伤还是在开解自己?
② “一尊还酹江月”是旷达的行为表达吗?旷达到底有没有支点?
“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金圣叹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到底是什么让苏子“乐甚”?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于是饮酒乐甚?)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诗意拯救终不可化解内心“终极”之痛
“正如天海风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
——夏静观《手批东坡词》 价值:1.面对苦难,没有萎靡,没有沉沦。苏轼给困苦生存提供了哲思的解读,更为落魄生命支撑起真实的诗意。(“治愈” )
2.面对苦难,苏轼不是英雄,但他是个强者。(拯救,“站” 起来)3.这样的夜晚是短暂的,但正因为这样的夜晚,苏轼才能坦然地微笑着将无数个狰狞的白天转化为诗意的栖居。
鬼魅狰狞,上帝无言。
人类历史上有无数个这样的时代。那是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时代,是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时代,是启功先生用那一笔飘逸的书法抄写大字报的时代,是钱钟书先生用握笔杆的手去握扫把的时代。但是这些时代并没有吞噬这些高傲的灵魂,因为他们和苏轼一样也曾经拥有过这种豁达的胸怀,人类文明也因此得以进步。 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强大生命,但可以强大精神;社会总是有黑暗的,环境总会有污浊的,我们不能剔出污浊,但可以净化内心。苏轼是豁达的,他也许不是英雄,但他实在是个智者,他给生存提供了理由,更为生命赋予了诗意。这也许是《赤壁赋》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盛志武
(拯救,免于堕落)生命常常需要自我救赎:不宁静 与 生命之痛
荷塘 与 风月
回家 与 东方既白
途径一:地坛的馈赠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途径二:写作的意义我为什么活得恐慌,就像个人质?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就像你看穿了死之后所得的那份轻松?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杀死在市场上,那样我就不用参加抢购题材的风潮了。你还写吗?还写。你真的不得不写吗?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途径三:物与我皆无尽 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途径四:苦难存在意义的思考 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①“我们遗失了______”
②“治愈系”
③推开门,我们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但也可能遭受到沙尘的袭击;推开门,我们拥有了沟通的快乐,但也可能丢失掉内心的宁静……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去推开那扇门,了解一个新的世界。
请以“推开那扇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西城2010高三期末)
④?在文章《这一代的清风明月》中,作者感叹“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这一代的人,还是要找回这一代的清风明月才好”。请以“找回清风明月”为题,写一篇文章。(海淀2016高三期末)
⑤ ……
打通命题,激活储备淡淡地活着 王荦如
苦难之中,有人选择为酒,如酒般炽烈死去,成为历史上抒写贞节操守之笔。诚然,他们是真的勇士,然而我却开始关注那些于苦难之中淡淡地活着的人。
汪曾祺,曾以文才折服了一代世人的才子,却因文革被迫放下了笔杆。让他蹲牛棚,扫厕所,甚至将他下放至偏远山村观察土豆,整日只得捡土豆,归类、画图谱。如此压抑欲死的生活却没令他产生轻生之念,相反,他竟从中品察到了生活的趣味。“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谁能想到这诗出于他对豆花之感?如此清丽的文字竟分明带有一丝真切的快乐。白天干活,晚上还自制“效力军台”之印,晚年时他的自述中隐约透着小小的自得。
那是文革的艰苦岁月,于他却好像成为了一场意外的旅行。那样淡淡地活着,于苦难中小心挑拣着每一个细微的快乐。如此生活,淡,却弥足珍贵。
无独有偶,同样引起我关注的还有一位女性。戴西,曾经的名门千金,却于建国后彻底改变了命运。丈夫病死狱中,她自己也被迫劳改。扫厕所,烧锅炉,累而苦的杂活全都压在她身上。然而,她却并未因此消磨了对生活的热情。她用自制的铁丝架烤吐司,用媒烟熏得发黑的铁锅做彼得堡式蛋糕。这一份闲情雅致伴着这没落的贵族,捱过了漫长的苦难岁月,成就了美丽的奇迹。
她深知自己的渺小,抵不过那个时代的阴霾,于是反而放弃了抗争,只是顺从地走着,目光所至,不是路上的血与土,而是不期然而遇上的野花!这淡淡的生活,成就了她一生的美丽。老舍曾说:“士可杀不可辱。”是的,临危大义,如酒般壮烈死去是知识分子高贵的体现。然而,在苦难之中如茶与白花般淡淡活着,不也是一种高贵么?那么多的苦,他们挨过,却不失自我,反而寻到了真切的快乐,并塑造出水一般温润的性格,这样的人啊,他们有着怎样强大的心志呢?
淡淡地活着,不是懦弱怕死,而是懂得生的可贵。
淡淡地活着,不是任苦难摧残,而是寻觅缝隙中藏着的快乐。
淡淡地活着的人啊,请让我向你们致敬。
有苦痛便有救赎,有生命便有救赎我们总需要一个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的理由读懂,发现,打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