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学课件(共25张PPT) (含文本听力MP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学期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学课件(共25张PPT) (含文本听力MP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30 15:09:46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鼎



泉谢

光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
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
象征九州 。) 鼎湖山又是佛教圣地。早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禅宗六祖惠能高弟智常禅师在此创建龙兴寺(宋改白云
寺), 并建有招提三十六所。从此,前来朝拜和游览
的香客游人日众, 不久,便兴旺起来,成为佛家圣地。
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时有个名号在犙的和尚来到
三宝峰,发觉这里众山环抱,面临谷地,峰峦起伏,
状若莲花,“山灵之气全聚于此”,便结草为庵,号称
莲花庵。后来,在犙和尚请栖壑和尚作住持,大兴
土木,重建山门,并按地势倚山筑殿, 改莲花庵为
庆云寺, 几百年来香火不断,被誉为岭南四大名刹之一。 鼎湖山地处北纬23度10分,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在世界上,
北回归线穿过的许多地方都是荒凉的大沙漠,但在鼎湖山
却截然相反,这里雨水充沛,山青水秀,林木茂盛,形成
了一片有4000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
栽培植物300多种,其中亚热带植物丰富,孑遗植物繁多,
木本植物比例高,常绿植物占优势,且具有亚热带植物
的攀援、板根、附生、茎花、绞杀等五大特征。其中有
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沙椤、水松等11种,
还有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鼎湖钓樟、鼎湖冬青、扁藤等。? ? 此外,鼎湖山还生长着170多种鸟类、30多种兽类和
20多种蛇类,还有珍稀动物。其中,白鹇鸟被命名为
广东省鸟。鼎湖山得天独厚,满山是宝,遍地奇珍,
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为此,1956年被划为我
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1979年,经国务院和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批准,鼎湖山正式加入世界自然保护区
网,成为联合国“人和生物圈”生态定位研究站。
从此,鼎湖山便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
博物馆”、“绿色宝库”等美誉。 走进鼎湖山
庆云寺九龙宝鼎鼎湖桫suō椤白鹇xián鸟图海拾珍通过图文介绍,大家可否用一个成语或者是四字词来形容一下鼎湖山?在如此景致环境下,用眼睛看泉自是美不胜收,可惜,天公不作美,作者来到鼎湖山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气候?在文章里有交代吗?请圈点勾画出来,并说说这么写有什么作用?为下文的听泉做铺垫既是听泉,同学们能否按照听泉的顺序来划分一下本文的结构?并说说本文是以什么写作顺序来写的呢?小组合作一、未进山听泉(1) ,
未见泉影先闻泉声
二、进山听泉(2-7) ,
产生联想。
三、夜宿山寺听泉(8-10) ,对人生产生感悟。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作为线索来写,即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
移步换景移步换景 空间: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主

时间:黄昏(1-5)——晚饭后(6-7)——夜间(8-10) 次在作者的文笔下,大家听到了一个怎样的“泉声世界”?请把文中描写泉声的词语勾画出来。寒翠桥——泠泠淙淙、清朗
入山中——如银铃
补山亭——悦耳、欢快清亮
庆云寺——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如交响乐。
作者为什么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声音呢?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对话。
文章重写听泉、泉“声”,但却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鼎湖山泉的“形”,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和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鼎湖山泉之形的。
如……
作者正是运用这些方法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鼎湖山泉的形的。第4-7段内容只有很少的文字写了泉声,是否离题?庆云寺地理位置和历史状况,当年的僧人之众和佛事之盛;
漫步所见庆云寺的现状;
从树木谈到鼎湖山的变化;(1)为下文听泉的感悟蓄势
(2)给作者的感受赋予时代特色。(从鼎湖山的变迁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作者听泉中的最大感悟是什么?历史是生生不息的;
美感是充满生机的朗读第三部分(8-10),用文中的语句填充
1、泉声的特点:
2、想象的具体情境:


3、感受:
4、过程: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相似点本体→喻体→ 提琴、弹拨、倍司、铜管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感受美句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生态环境优美,可写之景很多,作者却着重抓住“泉”来写,又以“听”组合材料,揭示了从泉水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