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例
1.教材版本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2.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是在语文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级下华东师大版第五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意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教学建议。
第一,本文的学习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第二,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做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重点还是概括要点,学习文章语言。但可以适当地为以后的说明文学习作一些准备,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事物还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这样才更有逻辑力量,等等。这些都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点拨一下。这样,到了高年级学习说明文时,可以拿这样的课文做背景,使新知和旧知融会贯通。第三,要尽量把课堂学习与语文实践、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外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物候观测,做好记录,或者收集有关物候的古诗和谚语,《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等,再写出相关的文章,在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活动成果,看谁做得收获最多。第四,关于四季物候更替的景象,有条件的教师,最好能找到有关的图片和文字做成教学课件,以配合课堂教学,这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方面也要注意文字阅读与图片教学的主次关系。
(3)学习建议。通过本文的学习丰富科学精神。
第一,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本文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第二,可以适当地领悟和把握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事物还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这样才更有逻辑力量等等。学会观察事物,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第三,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学习。
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能够
( http: / / www.21cnjy.com )抓住关键词句,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4)教学方法。
第一,默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速读、跳读、精读),在阅读中感悟事理。第二,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第三,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第四,品味法。对语言的学习从理解到运用。第五,延伸拓展法。运用所学物候知识理解诗歌《大林山寺桃花》;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5)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多年的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积累了若干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娴熟地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解读文本。本文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除了用准确的说明带给我们知识之外,它生动优美典雅的语言描写还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求知的渴望。学生在学习了第三单元的一些说明文后再来开始学习这篇课文,他们对说明文的知识已经能掌握得不错,有一定的地理和生物知识基础。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抓好了课前的预习,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兴趣,抓文章重点词句充分品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优美等特点。另外,部分同学平日读书广泛,积累知识较多,课堂表现也比较好,这样就可以借他们引导其他学生的阅读。教学要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做出调整,教学依靠学生的反馈才能不断提高水平。
(6)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从事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学,自然地会对文字有一种别样的情怀,从文字看心情,从文字学知识,接触这篇文章很多年,也观察了自然许多年,自然的神奇有时真的会令人忍不住惊叹出声!那种想要与人分享的心情每每总是呼之欲出,美丽的自然,万事万物,奥妙神奇!觉得观察、了解自然,发现自然的奥秘其实非常有趣。文章所用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加以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样的事理说明文,学习它就应有更新的重,希望用多形式的教学与学生分享解读自然语言的快乐。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本学段学生学习习性和已有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储备,为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品味学习,实现教学各要素间积极的思维碰撞,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生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一,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第二,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第二,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第三,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第一,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第二,揣摩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第一,理清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第二,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3.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大自然中有鸟儿欢叫,也有花儿绽放,一年四季各种花开各不相同。(图片配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明确学习目标。
第三,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2)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添加注音。
竺可桢
萌发
融化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草长莺飞
风雪载途
谚语
连翘
酝酿
纬度
结束
(3)词语积累
次
第:一个挨一个地。
孕
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匿,隐藏。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是,这。
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翩
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第四,整体感知(抢答,学生据个人喜好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加以适当引导,使学生能整体把握文意。)
速读课文,根据问题整体把握文意。(抢答)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第五,学习探究(默读6-10段,请同学接受挑战:师问生答,说明文知识回顾。)
(1)阅读文章6---10段,说说说明的顺序。
(2)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的说明语言的有什么特点?
第六,研读品味(注意圈出词语,用心品味。)
品读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听朗读)
(1)第一段中描写一年四季的哪些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二段举哪些例子说明“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七,拓展延伸(运用所学知识,拓展阅读,增加积累。)
(1)你知道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吗?包含了什么物候知识?(图片:天空、水面)
(2)古代的诗歌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来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读农谚,了解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燕子低飞要落雨。
“清明前,开秧田”“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龟背潮,下雨兆。
(4)说一说二十四节气包含了哪些?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八,小结。
第九,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2)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积累在周记本上)
4.精彩片段
课堂上,师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潜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积极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和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及知识的拓展延伸。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片段。
片段一:有了课前课文的深入预习,说明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掌握比较好,在课堂上九做了适当的处理。课堂中就此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了研读品位,学生能够认真听朗读录音,自己找出第一、二段所写的物候现象,圈画出能够体现语言生动形象优美的词语,并进行较细致的分析品味,教师能适当地加以点拨。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学生的理解、表达、归纳能力得到了提高。
片段二:在研读品味文章语言之后,能顺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中的物候现象,去认识更多的物候知识,这样的设计虽简单,但学生的激情已被激发,都自发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得自然现象,多媒体课件也进行了举例分析。在第二组图片展示中,有同学把青蛙卵看成是蜻蜓卵,教师则顺势引导,跟学生一起分析了蜻蜓产卵后的繁殖经过,这样的处理既活跃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添加了一个对物候的理解详例。展示包含物候知识的古诗和言语,加强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引导比较自然随和,课堂气氛较活跃幽默。
5.自我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较为熟悉,课题引入富有乐感和直观性,导入自然。在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还算到位,教学效果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较简洁,思路清晰
( http: / / www.21cnjy.com ),衔接比较自然。但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略有欠缺,对学生的常规教学习惯的养成还有待加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多元化。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这样驾驭课堂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导
入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学习探究
研读品味
拓展延伸
小
结
布置作业
结
束
介绍作者
添加注音
词语积累
展示图片
理解古诗
农谚积累
二十四节气诗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