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30 15:4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学家竺可桢所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汇集了家庭、社会、自然、个人等内容要素。《大自然的语言》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第一课,该篇课文反映了语文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正确学习的科学方法,为学习该单元其他四篇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联系初中的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有在于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以及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能力目标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能力并且理清文章顺序,探究写作技巧,有条理地说明事理以及揣摩语言,体会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和运用能力。情感目标在于陪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该三个目标相互补充、教学相长。
重点难点:
由于初二的学生对于科技自然类文章的认识和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的局限性,《大自然的语言》又是进入初中以来较早的一篇科技类科技类文章,阅读学习此类文章,学生容易觉得晦涩难懂,再加上初二学生知识积累的程度不足,致使学生在学习是会很吃力,我主要把课文的重点放在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上,并且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所以该篇文章的难点就在于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顺序,并让学生明白这样安排对文章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感性思维能力。文章中通过筛选提示性词语有助于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概括,然而初中学生对筛选信息的把握力不强,因此我把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也作为该篇文章的难点,这样就促进了全面的理解、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及感知能力。
二,教法学法:
好的授课方法,有助于增强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有助于拉进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我采用了讲授法和点拨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主体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起来。当然在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及勾画圈点法,让他们在朗读中抓住关键字理解内容,在讨论中领悟物候学的意义,通过动笔的方式明确课文的重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和考虑,根据教为了学服务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五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3.示范阅读,重点解析
4.启发思考,释疑问难
5.拓展迁移,运用吸收
这五个步骤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熟悉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领会文章的绘物美和结构美,并且该五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把教学信息的传递性和形象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在其中加入视频、声音、文字、图片等综合信息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性和形象性,使教学达到最良好的效果,按照这种教学思路,在上课时我准备用播放视频的手段导入新课,该视频以优美的自然景色、动听悦耳的声音,把学生带入了神奇而美妙的自然景色之中,这样不仅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使他们对该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他们积极的、主动的进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此时我便抓住机会不失时机的插入导语,导语通过提问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和联想的能力,待到解决完问题之后便不失时机的过渡到整体感知阶段,该阶段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中的段落的分析和理解有一个全面的概括力,利用整体认知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感知中快速发现文章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采用了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后概括归纳的方法,并且通过提问说明文章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我采用示范阅读,明确重点的方法,通过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认识文中生晦字词的字音和字义,铿锵的音调和富有节奏的朗读再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之中,这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化抽象为具象,化枯燥为生动的优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就达到了动脑、动耳、动手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音频播放结束之后,我便让学生来读识字音,解释词义,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新课标中回归课文的要求我便有创设好的问题回到课本,第一部分通过对四季的特点描写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象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该问题的解决从而引出其他三个问题,然后第二个部分围绕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进行展开,让学生们在朗读的基础上,概括分析文章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明确物候的相关知识。再次第三部分通过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分析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相应答案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发现阅读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物候现象的原因,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最后一个问题对文章第四部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分析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影响,使同学们认识到物候学对农业的影响,使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待提升。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挖掘,不仅让学生理解到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更重要的是而让学生拓展了知识面,积累了语文素养。通过对以上教学的分析便可顺利过渡到启发思考、释疑问难环节,该教学环节同样也设置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对学生学习本篇课文起到了总结概括和迁移运用的作用。这这就符合教学要学以致用、教为所用的原则。第一个问题解说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概括能力,检测了学习效果,深化了文章重点。第二个问题通过对两种标题的设置比较,深化了课文内容,从而更让你更加完整的解释了物候学,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生动性。第三个问题通过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到说明文的特点和性质,深化了本文的知识点。第四个问题让学生说出几则有关于农谚的语句,并结合本文所学的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迁移运用的作用,通过课外迁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锻炼了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课文内容再次得到良好的体现,该运用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本文重点的过程,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只要动手,就有收获”的效果,为了鼓励学生强化知识,我设计了拓展迁移、运用吸收这一环节,该环节主要由学生课后完成,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用,用的目的在于不断发展和提升,该环节的设置不仅丰实了课文,而且使学生更加充分的加强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为了学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而存在的,好的教学当然少不了一个好的板书,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增加课堂活力,同时通过加强引导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所以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括文中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此板书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了物候学中的现象及原因,并且对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是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明白,利用线条的递进性和简洁的文字使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增强了讲解的启发性和艺术性。板书是在计算机上生成的,但通过步步引导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从而在学生的内心中也生成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意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