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知识与技能
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尝试进行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旋律创编活动。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学唱、表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
运用“鱼咬尾”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创编活动。
教学方法:
示范法、体验法、练习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成语接龙的游戏导入新课,为后面创编活动做铺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出示《沂蒙山小调》曲谱,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音乐风格并熟悉旋律。
听完后提问学生:大家都听到了什么?我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这首民歌非常简短,只有四句,但在短短的四个乐句中,却藏有许多音乐奥妙,让我们一起来探一探,里边究竟藏了什么奥秘呢?(开始暗示学生注意旋律进行的特点:鱼咬尾)
二、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曲谱,注意衬腔的节拍。
2、分析曲谱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鱼咬尾”的歌曲创作特点,并用“鱼咬尾”的创作规律来和学生做游戏。
教师:像这样上一句的结束音与下一句的起音相同,这种手法在音乐中叫做“鱼咬尾”,类似于“顶真”的修辞手法,比如《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我们来做“鱼咬尾”的游戏:老师是游在最前面的那条鱼,女同学是紧跟着老师的鱼,男同学则是紧跟着女同学的第三条鱼,注意后面的鱼一定要及时咬住前面鱼的尾巴哦。
3、用“啦”来唱曲谱,注意外笑内抬。
4、填词练唱。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提示学生找出歌曲的衬词“哎“,并有教师向学生示范衬词的唱法,以便突出山东民歌质朴、淳厚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二、三、四段歌词,教师注意强调体会唱好衬词、拖腔对表现民歌特色的重要性。
5、演唱技巧提升。
(1)学生自主独唱歌曲,教师给予评价,并提示学生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教师有感情的范唱一遍,以加深学生对歌曲曲调特点及情感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我是小小作曲家
教师带着学生进入简单的歌曲创作环节,由于音乐创作毕竟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师把学生分成3个小组,由师生一起共同探讨完成这一个学习任务。
四、总结下课。
课件2张PPT。 沂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南45公里,属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5平方公里。
沂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被誉为“鲁中仙山”。
沂 蒙 山 蒙山自然风光秀丽,兼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沂蒙山小调
歌曲简介
《沂蒙山小调》也称《十二月调》。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文艺工作者用这个曲调编配了一首新歌,叫《打黄沙会》,用以配合对黄沙会的斗争。以后在这首歌的前两段加上了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同时又加上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因此原来的沂蒙山小调就改为现在的沂蒙山风光了。这首歌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骨架有些相同,但音乐形式比《小白菜》丰富,这是由于内容表现、感情抒发的需要所导致的。它的曲调优美抒情,音调丰富,旋律舒展,是一首三拍子,徵调式的民歌。
产生环境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
歌曲影响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动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成为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万多费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