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巴黎和会
基础夯实
1.一位国家的领导人在巴黎和会开幕词中尖锐刻薄地讽刺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他主张“掏空德国人的腰包”。这位领导人是( ) (导学号52630040)
A.美国总统威尔逊
B.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C.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D.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答案:C
2.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原则”带到巴黎兜售时,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威尔逊和劳合·乔治一样想竭力控制欧洲 ②威尔逊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实质上是力图控制世界霸权 ③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均反对制裁德国 ④法国竭力削弱德国的政策遭到英美的反对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从美国、英国的争霸计划及美、英、法三国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
答案:C
3.电影《我的1919》为参加巴黎和会的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台词中论述的问题是指( )
A.德国领土的肢解分割问题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外殖民地分割问题
C.中国辽东半岛主权归属问题
D.中国山东主权归属问题
解析:题干材料中“孔子和孟子”及“诞生”,综合分析可知是山东问题。
答案:D
4.在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导学号52630041)
A.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
B.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
C.充分利用法美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
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的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答案:B
5.《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 )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②③主要体现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性质。
答案:D
能力提升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团,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胡适《武力解决与解决武力》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李大钊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德国打了败仗”“协约国”即可判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小问从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回答即可,即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协商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除美国以外的战胜国;第二小问主要结合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回答;第三小问则需要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于如何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所提出的建议,即“十四点原则”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庶民”即可回答;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就这样失败”可判断,指的是十月革命;第三小问结合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回答即可。第(4)问“观点”需要依据三则材料逐条概括,“国内背景”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分析。
参考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庶民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
李大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