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舞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步舞曲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9-30 21:0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步舞曲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以及他的代表作。
2、欣赏《小步舞曲》,掌握这首乐曲的结构。
3、创编伴奏图谱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莫扎特的故事。
(1)认识莫扎特。
莫扎特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无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从小学习音乐,幼时即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天赋,他5岁开始作曲,6岁举办第一场个人音乐会,8岁创作第一部交响乐,10岁创作第一部歌剧,被誉为“神童”。
然而,当这位神童长大成人,他的音乐才华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在当时,皇家贵族对待音乐家如仆人一般。他们命令作曲家作曲并付给特定的报酬。虽然莫扎特以其高超的作曲和演奏才能经常被贵族“雇佣”,但他的才华远远不能充分发挥,他曾说:“我得到的酬劳远远多于我所做的,但又远远少于我能做的。”他一生生活艰辛困苦,他与妻子共有六个孩子,其中却有四个不幸夭折。莫扎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到:“即使是我最痛恨的人,我也不忍心让他经历与我相同的不幸。”1791年,莫扎特在痛苦中去世,死因至今不能确定,一说死于风湿热,一说肾衰竭,另有一种说法:他是被嫉妒他的后辈作曲家毒害而死,但由于没有确凿证据,难以定论。莫扎特的埋葬地不详,他的遗骨究竟在什么地方还是个谜。
就是这么一位一生愁苦的音乐大师,他的音乐却始终欢快愉悦,令人听起来心情快乐。在仅仅35年的短暂一生中,他共创作了19部歌剧,103部小部舞曲,55部交响乐,39部协奏曲。其中只有25号、40号交响曲两部作品采用小调调式,即使这两部小调作品旋律也是向上的,并不黯淡。其余大调作品更是激昂宏大,听来令人激昂雀跃。听莫扎特的音乐,永远能够令你的心情开朗快乐起来,莫扎特丝毫没有把他生活中的愁苦带到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说:“永远不要刺激耳朵,一定要让听者快乐,永远不要忘记,这是音乐。”莫扎特的创作原则如此朴素,令人感动。他独自默默承受着一切不幸,却留给了后世无限的快乐……
(2)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2、欣赏《小步舞曲》。
(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
(2)分段欣赏。
记忆第一主题旋律。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
用“哒”模唱主题旋律、续编完成图形谱并用打击乐器为第一乐段伴奏。
听赏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与刚才的旋律有什么不同?
(3)总结曲式结构。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编图谱,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介绍“小步舞”。
4、观看录像片段:宫廷舞蹈《小步舞》。
5、介绍不同作曲家创作的《小步舞曲》。
6、拓展欣赏。
7、小结。
教学反思:首先介绍了巴赫的生平简介,以及关于他的一些小事趣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整堂课的环节“演奏”、“聆听”、“舞动”、“编创”,环环紧扣主题,融听、动、想、奏、唱、演为一体,让全体学生参与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在培养个性,丰富情感,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欣赏对比《风笛舞曲》《小步舞曲》:
“感受与鉴赏”(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因此,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形象。我想,教学中采用“比较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倾听音乐”,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曲曲、一幕幕究竟给当今的音乐教学探究带来什么启示,从大家的评课讨论中达到了这样一个共识:
音乐教育方法、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明白一点:那就是离不开审美,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对音乐的理解,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音乐情感体验与音乐情感表现。
面对“见多识广”的学生,我们必须用各种手段去为他们创设一个美好的视听环境,让学生去听、去看、去感受、去体验、去表现。听觉、视觉、动觉、思维情感都参与进来使整堂课的艺术氛围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