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03 07:22:11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
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1842年,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预习交流1
上面两部书的编著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由此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
4.意义: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预习交流2
观察上面漫画作品《如此“修墙”》,据此分析洋务运动的特点。
提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在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2.康、梁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结果失败。
(3)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预习交流3
有人评价康有为是一位“跪着造反”的勇士,请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提示:这一评价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在封建势力面前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的局限。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一、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1)根据材料一回答,魏源对“夷”有何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提示: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军队的训练、管理方面优于中国。抵御外国的侵略,维护封建统治。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2)根据材料二回答,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先购买,再仿造。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维护清朝统治。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材料三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认为:“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3)根据材料三,说明维新派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维新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提示: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始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二、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若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
材料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1)戊戌维新的结果如何?其直接目的有没有实现?
提示:失败。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直接目的没有实现。
(2)戊戌维新对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积极提倡西学,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中国思想的近代化。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2.不同点:
(1)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后两者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2)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来改造中国,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3)目的不同:前者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后两者要求发展资本主义。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1.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  )
A.为官清廉正直 B.关心人民疾苦
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D.主张开眼看世界
解析: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认识到了世界的巨大变化,开中国向西方学习之先河,这是他比同时代官僚的高明之处。
答案: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2.下图是魏源的《海国图志·火轮船说》,请判断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  )
A.坚船利炮 B.新式教育
C.民主政体 D.科学精神
答案:A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3.有人评价它: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是(  )
A.托古改制 B.中体西用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躯干似‘西’,头脑是‘中’”可判断“它”是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B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4.近代中国在追求经济近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近代化的过程。要求政治近代化的主张最早出自于 (  )
A.林则徐、魏源 B.王韬、郑观应
C.曾国藩、李鸿章 D.康有为、梁启超
解析: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最早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B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5.“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材料的描述与康有为的维新活动特点相符,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故选C项。
答案:C课件17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方面: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
(2)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方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和主要活动基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3.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
(1)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预习交流1
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为何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提示:儒家思想深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思想工具。近代以来,中国的封建势力依然十分顽固。因此,在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的背景下,要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维护封建统治的孔教。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国内: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
①理论:李大钊发表一系列文章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意义: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2)五四运动后:
①理论: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组织: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实践: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
3.影响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预习交流2
李大钊在《新纪元》中写道:“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请分析“曙光”“新人生的道路”的含义。
提示:“曙光”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人生的道路”指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导学即时检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促使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A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组:资产阶级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或三民主义)。因素:西方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问题导学即时检测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 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提示: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
原因: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问题导学即时检测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3)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并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①赞同。理由: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不赞同。理由: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③不完全赞同。理由:综合以上两个方面。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新文化运动“新”的体现
2.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作用。
(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1.民国初年,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由“民国初年”“思想革命”可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
答案: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2.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在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故题干中的场景最可能发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解析:“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故选D项。
答案: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4.“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其中“风”是指 (  )
A.五四爱国运动 B.俄国十月革命
C.民主与科学 D.马克思主义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与希望。“风”是指马克思主义。
答案: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不包括(  )
A.出现了系统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B.出现了众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C.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D.发动工农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刊物和社团,开展论战及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D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D课件4张PPT。第五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代最后一位民族英雄,也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徐光启
B.林则徐
C.洪秀全
D.李鸿章
答案B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项错在“全面”;D项错在“政治制度”。故选A项。
答案A
3.王国维在评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1821—1861年)以降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 (导学号52350066)
A.反对君主专制
B.学习西方的“长技”
C.介绍研究西学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道咸以降”主要是指鸦片战争以来,当时学术界大力传播、研究西学。A、B两项所述不全面,故排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C
4.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  )
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
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
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
解析《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都是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都蕴含了“师夷长技”的思想。两者之所以被列入禁书,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愚昧自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之中。
答案A
5.观察右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B.该漫画描绘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解析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大树东方“嫁接”了西方先进技术,而大树的主干和土壤是“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这说明以原先旧的制度体制为主体,西方技术为辅助,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答案D
6.1900—1901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解析“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说法明显错误;“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
答案D
7.“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原版的《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康有为给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学的外衣
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
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根本上反映”。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从根本上来说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性的表现。
答案C
8.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解析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C项正确。A项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B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D项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皆排除。
答案C
9.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傍。”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导学号52350067)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否定了中国位于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强调地球是圆的,中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维新变法、科学救国和向西方学习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10.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  )
A.“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
C.“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
D.“夫不兴民权则民智岂可得开哉?”
解析A项强调废止缠足,B项强调反对八股,C项宣传进化论,D项主张兴民权。在这四者中,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威胁最大的应是兴民权,故选D项。
答案D
11.严复编译《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对严复及《天演论》评述正确的是(  )
A.严复是中国近代介绍西学的第一人
B.《天演论》在中国近代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天演论》介绍了西方的数学和科技成就
D.《天演论》仅仅阐释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解析严复编译《天演论》,将西方进化论的观点引入社会政治领域,以此宣传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正确。A、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B
12.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废除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的政治改良运动,既没有废除封建体制,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也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其宣传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影响深远。
答案C
13.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强国御侮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
解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强国御侮,挽救民族危机。
答案A
14.“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话,它最有可能出自于(  )
解析题干材料之语意在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运动营造空间,故其应出自于《敬告青年》。
答案D
15.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国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为此,他当时致力于(  )
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
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
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解析材料反映了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和孔教二者不能并存,因此,其致力于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
答案B
16.某校教材课程“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拟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单元,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单元,民主共和,三民立宪;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四单元的主题应是(  )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欲变社会,先变思想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解析第四单元对应的是新文化运动,故选B项。
答案B
17.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中国某出版社翻译西学著作数量统计示意图。该社译著类别具有代表性,它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A.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B.由盲目排外到全盘西化
C.由对内革命到对外反帝
D.学习西方层次由表及里
解析由图中数据来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出学习西方的层次不断深化,故选D项。
答案D
18.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到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B项说法错误,并不能说被全社会认同;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并不能说彻底成功。
答案A
19.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 (导学号52350068)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D.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其在中国一版再版,恰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故B项正确。
答案B
20.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相近。你认为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应是(  )
解析五四运动后的社会思潮由民主科学思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贡献最大。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8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6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影响等方面作答。第(2)问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严复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的进步之处,主要从对于“标”“本”的认识上考虑。第(3)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方面阐述原因。
参考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这个古老文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和宗教的优越(基督教在中国皈依者寥寥可数),而是依仗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8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以及“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自行其教”中归纳答案。第(2)问“原因”要从西方与中国两个角度回答,重点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造成落后的角度回答;“影响”实际要求回答西方殖民侵略的影响。第(3)问,材料三展示的三幅图片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三个派别,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参考答案(1)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入中国(中西文化交融)。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尤其是技术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共同点:均作为救国救民的武器,力求实现中国的独立与民主、富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
课时训练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夯实
1.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萌发了强国御侮的新思想,他们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
                
A.坚决抵制鸦片贸易 B.呼吁革除社会弊端
C.反对空谈义理 D.主张向西方学习
解析林则徐、魏源都主张“师夷长技”,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
答案D
2.针对右图社会现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的最早的应对主张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科学”
D.“伸民权,设议院,行立宪”
解析图片反映的社会现象是西方的洋枪洋炮正在猛烈地冲击中国大门。面对西方侵略势力的冲击,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最早作出回应,其应对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A、C、D三项主张的提出都在B项之后。
答案B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  )
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B.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失民族气节
C.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抱有文化优越感
D.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潮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魏源思想的两面性,即开明和保守两者兼具,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抱有文化优越感,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中国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导学号52350062)
A.康有为 B.洪秀全 C.张之洞 D.严复
解析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
答案C
5.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  )
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B.“采西学,制洋器”
C.“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
D.“敢以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解析A项是洪秀全的思想,B项是洋务派的主张,C项是维新派的主张,D项是孙中山的号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能力提升
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导学号52350063)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解析从题干中“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D
7.右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B.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进化论
C.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
D.严复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楷模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严复翻译《天演论》,以进化论思想论证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因而引起许多知识分子的共鸣,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项明显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8.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的统一
解析19世纪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列强对华侵略,中国进行反侵略斗争;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从技术到制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D
9.西学能不能学?学习西学是否合理?学习西学应该学些什么?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一直存在争论。阅读材料: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请回答:
(1)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2)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你认为他说的“道”是指什么?
(3)乙认为中国原来也是擅长“器”的。请你从天文、数学方面各举一例来证明他的观点。
(4)你认为丙的观点代表了中国19世纪中后期哪个派别的观点?根据丙的观点,请就此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并为你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分别归纳出甲、乙、丙三人的观点即可。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推理判断。第(3)问,应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注意举例要典型。第(4)问,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语“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等不难判断是维新派的观点;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时要注意该课题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课题。
参考答案(1)甲:反对学习西学。乙: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丙: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
(2)“道”是指传统的儒家思想或理学。
(3)天文:《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4)维新派。课题: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中源说”的危害分析。(可不拘泥于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