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的图画,被称为“图画文字”。
(2)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两大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3.三大书法艺术
(1)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人物:魏晋的钟繇和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2)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3)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人物: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兆页、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预习交流1
右图是屹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门前的字坊,该造型取甲骨文中“字”之形。现代汉字是从3 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逐渐演变而来的,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提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汉字自身的成熟与不断完善,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演变
(1)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创作出大量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3)东晋: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
(4)隋唐: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两宋: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2.特点
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预习交流2
上图是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属于中国文人画的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人画的基本特点。
提示:追求抒情写意的风格;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注重诗意等。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三、京剧的出现
1.清朝前中国戏曲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2.清朝京剧
(1)形成: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3)普及: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预习交流3
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剧被称为中国国粹的原因。
提示:京剧兼采众长,融合并吸收了多种剧种和曲调的优点,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因此被称为国粹。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中国书画艺术的特点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张旭是草书圣手,他的狂草“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体现了盛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1)依据材料一,分析草书有何特色。
提示:草书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问题导学即时检测材料二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徐渭在画上自题诗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文人画的特点。
提示: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
(3)郑板桥的诗反映了中国山水画的什么特点?
提示:山水画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往往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中国画的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则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的风格看:由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
4.从绘画的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1.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汉字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是 ( )
A.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甲骨文—篆书—楷书—行书—草书
C.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甲骨文—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解析:汉字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答案:A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2.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中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解析:A项是行书,B项是隶书,C项是篆书,D项是草书。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最能体现写意性。
答案: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3.有人这样评论一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幅画是《游春图》
B.描绘的是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
C.说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D.其风格属于抒情写意的文人画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判断出该画是《清明上河图》,该画作属于风俗画,描绘了北宋都城繁荣的景象,说明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4.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下列四幅图片,明显体现文人画特色的是( )
解析:D项作品强调表现个性,注重借物抒情,而且将诗、书、画集于一体,典型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答案: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5.“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解析:戏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材料描述符合戏剧特点。
答案:C课件19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五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过程: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
(2)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
(1)过程: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2)影响: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五3.火药
(1)过程: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2)影响: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4.指南针
(1)过程: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后来,人们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影响: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五预习交流1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为什么能在古代中国出现。
提示: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社会稳定;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四五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1)时间:东汉。
(2)成就: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3)评价: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
(1)出现: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为算盘。
(2)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
(3)传播: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四五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战国时期的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由后人编辑而成。
2.浑仪是望远镜发明之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元代造出了简仪。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四五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历法
(1)夏朝时的历法是《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1281年颁布推行。
2.农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四五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伤寒杂病论》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2.《本草纲目》:明朝的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中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四五预习交流2
上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中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统计数据。请分析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在分布领域上呈现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提示:特点: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原因: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发展,因此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显著。问题导学即时检测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材料一、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
提示:材料一:造纸术为“知识普及”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这句话?
提示:新式火药武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力量。
(3)材料二中“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提示: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4)材料二中所谓印刷术对精神发展起作用与欧洲的什么事件相关?
提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提示:四大发明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杰出代表,传播到世界后,推动了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到来。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使纸张取代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制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对欧洲人的远洋航行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火药传播到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最终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贵族。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1.“ 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横线处的文字是( )?
A.雕版印刷 B.造纸
C.指南针 D.火药
解析:从四项发明出现的时间来判断,A项正确。
答案:A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2.“(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唐末宋初 D.元末明初
解析:题干材料描写的是火药应用于战争的情况,我国最早在唐末将火药用于军事,故选C项。
答案:C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3.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哪种仪器可用来辨别方向( )
解析:可辨别方向的是司南。A项为地动仪,B项为简仪,C项为浑仪,D项为司南。
答案: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4.观察右图,它的问世意味着古代中国( )
A.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
B.重视对天文历法气象的观测与记录
C.传统科技发展进入最后总结阶段
D.医药学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解析:《九章算术》是古代中国的一部数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故A项正确。
答案:A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5.《三国演义》中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当时的史实( )
A.用“四诊法”为其号脉
B.使用了外科手术
C.查阅了《黄帝内经》
D.参考了《本草纲目》
解析:本题的时间限定为“三国时期”,如果对“刮骨疗毒”的医治方案有所影响,只能是在三国之前。《本草纲目》为明朝李时珍的著作,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课件18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时间: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2)构成: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4)影响:《诗经》经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时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2)特点: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屈原的《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3.《汉赋》
(1)特点: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4.诗歌
(1)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2)盛唐: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等;山水诗人有孟浩然、王维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3)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预习交流1
李白与杜甫犹如镶嵌在大唐灿烂文化星空的双子星座,成为特定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但两人的写作风格迥异,李白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而杜甫的诗作则沉郁、朴实。请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提示: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背景:
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②市民数量的增加,市井生活的需要。
(2)演变:
①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②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3)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4)代表:
①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2.元曲
(1)散曲:宋代民间兴起。
(2)元曲:到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3)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
预习交流2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写道:“唐宋以来……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请分析元曲在元朝繁盛的主要原因。
提示: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低下,遂致力于艺术创作。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三、明清小说
1.渊源
(1)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的短篇小说形式有传奇。
(3)宋朝形式有话本。
2.明清小说
(1)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2)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目标导航一二预习导引三预习交流3
四大名著是明清小说的典型代表。目前,翻拍古典名著已成为我国影视界的一道独特风景。请分析这种做法有何利弊。
提示:利:可以利用当今先进的拍摄手段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典名著的魅力。弊:翻拍的古典名著过于商业化、娱乐化,难以演绎原著深厚的文化底蕴。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提示:材料一:楚辞;材料二:唐诗;材料三:宋词。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
提示: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代表作:《离骚》。
(3)从材料二、材料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提示: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时代特征,表达了词人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4)从以上描述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提示:文学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春秋战国: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屈原创作《离骚》,这两部作品分别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2.汉代:“大一统”局面形成,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了“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代:社会经济繁盛与科举制度的完善,促使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4.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国运变迁,使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和标志,词句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出现豪放派和婉约派。问题导学即时检测5.元代:民族融合的加强,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元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元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具,更为生动活泼。
6.明清: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其创作风格来看,该作品属于( )
A.先秦时期的诗歌
B.战国时期的楚辞
C.文采华丽的汉赋
D.讲求规范的唐诗
解析:该作品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故A项正确。
答案:A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2.读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解析:题图中的④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该地区产生了屈原的作品《离骚》,故选D项。图中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
答案: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3.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创作风格是 ( )
A.语言凝重,沉雄浑厚
B.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C.清新自然,真实感人
D.刚劲朴实,爽朗粗犷
解析:李白的诗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他的诗风狂放炽烈,想象丰富,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答案:B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4.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下列属于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的是( )
A.杜甫——《石壕吏》
B.柳永——《雨霖铃》
C.关汉卿——《窦娥冤》
D.曹雪芹——《红楼梦》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识记能力。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答案:C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5.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自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创作中( )
A.正面描绘中国商人的形象
B.以山东方言表故国之思
C.刻画青年男女的叛逆性格
D.借鬼魅世界写人间好恶
解析:《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其作品风格是借鬼魅世界写人间好恶,故选D项。
答案:D课件4张PPT。专题1专题2专题1专题2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这表明当时( )
A.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B.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
C.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
D.诗歌尚未得到人们的认可
解析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A项错;唐诗不属于通俗文学,C项错;D项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
2.“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能够印证此话的是( )
A.二府三司、火药、交子
B.交子、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C.火药、理学、通判
D.造纸术、理学、指南针
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物质文化”。A、C、D三项中的二府三司、理学、通判不符合“物质文化”的要求,均排除,故B项正确。
答案B
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是( )(导学号52350050)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
4.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一度形成“东学西渐”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元时期传播到西方的,故选C项。
答案C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中国古代科技大多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水平,轻视理论探究和科学实验,这是缺乏理性精神的体现,故选A项。
答案A
6.《论语·为政》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风貌
解析《诗经》被列为儒家经典,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答案B
7.某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各项与该烟标所体现的史实相符的是( )
A.其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B.代表作有《蜀道难》“三吏”“三别”等
C.杜甫赞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郭沫若赞诗仙“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解析“诗仙”指唐代大诗人李白。A项与白居易相符;“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代表作,故B项错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是对杜甫的赞扬,故D项错误。
答案C
8.宋朝时期,反映市民阶层生活的话本和词兴起;北宋中期以后,文人画、尚意书风、风俗画同时兴起。上述现象说明宋代文学艺术( )
A.出现了平民化趋势
B.个性化倾向十分突出
C.平民化与个性化的趋势并存
D.形成了平等自由的学风
解析话本、词和风俗画的出现反映出文学艺术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文人画和尚意书风的出现,反映了士大夫的个性化追求。
答案C
9.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非常吸引读者”。这里所说的“读者”主要是指 ( )
A.官僚阶层 B.知识分子
C.城镇居民 D.手工业者
解析明清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因此受到城镇居民的喜爱。
答案C
10.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解析A项所述超越了理学男尊女卑的思想;B项所述冲破了等级观念,充满了反抗精神;D项体现出女性自主择偶、自由恋爱的精神。C项是理学忠孝节义思想的体现。
答案C
11.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历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52350051)
A.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书面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答案B
12.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对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
B.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
D.甲骨文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
解析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因此,A项错误。文字成为成熟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时期,C项错误。奠定秦朝统一文字基础的是小篆,D项错误。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但是仍能“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说明B项正确。
答案B
13.(2015广东文综)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导学号52350052)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的大意是,篆书难以书写,所以让胥吏修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来,因此,该字体为隶书。故选B项。
答案B
14.如果开办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 )
A.隋唐的草书
B.宋代的风俗画
C.元代的杂剧
D.明清的小说
解析B、C、D三项所述均具有鲜明的平民化、通俗化特点,与题意不符,A项正确。
答案A
15.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在篆书后流行的字体是( )
解析在篆书之后流行的是隶书,A项是篆书;B项是楷书;C项是隶书;D项是草书。
答案C
16.宋朝时士大夫追求风雅,热衷收藏。下列物品中可能被其收藏或喜爱的是( )
A.王冕的《墨梅图》
B.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C.赵孟兆页的《千字文》
D.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解析A、C两项出现于元代,B项出现于东晋,D项出现于清朝,据此判断,B项正确。
答案B
17.“能文不求举,善画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示吾意。”下列绘画符合这种风格的是( )
解析材料所述是文人画的风格,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
答案B
18.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有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
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开封
D.明初的南京
解析在材料提到的文物中,出现时间最晚的是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故此人只能是元代或元代以后的人,选D项。
答案D
19.南戏在宋代兴起,史书记载:“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材料反映了南戏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A.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
B.城市商业兴盛
C.宋代文人阶层的扩大
D.统治者的推崇
解析由材料中的“商贾云集”可判断出B项正确。
答案B
20.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二郎神是金色,窦尔墩是蓝色。你认为“白色”表示( )
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桀骜不驯 D.威武庄严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中西方科技文明的互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到欧洲。南宋时,我国的指南针技术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到了元朝,我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也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 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接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分析材料一中的“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3)材料三中“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接触”是由于“历史的巧合”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分)
(4)综上所述,你从东西方科技的交流与发展中得出哪些结论?(3分)
参考答案(1)便利了欧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对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和骑士阶层起了重要作用;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现象:中国士大夫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原因:传教士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势力的东侵;东方知识分子的虚心求学。
(3)不是。理由: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东西方的联系加强,因而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接触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巧合。
(4)科技无国界,应相互借鉴;科技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科技就是生产力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材料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材料三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四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流行。……(西夏)已任用中国贤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从材料一可知,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流派?试比较两派的不同。(4分)
(2)材料二中的文学体裁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唐宋文化各自的特点,并从唐宋各自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分析唐宋文化形成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可知,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派的风格截然不同。第(2)问材料二反映的文学体裁是诗,分析其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第(3)问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来回答“特点”,分析两者特点不同的“原因”要结合两个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
参考答案(1)豪放派和婉约派。不同: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2)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3)特点: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浓烈;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两宋时期,国家积贫积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勃兴,民族政权对峙,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总之,唐宋文化的差异是由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强弱决定的。
课时训练10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夯实
1.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是( )
解析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A项即为草书。
答案A
2.《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这充分体现出北宋( )
A.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书法风格丰富多样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北宋四位书法家的书法各有特色,C项正确。
答案C
3.元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导学号52350048)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解析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故选A项。
答案A
4.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重视绘画中的书法趣味,要求“以书入画”。下图为其代表作《二羊图》,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提倡以书法的笔法绘画
B.表现出“书画同源”的理念
C.“以书入画”拓展了文人画的内涵
D.表现出明显的写实风格
解析结合画作,并从“以书入画”分析,赵孟兆页主张“书画”结合,反映其“书画同源”的理念,丰富了文人画的内涵。而文人画更注重写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5.“它的历史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徽剧 B.杂剧
C.昆曲 D.京剧
解析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元代”,由此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能力提升
6.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过程,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草书的特征,排除;从表格内容中的甲骨文和楷体汉字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判断C项错误而D项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7.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 )
A.绘画题材的广泛性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
C.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D.风俗画的艺术成就
解析史学家关注的主要是《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
答案C
8.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后半期,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导学号52350049)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D.中西文化间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由题干所述来看,京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融合体,故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兼容性,故选B项。
答案B
9.书法、绘画、京剧都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三者有相通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
——据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整理
材料二
材料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京剧获全票通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迎来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新华网
(1)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到唐朝达到高峰。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两幅绘画作品是哪一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剧形成于何时,有哪些角色行当,在表现人物方面与材料二中的绘画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笫(1)问从材料中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观察画作可知是文人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3)问的前两小问为常识题,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相似之处可从二者的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政府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学习前代经验。
(2)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3)19世纪中期;生、旦、净、丑;用写意的手法塑造人物。
课时训练8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夯实
1.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解析“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A项错误;西汉前期已有纸张存在,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项错误;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项错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故C项正确。
答案C
2.“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段表述有悖史实,是因为( )
A.西晋的都城不是洛阳
B.造纸术还没有被发明
C.雕版印刷术尚未产生
D.赋这种文体尚未出现
解析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因此西晋时期的书商们不可能刻板印刷,故选C项。
答案C
3.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与之相关的因素是( )
A.小说在社会上流行 B.造纸术的发明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印刷术的进步
解析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节省了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因此出现“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的现象。
答案D
4.《韩非子》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载:“郑(国)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注:朝夕——东西方向;惑——迷失方向)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指南技术十分成熟
B.战国时期使用司南辨别方向
C.这是司南技术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
D.《韩非子》不是科技著作,无参考价值
解析指南技术到了北宋才走向成熟,故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韩非子》也有一定的科技参考价值,不能一概否定,故排除D项。答案选B项。
答案B
5.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导学号52350044)
A.促进西欧近代化进程
B.标志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解析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为西欧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故A项正确。
答案A
能力提升
6.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谈道:“对于农业经济来说,作为历法准则的天文学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可能成为人民的领袖。”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天文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B.天文学的政治功能
C.天文学中的民本精神
D.天文学的研究方法
解析依据材料中“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可能成为人民的领袖”判断,B项正确。
答案B
7.下面是中国和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导学号52350045)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C.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
答案C
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实用技术发达
B.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中国古代科技属于传统科技,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相对忽视理论概括和科学实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答案A
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参考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的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组织并设置专门机构以观测天文,编制历法。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课时训练9 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夯实
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解析从材料“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可以联想到《离骚》的特点,《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故选D项。
答案D
2.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汉赋“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文化追求,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这里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指( )
A.夸张铺陈 B.奋发向上
C.全面鼎盛 D.贯通古今
解析汉赋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展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大一统王朝的壮阔,故B项正确。
答案B
3.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该词人是( )
A.柳永 B.李清照
C.辛弃疾 D.李白
解析由题干中的“英雄人格意识”来推断,该词人的创作风格应属于豪放派,故选C项。
答案C
4.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唐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唐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导学号52350046)
A.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B.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科举制利于社会平等
解析文学艺术渐趋平民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故选B项。
答案B
5.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
A.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D.体现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反映了元曲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这一特点。
答案C
能力提升
6.(2015重庆文综)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导学号52350047)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时代背景,辨析诗人的作品风格。四个选项中,孟浩然(689—740)是初唐诗人,杜牧(803—约852)、白居易(772—846)两人都是晚唐诗人,只有杜甫(712—770)是中唐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且杜甫的诗是现实主义的风格,这一风格与题干中诗的风格一致。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7.(2015四川文综)“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整齐,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宋词。文学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使文学创作更适合社会生活,故①③④都符合宋词的特点并促进了词的繁荣,而②描述的是诗的特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8.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实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做法,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可以用于历史研究
B.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方可使用
C.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D.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夸张想象,不能用作历史研究
解析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加工,因此须经考证后才能用于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
答案B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三 柳永是北宋词坛上一面鲜亮的旗帜。他以切身的感受入词,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不避俚俗,铺叙绘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由于柳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故而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诗为词,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进一步开阔了词界。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1)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与杜甫的诗歌风格相似的是材料一中的哪一作品?其有何特点?
(2)在思想感情方面,杜甫的诗与材料一中的哪一作品相似?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3)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形式的主流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首先明确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然后寻找材料一中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问,首先明确杜甫的诗以忧国忧民为主,然后与材料一对比判断;“史实”可以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说明。第(3)问,“变化”主要是从文学体裁着手分析;“原因”要从社会经济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1)《诗经》。以现实社会为素材,描写现实生活的悲欢离合,语言朴素、凝练、真挚。
(2)屈原的作品《离骚》与杜甫的诗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相似,都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为两人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变化:由以诗为主到以词为主。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