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 达标训练 整合提升):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 达标训练 整合提升):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03 08:27:08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2)国内: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2.方针
(1)“另起炉灶”:
①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其在华的一切特权。
②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
①含义: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正式建交。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他的对外关系。”想一想,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一外交方针的具体体现?
提示:“另起炉灶”。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内容: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地位及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55年)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地位及意义: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美国记者称周恩来的发言“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这是哪一次会议?请交流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旧中国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采取新的政策,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政策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这为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供了可能。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含义是(  )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解析:“一边倒”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点发展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答案:B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一边倒”
C.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D.“求同存异”
解析:“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和平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答案:A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1950年,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废除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之兵营……”这主要体现出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题干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致力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完整。这符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政策的内容。
答案:C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评价“一边倒”外交政策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情况,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的正确选择。
(2)打破了美国孤立、扼制中国的企图。
(3)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安全。
(4)“一边倒”外交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孤立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交往并为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两极格局之下,故B项不符合史实;C项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政策实施的对象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同,故C项不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A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B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指出:“在我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这些原则”是指(  )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一国两制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4年”“中印”“和平与安全”等,由此判断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项。
答案:B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政策”的不同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世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完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史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研读:“相同或不同的国家”揭示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则反映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开放性。
史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研读:史料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原因。课件21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40多年前,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请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用“恢复”而不是“加入”等其他提法的原因。
提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是在美国的操控下,中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直到1971年,中国才得以恢复作为联合国创始国的合法权利,因此是用“恢复”而不是“加入”。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不仅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②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2)过程: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2.中日关系正常化
(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2)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主要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据新华社对1972年1月至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
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与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说明:新中国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主要原因:中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
(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中国的多边外交为什么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
提示: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相一致。
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世界和平。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
2.从中国方面看:一是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三是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有评论说,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打赢了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这主要是指(  )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
C.赢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D.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的外交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1.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A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C
?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新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受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大多未与新中国建交,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了一股与新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一个过程,贯穿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完全走向正常化是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两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也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二、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关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日本正式建交
B.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D.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多边外交。A项是在1972年,B、D两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C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1.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参加联合国宪章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支持联合国开展的各项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B项符合题意。
答案:B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不结盟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选D项。
答案:D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意义
(1)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2)在国际舞台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信任,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3)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史料一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其中非洲国家26票,占1/3)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提案。毛泽东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我们再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研读:“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形象地说明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史料二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研读:史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开放。目的是争取世界和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祖国统一。课件4张PPT。一二一二
基础夯实
1.“对于美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解析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一边倒”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2.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导学号52330138)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等可以分析出其指导思想是“一边倒”,即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答案A
3.“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由此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4.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上述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导学号52330139)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解析“1950年”“经中国政府特批”“悬挂中国国旗”“指定的码头”,说明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都被取消,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故选C项。
答案C
5.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表(部分)
时间
建交国家
1949年10月3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49年10月4日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27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表格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睦邻友好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其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反映出中国在外交上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选B项。
答案B
6.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引文分析,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是平等的,双方利益是互惠的,这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答案C
7.“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主旨是(  )(导学号52330140)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分析,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起了重要作用。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主要讨论了如何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答案C
8.“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使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大的包容度,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它”是指(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解析由“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包容度”“对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可知,这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故选B项。
答案B
能力提升
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旧中国”“各国使节”“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由此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不同于旧中国,是“另起炉灶”,故选D项。
答案D
3.胡志明曾说:“在会议上……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文中的“会议”(  )(导学号52330141)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解析根据“胡志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法国”等信息显示,该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故选D项。
答案D
4.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因此说万隆会议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答案A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周恩来访问印度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在中印会谈中周恩来首次提出了什么原则?它的提出有何意义?
(3)列举“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能力。第(1)问反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2)问在与印度领导人会谈中周恩来倡导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第(3)问“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主要指新中国在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在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参考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6.正如新中国的政治一样,新中国的外交也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右图)本是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间曾在我国广为流传。
材料二 据说美国组织对中国进行围堵……会议开始时,许多代表赞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不久,伊拉克的发言人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绕道缅甸而来的周恩来总理作了“求同存异”的回应……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请回答:
(1)请举出当时我国影响“布拉吉”广泛流行的重大外交活动,并据此归纳当时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新中国在万隆会议开始之初受到责难的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政府为“求同存异”观点所作的铺垫。
解析解答第(1)问时,可联想当时影响“布拉吉”广泛流行的外交因素是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结合材料总结第(2)问新中国在万隆会议开始之初受到责难的原因。较难回答的问题是中国政府为“求同存异”观点所作的铺垫,其实题意是要求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参考答案(1)重大外交活动: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形成新中国第一次外交高潮;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特点:“一边倒”。
(2)原因:美苏两极对峙,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共产主义进行敌对宣传,使新中国形象受损。铺垫: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建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现睦邻友好;取得周边国家支持。

基础夯实
1.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下图提供的材料最适合用来说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导学号52330142)
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些非洲国家的代表在会场上兴奋起舞,振臂欢呼
A.是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结果
B.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冲破了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D.符合非洲国家人民的利益
答案A
2.“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
A.两大阵营的对峙缓和
B.中国挫败了“两个中国”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
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舞台
解析联合国中有人希望中国“从后门”进入,实际上是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即“双重代表权”。题干信息充分表明中国挫败了这一阴谋,故选B项。
答案B
3.20世纪70年代,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出席万隆会议
C.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D.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20世纪70年代”。由此判断是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故选C项。A、B两项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D项是21世纪初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排除A、B、D三项。
答案C
4.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政府(  )(导学号52330143)
A.企图分裂中国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D.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只有一个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分析,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
答案D
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1971年,我们的第一批记者随亨利·基辛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
C.中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A项正确;B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战略伙伴关系是对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定位,故C项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故D项错误。
答案A
6.对下图所示重大新闻事件,日本多数民众的反应最有可能是(  )
A.反对中美关系的缓和
B.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C.呼吁政府改善中日关系
D.支持政府既往对华政策
解析美国的“越顶外交”引起日本朝野的极大震动,推动日本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答案C
7.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联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导学号52330144)
A.发起并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B.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题干所指是加强睦邻友好合作。A项错在“发起”,B、D两项与睦邻友好不符合。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C项正确。
答案C
8.近年来,中国周边关系纷扰不断,但中国政府一直积极争取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与分歧,中国这种外交策略能够实现的基础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国际影响的提高
D.多极化世界的相互牵制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与分歧能有效地得以解决,C项正确。若新中国仍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根本无法实现独立自主及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故排除A、B两项;迄今,多极化世界仍未形成,故排除D项。
答案C
能力提升
1.1972年2月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就中国而言,发表这一声明主要是针对(  )
A.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B.美国霸权主义不断扩张
C.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D.苏联的霸权主义野心
解析本题须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此时苏联不仅加紧了与美国争霸的步伐,而且在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威胁,为了遏制苏联的霸权主义野心,中美双方做出了上述的表态,故选D项。
答案D
2.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A.“睦邻友好”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求同存异”
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解析A项不符合右图;B项在两幅图片中都不能体现;D项只符合左图。两者都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故选C项。
答案C
3.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其地理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此战略设想主张(  )
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的地理结构示意图
(本图为示意图,完整世界地图见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
A.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解析由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来看,我国一直推行无敌国外交,采取不结盟政策,排除A项;由“亚欧经济合作组织”可知,我国的外交不仅局限于亚太地区,排除B项;“和平鸽”战略中没有涉及联合国,排除C项;由亚欧、亚太、亚洲可知,我国的外交战略主要是致力于开展新型的区域合作。
答案D
4.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导学号52330145)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解析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了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政策,故B项正确。
答案B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政府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也逐渐破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概括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大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外交关系有什么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的“美国政府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也逐渐破产”;第二小问从中国国际地位及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方面分析。第(2)问从图片中可以直接得出。第(3)问从中国外交局面的发展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政策:孤立封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
(3)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中国迎来建交高潮。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中国贸易,或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 1971年,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以“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世界。
请回答:
(1)杜勒斯的话说明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怎样的?有什么表现?
(2)尼克松的话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其自身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毛泽东的“乒乓外交”批示表达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意愿?中国这种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何在?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决定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解析第(1)问由题干材料中的“一直没有”得出敌视态度,其具体表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回答。第(2)问由题干材料中的“正常化”得出答案,原因要从美国霸权主义受挫方面总结。第(3)问结合教材“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活动来回答,其意义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总结。第(4)问直接回答国家利益即可。
参考答案(1)态度:敌视。表现: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断绝文化交流、军事上包围。
(2)变化:从遏制、孤立到交流合作。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急于摆脱越战泥潭;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3)意愿:通过民间交往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意义: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有助于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4)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