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
第4课
辛亥革命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2.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就多达50余个。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D
3.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答案:A
4.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的?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列举1911年秋至1912年春的政治大事即可。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变迁方面的意义即可。
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