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
【专题概述】
高频考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把握:
1、时间范围:(1949-2015)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至今,共六十多年历史。所以中国现代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基本内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现代化历史的进程,一部中国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奋斗的历史。中国现代史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逐步巩固的历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日臻成熟的历史。
3、主要线索
(1)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等。
(2)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4、中国现代史分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3)文革时期(1966~1976年)
(4)徘徊时期(1977~1978)
(5)78后:新时期
【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历的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6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6~1976年)
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特别是1966~1976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个纲领、一部宪法、三大制度、一个理念)
1、一个纲领:《共同纲领》。
2、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3、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一个理念: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宪法,这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二、新中国的外交
时间
特点
表现
1949~1955年
“一边倒”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955~1970年
“一大片”
重点发展与邻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苏、中美关系恶化
1970~1978年
外交突破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继续恶化
1978年至今
全方位外交
争取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活动
【知识梳理】
主线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1)政治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①1949年3月
②地点:河北西柏坡;
③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3)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内容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考点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背景: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内容见课本
③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它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①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2.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①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大会选举了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1)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2)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建立: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3、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3.意义: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4、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
(1965年)
考点三
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毛泽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导火线: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3、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的破坏: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人大和政协基本停止活动。
4、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考点四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这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重点问题)
1、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3、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4、依法治国: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②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5、1999年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6、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考点五.一国两制
(1)含义:一是指同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是指两种政治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背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
(3)形成过程: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20世纪80年初,邓小平提出构想并全面阐述;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4)成功运用: 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分别是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5)回归条件:a.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国力增强; b.“一国两制”理论和各项政策的日趋成熟与完善。
(6)回归意义:对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对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世界——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7).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①两岸间的真正停火——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停止炮击金门。
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1980年后。
③“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协议,史称“九二共识”。
④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
⑤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1995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⑥当前两岸关系的阻碍:a.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b.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主线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整体把握: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1.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发展对外交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时代。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代外交)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①背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②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④成就: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和完善: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缅时,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亚非会议进一步完善。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3、日内瓦会议:①概况: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参加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交会议。②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在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①召开: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万隆十原则。②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考点二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70年代外交)
①背景: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第二、美国孤立中国政策渐渐破产。第三、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③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考点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①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以及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港问题和解决中美之间长期争端的战略考虑。②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③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中日邦交正常化:①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②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随后中日正式建交。③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点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新时期外交)
1、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外交活动:①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宪章和宗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展了积极作用。②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倡议了举行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历史上的首次会晤,并发表会晤文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2、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1993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非正式会议,该会议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
3、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1996年,中、俄等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形成“上海五国机制”;在中国推动下,2001年1月,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考点整合: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1.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发展对外交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时代。
主干整合:新中国重大外交成就
序号
时
间
外交成就
历史意义
1
1949年
中苏建交
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巩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
2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1954
参加日内瓦会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5
1971年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空前提高
6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
改善了中美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7
1972
中日《联合声明》
改善了中日关系
8
1978
中美《建交公报》
9
1979
中美建交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10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11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2
2002年
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加强中国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链接高考】
当堂训练
1.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考查澳门的回归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解析:选D 材料说的是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九二共识”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排除。A、C、D三项都是原因,但只有D项是基本保障,国家实力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后盾。
2.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
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选B 结合背景分析材料,A项过于绝对化,与台湾的民情及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通过1992年的“九二共识”,两岸方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港澳回归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C、D两项;从题干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及老兵的哭诉可以看出答案为B。
3.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考查中美关系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一是涉及中美关系,二是涉及台湾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不涉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可排除①;尼克松访华和中美正式建交都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②③符合题意;邓小平访美不符合“突破性进展”这一限定条件。因此答案选C。
【课下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1949
年新政协的召开。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
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反映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特点,C项最能体现该特点。A、B、D三项都是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合。
3.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3人;56名委员中,非共产党人士27人,几乎占一半。这则材料说明( )
A.民主党派取得执政地位
B.共产党领导地位动摇
C.多党制在中国形成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加强
[答案] D
[解析]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组成,非共产党人士占了一半,委员几乎占一半,这体现了D项所述;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有这样一则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A.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
C.1982年宪法
D.《临时约法》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跨过鸭绿江(1950年)”等信息可以确定“新宪法”是指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他三项时间、性质上不符合,B项是在1949年9月;C项是1982年;D项是1912年。
5.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分析,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
6.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7.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考查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A项是抗日战争时期;B项是解放战争时期对部队区域划分;C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军队统一改称的名称,因此正确答案选D。
8.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答案] B
[解析] 本题材料体现了美苏两极格局中的中间力量都反对美国或者苏联的控制,由此有可能出现反对美苏霸权的联合统一。A、C、D各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相关的信息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
9.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结合材料有分歧还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排除B项;中美两国不是战略同盟,排除D项。
10.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明显不符;B项是发生在50年代;C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徒、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答案] (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4)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12.(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 据哈蒙德的《希腊史》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的全部人口约40万人,其中奴隶约20万人,自由民16万8千人,其余为外邦人。
——潘桂仙《试析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局限性》
材料三 美国宪法在特殊的年代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保留了奴隶制,给美国留下了史上最大的隐患——内战。
——曲超《一本书看透美国》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据材料一,以古代中国为例,证明某些西方学者贬抑“东方君主专制”是片面的。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材料一中“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的观点。
(2)材料四所涉宪法与材料三提及的宪法相比,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这两部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与雅典民主政治有何异同?
(3)从以上不同制度的利弊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答案] (1)古代中国(东方国家)的君主专制也有客观的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不足:古代雅典对公民的身份作了严格限制,公民只占城邦人口的极少数,奴隶、外邦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不能享受民主,其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进步表现:材料四所涉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它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群众享有更广泛的民主权利。
异同:同——都体现主权在民。异——雅典是直接民主,中美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
(3)认识:无论民主制还是专制都有其优缺点,不断改革完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