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11.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11.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03 10:5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11.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
【专题概览】
一、专题概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是:新航路开辟后,主要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途径,初步形成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高考命题倾向于新航路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在此进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应引起的关注及两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对今天我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二、考纲课标




1、新航路的开辟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工业革命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1.开辟的原因: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②直接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欧洲人对货币需求量增加,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贵金属——黄金③直接原因:商路不畅造成的商业危机④重要动力:传播基督教⑤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⑥条件:欧洲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西班牙与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活动概况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航线
历史地位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第一次达到好望角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王室
绕非洲海岸到印度
开创东西方最短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发现美洲大陆
第一次发现新大陆
1519年
麦哲伦
西班牙王室
完成环球航行
证实地圆学说
3.影响
①对欧洲的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促成了西欧在商业经营范围上的重大转变——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扩大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②对美洲的影响: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对非洲的影响:罪恶的奴隶贸易
④对亚洲的影响:由于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只能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⑤对整个世界的影响: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拓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早期殖民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早期殖民活动则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新航路开辟的必然结果,它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它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点二】
殖民扩张与掠夺
(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1.葡萄牙的殖民扩张:①方向:非洲、亚洲、美洲的巴西②扩张特点: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为主,同时采取武力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财富。
2.扩张的方向:①方向:除巴西以外的中美洲、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②扩张特点:与葡萄牙不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是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并且还在当地建立农业大庄园,以供应欧洲市场
(二)“海上马车夫”——荷兰
1.地位: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赢得“海上马车夫”之称。
2.荷兰的殖民扩张:①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②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③荷兰还成立了西印度公司与东印度公司。④荷兰商人也活跃在远东。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地位:18世纪下半期,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①海盗劫掠②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海上霸权开始确立③发动了一系列商业战争④罪恶的奴隶贸易
3.殖民扩张的影响:①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②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
拓展: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原因
(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
(2)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扩大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英国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
(4)英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知识点三】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①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②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③原料——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掠夺。④劳动力——圈地运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⑤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⑥国家政策保护: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2.成就:棉纺织业、冶金业、采矿业、交通运输、铁路运输、海上交通。
3.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以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展。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标志::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2.突出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
3.主要成就:交通领域;化学领域;钢铁部门;电力的发明及应用;电讯事业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大企业时代,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主要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武力威逼
【易错点拨】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三个标志:新航路的开辟使各民族由分散孤立的发展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正确认识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待殖民扩张,我们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要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殖民扩张虽然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殖民扩张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并且推动被侵略地区的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客观上推动近代化的发展。
3.正确认识手工工场和机器生产:二者虽然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手工工场是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手工工场生产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而机器生产是使用机械化劳动;规模不同:通常情况下,手工工场的规模要小于机器生产,
4.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推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是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拓展延伸】
一、总结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总结提升:多元史观的角度评价世界市场和工业革命
1、运用多种史观认识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世界由彼此分散、隔离逐渐连成整体
现代化史观:是西欧资本主义扩张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
文明史观: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新旧两个世界,亚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
社会史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革命史观:是殖民掠夺之路,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之路。
2、运用多种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
全球史观: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化史观: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文明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童工问题)
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三、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2)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3)工业革命引起了交通运输业、通讯技术的革命,为世界各
地间加强联系提供了技术条件。
(4)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将东方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能力提升】
本节课主题:图型题的审题方法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的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三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48%
52%
法国(1851年)
75%
25%
俄国(1851年)
93%
7%
美国(1850年)
87%
13%
材料四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入的大洲和地区有哪些?当时欧洲和美洲之间的人口迁移方向是怎样的?指出当时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4)根据材料四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的增长呈现怎样的地域特点?
(5)上述材料内容与世界市场有何联系?
解题指导:
(1)本题第一问的解答需要仔细观察示意图,大到图中虚线、图中文字,小到下方图例,在认真观察基础上方能准确回答。第二问最能体现对此项能力的考查,所获取的信息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从单个图片中了解各自表达的信息,即画面的表层历史寓意;二是为什么本题设计会把这四幅图片组合为一。
(2)获取的信息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发明,采煤业发展,火车发明;第二层次:工业革命首先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开始,机器生产的增多对动力提出了需求,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蒸汽机对燃料的需求推动了采煤业的发展,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3)认识: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迁移。
(4)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发生在欧洲内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长期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其他国家共同满足它的需要,随着欧美其他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他们开始分享英国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另外,欧洲与海外殖民地及其它地区
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
(5)上述因素导致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训练提升】
一、选择题
1.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人才的流动
解析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同时也是西方殖民者扩张与掠夺的过程,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商业联系,使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广阔的大市场。答案
A
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A.西班牙
B.荷兰
C.法国
D.英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17世纪上半叶,荷兰是海上贸易的头号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答案
B
3.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解析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火车机车出现,随着新经济成分的成长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工业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随着科技进步,新通迅手段、新交通工具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世界市场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答案
A
4.17世纪时,荷兰所属东印度公司雇用著名的印刷业家
族,为公司绘制航海地图。绘图人员受雇后,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图上的信息外流,此做法最主要是考虑到


A.战争因素
B.文化因素
C.商业因素
D.外交因素
解析
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凭借着航海方面的优势称霸17世纪,很显然航海地图的保密可以维持其海上的优势,应该属于商业的因素。答案
C
5.马克思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下列说法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代的象征
②蒸汽机解决了当时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③蒸汽机促进了汽船与蒸汽机车的发明
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自
此以后,只要有煤做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②正确。蒸汽机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瓦特蒸汽机应用于运输业中,导致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出现,③正确。答案
D
6.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A.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动力能源
B.出现了喧杂、拥挤、快节奏的城市
C.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D.要禁止污水排放保护环境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伦敦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由此可以选出正确答案。工业革命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出这个正确答案。本题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符合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这个热点问题。
答案
C
7.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上述材料表明


A.火车的出现对社会关系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B.英国的火车票价非常便宜
C.保守人士反对火车的出现
D.铁路是由民主人士积极倡导修建的
解析
A
火车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具有积极作

8.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A
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的国际分工状况。B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主要原因,C、D可从时间上排除。
9.“如果产业革命仅仅在于一些技术改进,如果它的后果并不扩张到设备和商品之外,那么,它就终于成为一个不大重要的事件,它在通史上只能占很少的篇幅。但是,它通过物质东西的媒介,即人类的需求,筹划和活动等具体表现便对人发
生了影响。”(引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下列表述不属材料中“影响”的是


A.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B.多种化学合成材料的创制大大丰富了人类生活
C.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减少
D.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及其出处可知该题要求选出不
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多种化学合成材料的创制大大丰富了人类生活,所以选B。
答案
B
1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解析
注意时间“1500年至1763年”。而工业革命是从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开始的。故答案为C。
二、材料题
1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下列研究。
(1)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请你为甲组同学找出最有力的论据加以说明。
(2)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请你以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丙组同学从网上查到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3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研制电灯的关键是找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
600种耐热材料和6
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1879年10月,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他用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小时。爱迪生终于成功了。
在谈到自己的发明时,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实验的结果。”
(3)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帮助丙组同学总结爱迪生取得多项重大发明的原因。
(4)参与了同学们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1题答案解析:
(1)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电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执着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学习的精神;自身素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三
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及流通方面有怎样的进步?(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进展?(2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2分)请据此为我国当前合理参与全球化竞争提两条有益的建议。(2分)
12题答案:
(1)进步: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相当进展;发明了新交通工具;形成了世界市场。
(2)进展:资本输出规模,由此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
(3)分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工业制成品市场,广大的亚非拉美落后国家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
(4)积极: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科技进步;消极: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秩序。
建议:占据科学技术的制高点;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努力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任答2点得2分,源于材料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