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学习重点:
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学习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课堂训练:
(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 ) 懈怠( ) 浚(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滥刑( ) 豫游( ) 垂拱( )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亏无为之大道哉 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震之以威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 C.盖在殷忧(深)?????????????????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B. 居域中之大 怨不在大
C. 臣闻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D. 不念居安思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3.“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 )和(???? )
? ①臣虽下愚??②必竭诚以待下?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4.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5.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 文章第三段“十思”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
?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参考答案】
课堂训练(一)
1.yōng dài jùn chán chù miù làn yù gǒng
2. C (A项中“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今义为“基础”。B项中“纵情”文中意为放
纵感情(骄傲);今多指“尽情”。C项中“骨肉”古今都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中“虚心”,这里是实指,是“使心虚”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则已经高度抽象化,成为一种美德,一种谦虚的表现。)
3.C (A “休”,美好。B “物”,他人。 D “冲”,谦虚)
4.D (司职:管理职事。)
5.C (A 介词,用/介词,因为 B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 C 结构助词,的 D 那么,就/ 表判断,“是” )
课堂训练(二)
1.A?? 2.D?? 3.②和④?? 4.(1) 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
义? (2)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
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5.D?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卒章曰(最后)? ②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约束)? ③直百万(只)? ④徵见久承平(太平)? ⑤劾其伪(核对)? ⑥执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化也(影响感化)? ⑧陛下恚曰 (发誓)
A.③⑤⑧?????????????????????????? B.①⑥⑦
C.②④⑥?????????????????????????? D.①④⑧
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
??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5. 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 ??????????????????????????????????????????????????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1)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这是
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 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设计思想
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相比,本文在字词疏通及思想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逐句疏通、讲解之必要。
作者魏征,史以“诤臣”称之,本文是他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表达有力而华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论证深入浅出,全面透彻。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深刻体悟理解。
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样,本文教学仍围绕文言、文化展开,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在诵读中品味领悟思想。
● 教学资源
1. 关于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 关于文体
“疏”,奏议的一种,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后来唐太宗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介绍作者魏征及本文写作背景。
聆听
“诤臣”——奏章——思想
●文言学习:疏通全文。
在预习的基础上疏通全文。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点拨重点字句,学生完成字句翻译。
●
文章
文化感悟
主导:
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讨论、交流,诵读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是什么)
主导:
文章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思考、交流,诵读
围绕第一段。
比喻论证。
主导:
为何要“积其德义”?
思考、交流,诵读
围绕第二段。
对比论证,层层递进,揭示不积德义的危害。告诫太宗,身为国君,得志以后,不能纵情傲物,否则有“覆舟”危险。
(为什么)
主导:
如何能“积其德义”?
思考、交流,诵读
围绕第三段。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分为五方面: 生活方面 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 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 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 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 戒偏颇——明
(怎么样)
如果做到“十思”,将会出现的效果:“垂拱而治”
●拓展延伸
“十思”在今天的意义。
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能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 课堂反馈
主导: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谏太宗十思疏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生活上: 戒奢侈——俭
为人上: 戒骄躁——谦
处事上: 戒放纵——慎
用人上: 戒偏邪——正
执法上: 戒偏颇——明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垂拱而治”)
● 课堂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 ) 懈怠( ) 浚(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滥刑( ) 豫游( ) 垂拱( )
2. 填空。
(1)魏徵(580—643),字 ,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亏无为之大道哉 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震之以威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要的地位。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 课后测评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来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贞观政要·任贤》)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④但其尽心所事
⑤从容对曰 ⑥征慷慨自若
⑦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2. 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像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4. 文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谋,打算,谋划。 B.雅,雅致,高雅。
C.劳,犒劳,慰劳。 D.擢,提拔,提升。
5. 对下列“之”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早为之谋”,之,指代太宗。
B.“召征责之曰”,之,指代魏征劝建成太子对付太宗这件事。
C.“太宗为之敛容”,之,指代魏征所说的话。
D.“臣见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二)了解下列词语的出处,解释其含义。
(1)居安思危
(2)载舟覆舟
(3)择善而从
(4)垂拱而治
(5)善始善终
(6)慎终如始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yōng dài jùn chán chù miù làn yù gǒng
2.(1)玄成 郑国公 《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
(2)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3. C (A项中“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今义为“基础”。B项中“纵情”文中意为放
纵感情(骄傲);今多指“尽情”。C项中“骨肉”古今都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中“虚心”,这里是实指,是“使心虚”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则已经高度抽象化,成为一种美德,一种谦虚的表现。)
4.C (A “休”,美好。B “物”,他人。 D “冲”,谦虚)
5.D (司职:管理职事。)
6.C (A 介词,用/介词,因为 B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 C 结构助词,的 D 那么,就/ 表判断,“是” )
7.B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但是能够善终的很少。)
二、课后测评
(一)
1.C(洗马,古官名;所以,凭着。)
2.C
3.A
4.B(雅,敬词。)
5.B(指代魏征。)
6.A(三者是同一人。)
(二)
(1)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指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2)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民众犹如水,统治者犹如舟,水可以承载舟,亦可以倾覆舟。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3)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4)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5)最早出自《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6)出自《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敬。意思是谨慎到最后,好象开始一样,即谨慎不懈,始终如一。指为人处事小心谨慎。
(7)出自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说明】PPT请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自我教学需求自做。
《谏太宗十思疏》 每课一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必浚其泉源
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4.?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8.?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9.?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0.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2.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13.信者效其忠
二、一词多义
1.安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
(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6)沛公安在哉?《鸿门宴》( )
2.胜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谏太宗十思疏》( )
(2)沛公不胜杯勺。《鸿门宴》( )
(3)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
(5)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
(6)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
(7)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
3.克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
(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
(3)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
(4)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
(5)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必固其根本( )
2.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
3.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5.君人者( )
6.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7.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
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9.亏无为之大道哉( )
四、解释下列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1.其
(1)必固其根本( )
(2)必疏浚其泉源( )
(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4)则智者尽其谋( )
(5)其为惑也终不解意( )
(6)其皆出于此乎( )
(7)其可怪也欤( )
2.者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2)君人者( )
(3)则智者尽其谋( )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
(6)此三者,吾遗恨也( )
(7)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3.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4. 虽董之以严刑,镇之以威怒(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4.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①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再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②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八③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鲁昭公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略有改动)
注 ①赐:子贡,姓端木,名赐。②禘:dì,古代祭祀名。③二八: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 让:责备
B.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 报:禀告
C.公怒,不审 审:详察
D.遂起甲以往 甲:盔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B.吴人焉敢攻吾邑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因侵郈氏之宫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而不知仲、叔氏之恐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属于不能“察微”而导致的后果的一组是( )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戏而伤卑梁之处女
③吴、楚以此大隆 ④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见微知著,能从细微的事件中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他否定了子贡的做法,肯定了子路的做法。
B.卑梁人与吴人不能正确处理两女子误伤的小事而引发两国之争,最终楚国大败。可见,再微小的事,如不能预见后果并及时加以控制,也会演变为灾难。
C.文中第二段引用《孝经》的目的是说明国君治国也应从“孝”这样的身边小事做起,否则,就不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
D.面对季氏与郈氏之争,鲁昭公不加详察,不顾后果,轻率处理,以致季、仲、叔群起而攻,三家合一,自己出逃异国,客死他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固:使牢固? 本:树根 2. 浚:疏通 3. 治:治理得好,太平 4。休:美好 5. 凡百:大凡、所有的? 景:大? 殷忧:深忧 6. 实:的确? 克:能够 7. 傲物:傲视别人 8.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9. 作:兴作,建筑 10. 危:高? 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约束 11. 壅蔽:堵塞、蒙蔽 12. 兹:这? 简:选拔 13. 效:献出
二、1. (1)形容词,安定,太平 (2)形容词,安稳,安定 (3)动词,安然,安适 (4)动词,奉养 (5)疑问副词,怎么 (6)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2. (1)动词,克服,战胜 (2)动词,禁得住 (3)动词,尽,完 (4)动词,胜利,取胜 (5)形容词,盛大的 (6)动词,胜过,超过 (7)形容词,优美的,美好的
3. (1)动词,能够 (2)动词,战胜,攻破 (3)动词,克制 (4)动词,成功 (5)动词,通“刻”,刀刻,雕刻
三、1. (1)代词,它的 (2)代词,它的 (3)语气副词,表揣测的语气 (4)代词,他的 (5)指示代词,那些 (6)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7)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2. (1)助词,用于分句句末,表停顿,可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语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 (3)助词,附在别的词语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 (4)助词,用于助于后面,引出原因 (5)助词,用于主语后,表判断 (6)助词,用于数词后,可译为“个”“样” (7)助词,用于时间副词后,可不译
四、(1)固:形容词是动用法,使牢固 (2)治:动词作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 (3)崇:形容词作动词,提高 (4)行路:动词作名词,行路的人,陌路人 (5)君:名词作动词,作君王 (6)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7)下:名词做动词,居于……之下 (8)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 (9)亏:使动用法,使……亏,损害。
五、1. 省略句,应为“竭诚待下” 2. 定语后置句 3.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4.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六、1. 道德培养得不够深厚,感情不能战胜物欲。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2.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那个不是忧心忡忡却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功成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
3.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4. 当国君的人,如果真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5. 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七、1. C (A项辞让;B项报复;D项甲士,士兵。)
2.D (D项两个“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对于/介词,从;B项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C项副词,于是,就/介词,经由。)
3.B (①是孔子得出结论的依据,②是事情的起因,④是季氏的行为。)
4.C (引用的目的是强调国君善“察微”的重要性。)
5.(1)孔子能依据细微之事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
(2)物丰却不外溢,这是能够长期保持富足的办法。
(3)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定(安本)又有什么益处呢?
课件17张PPT。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作者魏征 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写作背景 这篇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
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唐朝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边防巩固,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后写《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题解“谏”:劝谏。
“十思”:十条值得深思的内容。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研读课文,理清文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德义。源不深而望
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
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完成“课堂反馈”练习文本分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比喻对比排比正反第一段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
2 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3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 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设问水和舟民和君第二段3.念高危4.惧满溢5.乐盘游6.忧懈怠7.虑雍蔽8.惧谗邪9.恩所加10.罚所及 1.见可欲2.将有作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以怒而滥刑正己安人
正心修身
治平天下十思第三段宏九德
选拔任用人才
听从善言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除十思以外,还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正)(反)取江山守江山全文结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拓展延伸 讨论:
“十思”在今天的意义。 作业:
1.整理文言词句。
2.完成“课后训练”。
3.熟读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