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概括故事情节,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 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
1. 学习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1. 准确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2. 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内容:
1. 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 形象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内训练:
(一)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沛公欲王关中( ) 道芷欲间行( ) 数目项王( )
鲰生( ) 卮酒( ) 戮力( ) 樊哙( ) 瞋目( )
目眦( ) 跽( ) 参乘( ) 彘肩( ) 啖( )
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不禁勃然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刘邦在千钧一发之际,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竭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C.樊哙闯帐一节中,他“披帏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使读者有如耳闻目睹,心情顿感紧张。
D.《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 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4.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C.今者有小人之言。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6. 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A.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D.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7. 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语序的一项是( )。
A.客何为者?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张良是时从沛公。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今者项庄拔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 杀人如不能举 举:列举
C. 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敬词,私下里
D. 故遣将守关者 故:故意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3. 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 亚父者,范增也.
4. 对樊哙在席上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樊哙在席上讲话与刘邦的话,不是“仅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而是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是明显不一样的。
B. 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 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D. 樊哙在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
【参考答案】
课内训练(一)
1. wàng jiàn shuò zōu zhī lù kuài chēn zì jì cān shèng zhì dàn
2. C “耳闻目睹”应改为“身临其境”,因为这里没有描写声音。
3.A(倍-“背”,被判;蚤-“早”,赶早,尽早;卻-“隙”,隔阂)
4. C 指人格卑下的人(婚姻 此指儿女亲家,现一般指嫁娶的事或男人和女人结为夫妻; 山东 此指崤山以东,现在为山东省; 非常 此指意外变故,现为表程度的副词:很,极,特别)
5.C(例句为名词作状语,此句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6.B(例句“为”跟“所”连用,表被动;此句“为”是介词,替,给,帮)
7. D
课内训练(二)
1. A 2. D 3 B 4.D
课后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比尔盖茨19岁时看到了电脑软件行业的巨大商机从哈佛辍学,后来成了世界首富。盖茨成了盖茨,我们依旧“微软”。
材料二: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最多不超过3个,这样他们与此奖擦肩而过。
材料三: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对成功的影响极大。我们抓住了机遇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否则可能会遗憾终生。(合理亦可)
鸿门宴
司马迁
●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概括故事情节,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 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 重点、难点
重点:
1. 学习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1. 准确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2. 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想
《鸿门宴》是本专题第二篇选自《史记》的史传文学作品,难度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当,故事经典,情节更为紧凑,戏剧性极强,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分析、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文本主人公项羽个性鲜明,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教学中,除了从艺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其性格特点外,可进而鼓励学生立足文本,尝试对其进行政治、历史、文学甚至于心理等方面的多元评价,以训练、完善他们的赏鉴思维。
教学资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之后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秦始皇执政期间并没有重视休养生息,而是继续修建秦始皇陵,修建阿房宫(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阿房宫没有建成,仅完成地基而已),修筑长城,寻求长生不老药等,使得遭受战乱而贫困不堪的百姓雪上加霜。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揭竿而起。企图复辟江山的六国旧贵族们也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利用农民力量达到复辟目的;秦朝的小官吏如刘邦等人,由于不满秦的统治,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项羽生于楚国贵族之家,祖父项燕为楚国著名将领。楚国灭亡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刺杀吴中太守殷通举兵响应,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采纳范增之计,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称楚怀王,定都于盱台(今江苏盱眙)。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巨鹿之战,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收复秦军主将章邯。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率大军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国至此灭亡。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在张良劝说下,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并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也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项羽在打败章邯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但受到刘邦军队的阻挡,项羽十分恼怒,范增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因有项伯为答谢张良的通风报信,才有自知实力处于下风的刘邦前来解释,演绎了一出众说纷纭的“鸿门宴”。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
聆听、互动
可从历史人物项羽的悲剧性结局导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文言学习:疏通全文。
提问、讨论、聆听、记录、记忆
该环节建立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可逐段进行,亦可全文展开。以学生互学为主,教师对关键词句适度点拨、强调。
●
文本分析
主导:
理清文章情节脉络
思考、讨论、交流
①“鸿门宴”开始前发生了哪些事情?(“曹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
②“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刘邦谢罪”、“项羽泄密”、“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救主”)
③刘邦离席后有怎样的安排?(“张良留谢”、“间至军中”)
主导:
结合情节,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思考、讨论、交流
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主导:
分析文本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交流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神情描写等
(可按小组,分别赏析项羽、刘邦、樊哙、范增等人,着力于个性化语言、动作细节等的分析)
●拓展延伸
历史上对项羽的褒贬不一,说说你心目中的项羽。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①读诗词,谈认识。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②提及鸿门宴,总有人要为项羽的优柔寡断扼腕叹息,也有人要为曹无伤被杀怨恨项羽。但也惟有鸿门宴上的“仁”和“义”,才成就了项羽不朽的英雄形象,殊不知讲仁义、坦诚是是有条件的,为人处世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有点城府和心机的。所以说,不能摆正自我,对别人的曲意逢迎缺乏警惕之心,最终不免要尝到失败的苦果;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识时务者方为真正的俊杰。请结合本材料试写一篇小文章,谈谈你对项羽的看法。
● 课堂反馈
主导: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鸿门宴
开端:“曹无伤告密”(导火索)
发展:“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
高潮:“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三起)
“樊哙救主”(项羽“称壮士”、“赐酒、彘肩”)(三落)
结局:“刘邦逃脱”、“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杀曹无伤”
课堂反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 沛公欲王关中( ) 道芷欲间行( ) 数目项王( )
2. 鲰生( ) 卮酒( ) 戮力( ) 樊哙( ) 瞋目( )
目眦( ) 跽( ) 参乘( ) 彘肩( ) 啖( )
(二)找出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
1.吾得兄事之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籍吏民,封府库
5.沛公军霸上
6.沛公欲王关中
7.范曾数目项王
8.道芷阳间行
9.刑人如恐不胜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3.素善留侯张良
14.拔剑撞而破之
15.此其志不在小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 而听细说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
2. 张良,要项伯。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6.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 课后测评
1.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樊哙勇猛粗、清醒机智,是《鸿门宴》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D.“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E.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 “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是第二位是第二位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不禁勃然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刘邦在千钧一发之际,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竭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C.樊哙闯帐一节中,他“披帏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使读者有如耳闻目睹,心情顿感紧张。
D.《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 下列内容,说明项王毫无主见的一项是:
①项王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4. 下列有关剑的动作,不属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
A.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B.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C.项庄拔剑起舞。
D.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5. 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4)沛公军霸上。?
(5)沛公欲王关中。?????????????
(6)为击破沛公军。
(7)具告以事。?????????????
(8)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9)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1)还军霸上。?????????????????
(12)项王受璧,置于坐上。
(13)竖子不足与谋。?
(14)欲呼张良与俱去?
(15)若属皆且为所虏
(16)吾属今为之虏矣
(17)不然,籍何以至此?
(18)客何为者????????????
(19)大王来何操??
(20)沛公安在??
(21)今日之事何如??
(2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3)良曰:“长于臣。”
(24)得复见将军于此。
答案
一、课堂反馈
(一)1. wàng jiàn shuò 2. zōu zhī lù kuài chēn zì jì
cān shèng zhì dàn
(二)1.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3.翼:名词作状语, 像翅膀一样 4.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5.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6.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7.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8.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9.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0.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11.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2.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3.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4.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5.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处
(三)1.“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3.“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四)1.“距”同“拒”,“内”同“纳” 2.“要”同“邀” 3.“倍”同“背” 4.“蚤”同“早” 5.“卻”同“隙” 6.“桮杓”同“杯勺”
二、课后测评
1. A 编年体应该为纪传体 D“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2. C “耳闻目睹”应改为“身临其境”,因为这里没有描写声音。
3. C
4. C (A写出豪迈,B写出紧张,D写出失望)
5.(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省略句、倒装句(5)省略句、倒装句(6)省略句(7)省略句、倒装句(8)省略句(9)省略句、倒装句(10)省略句(11)省略句、倒装句(12)省略句(13)省略句(14)省略句(15)被动句(16)被动句(17)倒装句(18)倒装句(19)倒装句(20)倒装句(21)倒装句(22)倒装句(23)倒装句(24)倒装句
【说明】PPT请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自我教学需求自做。
《鸿门宴》 每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姬(jī)???? 鲰生(zōu) ?????以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跽(jì)
B.樊哙(kuài) ??卮酒(zhī)???? ?瞋目视之(chēn) ????目眦尽裂(cì)
C.玉玦(jué)??? 参乘(shèng) ?? 切而啖之(dàn) ?????不胜桮杓(bēi)
D.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ì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沛公起如厕
?(3)杀人如不能举??????????????????????????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4.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同上, 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 军,同上 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破: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①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②。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期,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注】 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②堧垣:宫外的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②其意常在沛公
B.①不来,且斩通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①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D.①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②今其智乃不能及
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
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③(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④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⑤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⑥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 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 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 司马迁对申屠嘉作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三、探究题
10. 鸿门宴虽然是楚汉相争的开始,但却已经预示了最终的结局,你认为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
1.B(“眦”读zì)??
2.(1)“内”通“纳”?? (2)“要”通“邀”?? (3)“倍”通“背”?? (4)“蚤”通“早”?? (5)“郤”通“隙”??
3.(1)继承;(2)到……去;(3)全,尽;(4)道歉;(5)意料??
4.C.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5.C(“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6. D (“用事”应该是“当权、掌权”之意。)
7. C (A项两个“其”同为代词,他,他的。B项两个“且”同为时间副词,将要。C项第一句,“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第二句构成“为……所”被动结构。D项两个“乃”同为副词,竟然。)
8. A (④讲嘉“疾错”的原因,⑥讲嘉的死因及死后的谥号。这两句都不能说明其“刚毅守节。”)
9. B (申屠嘉并没有把邓通依法斩首,只是重重地处罚了他。)
10. 提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一个见仁见智、常解常新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刘邦认为“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自己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认为他“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苏轼认为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同学们只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