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语言的演变
●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 重点、难点
重点:
1.迁移运用,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 设计思想
《语言的演变》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被安排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一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中的第一板块“汉字的王国”中。说明文的一般常识,初中已经讲授,而有关语言知识的说明文,有了专论论文的味道。此文的教学模式是“文本研习”,就是要研习出此文所介绍的有关语言的一些知识,从而了解语言的变化,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
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也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言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章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接着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各种不同方式,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最后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全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语言的演变》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说明文的文本研习。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1)作者简介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2)文章的出处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文常谈》,全书共八篇,包括:1.语言和文字,2.声、韵、调,3.形、音、义,4.字、词、句,5.意内言外,6.古今言殊,7.四方谈异,8.文字改革。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原题为“古今言殊”,含四个标题: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删去了最后一节,并将前面三个小标题换为序数词一、二、三,题目也由作者改为“语言的演变”。
2.关于语言的名言名句
①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英国作家 塞·约翰逊
②语言是生活的化身。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③语言是思想的图像和反映。 ——英国生物化学家 马·霍普金斯
④语言是赐于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法国作家 莫里哀
⑤?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公众事物。 ——18世纪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 休姆
⑥语言既可以掩饰思想,也可以暴露思想。 ——罗马共和国散文作家 加图
⑦文化,是语言的条件,同时也是它的产物。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杜威
⑧语言是科学的唯一工具,词汇只是思想的符号。 ——英国作家 塞·约翰逊
⑨向生活和习俗里去找真正的范本,并且从那里吸收忠于生活的语言。 ——古罗马诗人 贺拉斯
⑩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 蒙田
3.《语言的演变》教学PPT
●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观看ppt
ppt简介作者吕叔湘,知识灌输。
●解题,“语言的演变”
听讲
讲解,本文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
●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语言也在变”有哪些变化(内容) 板书。
速读、分层、概括、发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
(1)根据划出的词看,一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3)还有一些词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用法有些两样”: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主导学生活动:
“语汇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内容) 板书。
概括、发言。
1.有些字的消失。
2.“新字的出现”。
3.外来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4.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主导学生活动: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内容) 板书。
概括、发言。
1.语法的变化。①在古代汉语里,疑问句里的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前面。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放在动词前面。
2.语音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韵部、声调、形声字三个方面。①从“第一”到“差别就更大”是写韵部的变化。② 从“其次”起,到“平平仄仄平了”,是写声调的变化。③从“又其次”,到全文结束,是写形声字的变化。
主导学生活动:
朗读课文,请学生思考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
速读、思考、标注、发言。
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以说明其特征。
从分类说明看,它逐层分类:先分大类,即语汇、语法、语音的变化;后分小类,如语汇的变化,又分语汇的消失、出现、渗入和词义的变化;而词义的变化再分细类,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变,词义弱化……这样分类说明,不仅说明了语汇变化的社会原因和内部原因,显示了语言演变的梗概,而且有区别地说明了事物的具体特征,更易于为读者所理解。
从举例说明看,包括三种类型:其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就从语音具有时代特征来说明语言的演变,既明确,又有趣。其二是典型举例,如文章第一部分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很大,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由于富于代表性,容量极大,因而说明问题非常充分。其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等一连串例子,非常明确。
从比较说明看,本文各部分都运用了这种说明方法,因为文章说明语言的演变,必须用古与今作比较,无论语汇、语法、语音,都需如此。
从引用说明看,本文主要是引用资料,借以说明语言演变的情况,如以“涕”为例,说明词义的转移,就引用了《庄子》、王褒的《憧约》。这些引用极富于针对性。由于根据充分,因而说明有力。
上述多种说明方法,在文章里大都是综合运用的,即在分类说明中,用举例说明;在举例说明中,又用引用说明;而比较说明,更贯串全文各个部分。总之,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拓展延伸
主导学生活动:
列举你所了解的关于语言的名言名句。
讨论、发言
ppt出示名人名言。
“教学资源”中所列相关内容供教师参考,学生回答内容,或将超出所列范围,教师自行把握。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语言的演变
吕叔湘
一、语言“运动、发展、变化”的概况:
(一)字义变化 (二)语法变化
二、语汇的变化
(一)消失 (二)出现
(三)外来词的引进 (四)意义的变化
三、语法、语音的变化
(一)语法变化 (二)语音变化
● 课堂反馈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朱熹(Xǐ) ②昳(yì)丽 ③引擎(qíng) ④平仄(zhé)
⑤雪茄(jiā) ⑥冰淇(qí)淋 ⑦荚(jiá)果 ⑧忌讳(huì)
??? A ①②④⑤⑦⑧??? ?B ②③⑤⑥⑦⑧
??? C ①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④⑤⑦⑧
2.对于朱熹听不懂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的原因,哪一项分析是错误的?( )
A.春秋时代的话,宋朝人听不懂。
B.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
C.他们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D.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3.下面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我与城北徐公比,谁美?
“君美甚”—一“漂亮得很”
“忌不自信”—一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A.古代与现代句子的顺序不同
B.古代与现代的句法不同
C.古代与现代句子的详略不同
D.古代与现代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
4. 本文论证古今汉语的不同,广泛地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下列五项中有一项不属于比较说明,它是( )
A.假如孔子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来,管保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B.“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
C.君美甚,现在说“漂亮得很”。
D.“忌不自信”,现代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E.“不若君之美”的“之”按照现代语也是多余的。
● 课后测评 (1-4题预习指导,5-12题选做)
1.朗读要注意轻重音。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随语义表达而改变。为了表达括号里的意思,下面这句话的重音应怎样确定?请划△
A.明天我不想去看电影。 (以后再去看)
B.明天我不想去看电影。 (别人可能去)
C.明天我不想去看电影。 (别叫我去了)
D.明天我不想去看电影。 (我想去看话剧)
2.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这有点言过其实,我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选出停顿正确的一项( )
A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
B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
C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
D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
3.对于一个有歧义的词或词组的解释,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把它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加些话,歧义就不存在了,请明确下边两个词组的意思。
(1)爱护人民的政府
(2)开刀的是他父亲
4.把下面一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
a.《语言的演变》一文的作者是吕叔湘老先生。
b.《语言的演变》根据事物内部联系来阐明问题
c.吕老先生从语言三要素角度分类说明了语言的演变。
d.语言三要素指语音、词汇、语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
钱汉东
???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留学英国的吕叔湘没等学业结束,于1938年初提前回国。当时家乡江苏已沦陷,吕老与流亡到湖南的家人会合后,转道云南,在云南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教英语。著名学者施蛰存约他给《今日评论》周刊写文章。恰好早几天,吕老看到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每个句子总要有一个主词,觉得这种说法不全面。考虑再三,他就写了《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这是吕老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1939年暑假开学后,系里给他加了一门中国文法课。这时候,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现代语法”的讲义已经印出来了,他在教课中遇到一些问题,想找王力先生商讨,可是王力住在越南河内从事汉越语的研究,只好自己琢磨钻研。1940年暑假后,吕叔湘离开昆明,迁居成都,任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是针对胡适和王静如的文章写的,他们说“们”是从“俺、您、喒”的韵尾变来的,吕叔湘发现这个结论恰好把演变的历史颠倒了,引了许多材料加以说明。
??? 吕叔湘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学人,非迫不得已,一般不参加社会上的种种应酬,而是潜心研究学问。吕老治学态度严谨,他的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现在一些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屑于写一些小文章,认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上世纪80年代,吕老在一家大报上看到把“风花雪月”错写成了“风花秋月”,于是他写文进行纠正。他在《龙虫并雕琐谈》里也曾指出,小文章其实更难写。和他同一时代的学者,如叶圣陶、王力、朱德熙等大家都有这样的学术精神。
??? 吕老从1952年起直接参与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不辞辛劳地为推进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他和丁声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迄今已发行四千多万册,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研究汉语的最重要的工具书。
??? “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现代汉语词典》这一宗旨的确立,和吕老有着极大关系。“主编”一词在如今的出版界是个水分最大的名号,有些如雷贯耳的大学者的名字,一年之内不知道要出现在多少大型丛书、套书的版权页上。其实业内人士都清楚,一年之内要出这么多书,即使有三头六臂也是忙不过来的,他们所做的也许仅仅是审读一遍样稿而已。而吕老当时从组建编辑室到一条一条仔细审稿定稿全部亲力亲为。吕老说:“要编好一本辞典,就要收集大量资料。比如编《现代汉语词典》,就收集了上百万张卡片的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综合,工作相当繁杂。”在吕老等大师的带领下,编辑人员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现汉》这一浩大的国家工程的试印本。
北京大学汉话语言学研究中心陆俭明教授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吕先生几乎每天都在词典编辑室工作,中午饭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开水,晚上还在家加班到深夜。编写工作采取流水作业法,层层把关,吕先生和他的继任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词典》整个编纂过程中言传身教,创立了一种人们称之为《现代汉语词典》风格的标准词典编纂风格。”第一版面世后,吕叔湘先生依然关注着语言的最新发展,强调词典要跟上时代需求,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在一篇文章中,吕老谈道:“我最近做了一件有点傻气的事情,把1983年5月15日到26日的《文汇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查出有32个词语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的。”这一年他已经79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 ①他(吕叔湘)说,编词典是“名山事业”,需要找到一些真正的“字迷”。字迷是什么?他们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宝贝啊!英国是一个产生字迷的国家,他们的《牛津词典》系列举世闻名。法国也是一个重视字迷的国家,有词典以来,他们出过各类词典达2万多种。
(俞晓群《吕叔湘:那22封关于(读书)的来信》)
②“文化大革命”后退还他几万元,他全都拿出来设立青年语言学奖金。前几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丁六卷本的《吕叔湘文集》,他又将这笔可观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家乡江苏的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 (李行健《素朴平淡才是真——痛悼吕叔湘老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A.为了纠正朱自清先生文章中说法的错误,吕叔湘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而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则是为纠正胡适等人的错误而写的。
??? B.吕叔湘先生曾因为报刊上一个成语的使用错识写过文章,而有些学者不屑于写这样的“小文章”,吕叔湘先生曾经写文章对这种认识进行批评。
??? C.为了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 D.现在的一些学者担任“主编”只是挂个名号,很少参与图书的编写工作。这与吕叔湘先生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时始终亲力亲为有很大的差距。
??? E.吕叔湘先生认为,编撰词典意义重大,关乎文化传承:编撰词典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及时修订。
6.从文章第一、二段看,吕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陆捡明教授认为,“《现代汉语词典》风格”就是“标准词典编纂风格”。请结合材料,解释“《现代汉语词典》风格”的具体含义。
8.“治学严谨”是吕叔湘先生大师风范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吕叔湘先生的大师风范还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吕叔湘生平
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几次见到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很接近苏州话。吕叔湘和俞平伯一样,都是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敬重和钦佩的人物。俞平伯两耳不闻窗外事。吕叔湘正好相反,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年轻时翻译的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就足以说明问题。以俗名论,他显然没有俞那种曾经家喻户晓的影响,但是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被尊为一代宗师并不过分。他的高深学问远不是我这样的外行可以评论。想说的只是,吕叔湘的身上具有人文关怀色彩,他的为人足以作为楷模,祖父就经常教育我要向他学习。他最讲究认真做人,伯父叶至善常说,文章经过吕叔湘的法眼,心里可以踏实许多。
他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语句作斗争,努力维护着汉语的纯洁。八十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杂志上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然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的名字写成了“吕淑相”。我父亲想写信,希望他能放人一马,但最终还是没敢,因为这种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
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不仅在学问知识上对人有帮助,译文本身也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谈起自己的写作,总说他最初的文笔就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曾经风行一时。
粉碎“四人帮”以后,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十七万册,由此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文言文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但吕叔湘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他的名言是“教学教学,教别人学”。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了中学教育上,非常巧妙地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中学生的文化普及教育联系了起来。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然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节选自叶兆言《吕叔湘生平》,有改编)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但和他的祖父聊天的时候,说的都不是北方的普通话,而是很接近苏州话的南方话。
B.吕叔湘年轻时就翻译了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这些著作,体现了他当时只钻研业务不关注现实的人文学者的特点。
C.吕叔湘的脾气很大,爱生气。他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就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我父亲没敢劝他放人一马,怕他更生气。
D.吕叔湘能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他的《文言虚字》第一版就印了十七万册,由此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
E.吕叔湘非常巧妙地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中学生的文化普及教育联系了起来。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一书。
1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把吕叔湘和俞平伯都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比较?简要概括一下作者比较的内容。
11.从全文看,吕叔湘给世人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12.文章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对于语法和语言学家的限制,你的看法是什么?谈谈的你的观点和理由。
第1课 语言的演变
● 课堂反馈
1.B(朱熹Xī 平仄zè)
2. C(是时间的变化,不是空间的变化)
3.B(这是由于古今句式的不同造成的)
4.A(这是举例说明)
● 课后测评
1. A.确定在“明天”B.确定在“我”C.确定在“不想去”D.确定在“电影”
2. A
3.(1)①爱护人民的政府,永远得到人民的拥护。②爱护人民的政府,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2)①我弟弟得了阑尾炎,开刀的是他父亲。②他母亲没病,开刀的是他父亲。
4.改成的长句是:《语言的演变》一文的作者吕叔湘老先生根据事物内部联系,从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角度对语言的演变问题分类进行了具体说明。(中心句是b句,以b句为主干,a、c、d句做修饰)
5.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题中,A项,“纠正朱自清先生文章中说法的错误”说法不妥。B项,“吕叔湘先生曾经写文章对这种认识进行批评”的说法与原文不符。C项的说法强加目的关系。)
6.吕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主要体现在:①阅读:能发现学问大家的问题,不迷信权威,唯学术是尊。②教课:遇到问题千方百计琢磨钻研。③著述:其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 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
7.“风格”体现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具体是指: ①确立宗旨:为《现代汉语词典》确立“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的宗旨,以正确的语文规范观指引语文规范方向。 ②资料准备:大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综合,工作相当繁杂。 ③编写:工作环节严谨,编写工作采取流水作业法,层层把关。 ④修订:关注语言的最新发展,跟上时代需求,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 ⑤全程:主编不挂虚名,亲力亲为,不辞辛劳。
8.“大师风范”体现在: ①文化觉悟:从国家文化传承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视编词典为“名山事业”。②潜心学问:吕叔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学人,非迫不得已,一般不参加社会上的种种应酬,而是潜心研究学问。 ③担当精神: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没等学业结束,提前于1938年初回国,“文化大革命”后退还他几万元, 他又全部拿出来设立青年语文学奖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六卷本的《吕叔湘文集》,他又将这笔可观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家乡江苏的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概括为“对国家 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计私利”“奉献精神”“热心公益”等亦可) ④不辞辛劳,率先垂范:吕先生几乎每天都在词典编辑室工作,中午饭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开水,晚上还在家加班到深夜(陆俭明回忆) ⑤虚心好学:教授中国文法课时遇到一些问题,想找王力先生商讨。
9.ED(A项中错在“他的祖父”一语,原文是作者的祖父。B项,《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两本书体现了吕叔湘的社会责任感。C项中纠正《人民文学》上的错误,体现了他与不纯洁语句作斗争的性格。生气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此项有对有错。)
10.作者把吕叔湘和俞平伯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第一方面,年龄和地位,都比祖父小,但都极受祖父尊重;第二方面,对社会的态度,俞平伯淡然出世,吕叔湘有社会责任感;第三个方面,名声与影响,俞平伯俗名高影响大,吕叔湘在语言学专业上,贡献更大。
11.在为人方面,足以做为楷模。他最讲究认真做人,从祖父到伯父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写作方面,他的一流的文字功夫,影响了许多人。他的民俗学著作,他的译文,都使得别人在写作方面受到良好的影响。在语文教学方面,他的教育观点,他的著作,都影响了一代语文教师。
12.语法和语言学家的限制,是一种必须的和有益的好事情,应该保有这种限制。对于书籍报刊中错别字的校改,病句的纠正,小而言之是为了汉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大而言之是为了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传承。如果任凭写作者自由自然的写作,难免出了字词句的错误,流传到社会上,就会误人子弟,流毒无穷。
PPT (附后)
课件29张PPT。语言的演变吕叔湘?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后担任中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 课文出处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学习步骤:
一、探究文本:通读全文,列出三个部分的内容提纲。
(目的:明确语言总在不断变化中,了解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
二、拓展:根据古今汉语变化规律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中的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目的:构建古汉语知识体系)
三、迁移:分析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渗透的古代汉语知识。(目的:用所学的知识应对高考。)
四、联系生活:说说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一、探究文本:通读全文,列出三个部分的内容提纲。
(目的:明确语言总在不断变化中,了解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
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1、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
2、分类说明语汇变化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第一部分: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语言在演变纵向(历史的)——古今言殊
(材料:《周忌讽齐王纳谏》)
语音
词汇
语法横向(地区的)——方言的形成1、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
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2、意义没有改变,使用受到限制3、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不能单用受到限制已经不用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②“君美甚”(补语不用结构助词“得”)
③“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⑤不若君之美(结构助词“之”的嵌用)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 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修”: 古时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我与徐公孰美?
(3)、君美甚。
(4)、忌不自信。
(5)、客从外来。
(6)、与坐谈。
(7)、不若君之美。
译文: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3)、你漂亮得很。
(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人从外边来。
(6)、(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7)、不及你漂亮。
第二部分:古今语汇的发展变化。
观点: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
要点和材料:
1、语汇的消长
⑴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亡
⑵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
⑶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2、古今词义的变化(社会发展,生活改变,自身演变)
⑴词义的扩大:“江”“河”“菜”
⑵词义的缩小:“几”“床”“肉”“谷”
⑶词义的转移:“涕”“信”
⑷词义的弱化:“很”“普遍”
3、事物名称的改变
⑴词语替换
单音词变多音词:耳、眉、鼻、发,变成耳朵、眉毛、鼻子、头发
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首、口、面、足
⑵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大虫、长虫、耗子、解手、出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比较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1)、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古: 逃跑 今: 步行
(2)、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古: 撞 今: 非法夺取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赤壁之战》古: 不敬之词 今: 偷东西的人
(4)、欲亡赵而走燕 《廉蔺列传》古: 逃 今: 灭亡、死亡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 劝告 今: 讽刺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 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古: 整装 今: 完毕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古: 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 为国为民献身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 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蔺列传》古: 获得罪过 今: “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 古: 对立今: 极深的怨恨。(重)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和语音变化语音的变化古诗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古诗“平仄不调”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 形声字的读音跟
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小结文章内容
语言的演变包括到语音、语汇和语法,文章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接着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各种不同方式,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最后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用大量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二、拓展:根据古今汉语变化规律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中的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目的:构建古汉语知识体系)有些词古今都在用,但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1)词义扩大(多指名词)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专指长江泛指江河
②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专指代黄河泛指河流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国家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2)词义缩小①金就砺则利
泛指所有金属 黄金
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气味难闻的味道
(3)词义转移①行李之往来 使者,出行的人出门带的包裹
②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旧例情节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变故);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寻常程度副词)(4)词的感彩发生变化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勾践灭吴》)
(古:得力助手或武士;今:坏人的党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品行恶劣)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
(古:批评,议论;今:诽谤、讽刺)
④而听细说(《鸿门宴》)
(古:谗言;今:详细述说)⑸ 文言特殊句式辨析
①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判断句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结构后置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而今安在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⑤惟兄嫂是依 有提宾语标志“是”的宾语前置
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置
⑦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定语后置
⑧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省略句
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三、迁移:分析近几年江苏高考卷文言文阅读渗透的古代汉语知识。(目的:用所学的知识应对高考。)讨论:假如邹忌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中间,哪些词对他来说非常新鲜?四、联系生活:说说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
年轻人不喊年轻人,喊----小P孩 岁数不喊岁数喊----年轮 蟑螂不喊蟑螂,喊----小强 瞧不懂不喊瞧不懂,喊-------晕。 有钱佬不喊有钱佬,喊-----vip。? ?? ?提意见不喊提意见,喊-----拍砖。? ?? ?支撑不喊支撑,喊------------顶。? ?? ?〖博文〗博文,即博客上的文章。用作动词时,指在博客上写文章。
〖车奴〗明明养车很吃力还要买,弄得自己不敢吃好不敢喝好,还美其名曰提高生活质量的人。〖独二代〗4-2-1家庭,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政策后出生的一代被称为独一代,独二代是指独一代的子女。〖搞笑〗搞笑,是指有意的作出一些举动或者发表一些可笑的言论来引人发笑。〖红楼选秀〗为重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进行的新人演员选拔活动。〖裸考〗在高考中什么加分都没有、仅凭考试成绩的人。
〖秒杀〗秒杀,从字面解释就是在1秒钟的时间瞬杀对方。衍生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杀掉对方。其源于网络游戏。〖拼客〗 拼客,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群体,“拼”表示集中、联合、一起,“客”代表人,指的是几个人甚至上百上千人集中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或活动,AA制消费,目的是分摊成本、共享优惠、享受快乐并可以从中交友识友。目前常见“拼客”方式有拼房(合租)、拼饭(拼餐)、拼玩、拼卡、拼用、拼车(顺风车)、拼游(拼团或自助游)、拼购(团购)等等。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代著作不能以今律古,要掌握变化规律,多积累一些语词变化了的意义;对新出现的语汇和表达方法,只要社会上已经约定俗成,就要承认它们的合理性。在发展中学习语言,领会语言之妙。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