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简笔与繁笔
●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整体思路,正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分析理解作者“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3. 学习用辨证的观点论述问题,对问题的阐述全面深刻富有说服力。
● 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清思路,正确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辨证的论述问题。
2. 明确文章繁简应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提倡简练为文。
难点:理解简笔与繁笔和简练的关系。
● 设计思想
《简笔与繁笔》是篇一题一议的文艺随笔,被安排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一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中的第一板块“如琢如磨”中。此文的教学模式是“文本研习”,主要是要研习出简笔与繁笔之间的关系: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
《简笔与繁笔》是篇文艺随笔,这是属于文艺评论中的一种。文艺随笔是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文艺现象随时抒写的所见所感。行文活泼轻灵,具有篇幅不大,格局精巧,语言警譬等长处。所以,研习此文就要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简笔与繁笔》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对文艺随笔的赏读、分析。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周先慎简介:
周先慎 男,1935年12月生,四川成 都崇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旋即任教干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应邀 在德国洪堡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香港 树仁学院等校讲学。他长期从事宋元明清 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古典小说鉴赏》、《中国四大古典悲剧》等。他的论著,文笔流畅,论析精细,学风严谨。他同时还写作散文随笔,八十年代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简笔与繁笔》, 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传记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中华人物辞典·当代大文化卷》、《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美国传记中心《世界杰出人物名录》等大型传记辞典。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它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2.有关文字繁简的名句: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
辞达则止,不贵多言。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 ——北宋哲学家、易学家 邵雍 《论诗吟
绳是长的好,话是短的好。 ——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深奥的思想是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的。 ——法国作家 沃夫纳格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3.《简笔与繁笔》教学PPT
●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走近周先慎,
观看ppt
ppt简介周先慎,文艺随笔的知识灌输。
●解题,“简笔与繁笔”
讨论
“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进入文本,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速读、讨论、概括、发言。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1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2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3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2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 第三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主导学生活动:
进入文本,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速读、讨论、概括、发言。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主导学生活动:
探究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探究、讨论、发言。
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主导学生思考:
整体把握,探究文章用辨证的观点论述问题,对问题的阐述全面深刻富有说服力的特点。
讨论、探究、发言。
1.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2.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3.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4.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游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质疑讨论
主导学生活动:
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讨论、发言
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话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简笔与繁笔
?????????? 周先慎
言简意少
简笔:“破落”“日色”“紧”——-言简意赅
提炼
繁笔:“三拳”“等小叫天出场”——以繁胜简
繁冗拖沓 无可削、不得减
● 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的注意正确的一组是( )
A.拖沓(tà) 繁冗(yǎng) 譬如(bì) 言简意赅 (gāi)
B.眼棱(líng) 累赘 (zhuì) 彩帛(bó) 汩汩滔滔(gǔ)
C.刘勰(xié) 惩罚(chéng) 迸流(bìng) 毛骨悚然(sōng)
D.描摹(mó) 磬儿(qìng) 钹儿(bá) 字斟句酌(zhēn zhuó)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繁冗拖沓(多余的) 汩汩滔滔(水流动貌)
B.穷形尽相(不足) 言简意赅(完备、全)
C.毛骨悚然(害怕) 各得其宜(适宜之处)
D.痛快淋漓(形容畅快) 风和水上,自然成文(文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B.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亦在所有惜。
C.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D.然而简则简矣,竟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的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说 笔墨。
②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 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 的一条。
A.滥用 提炼 忽视
B.乱用 凝练 忽视
C.滥用 凝练 轻视
D.乱用 提炼 轻视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淅淅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B.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C.“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穿形尽相。
D.这就避免了以偏纠偏,以偏概全的弊病,读起来令人耳熟能详。
6.下面一段话顺序打乱了,哪一组排列是准确的?( )
①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②刘思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③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练。
④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⑤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⑥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
A.①③⑤⑥④② B.②③⑤⑥④①
C.①④⑥⑤③② D.②④⑥⑤③①
● 课后测评 (1-4题预习指导,5-12题选做)
1.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B.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C.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D.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提炼语言除了下笔时要态度慎重讲究文字的仔细推敲,还包括其它方面,如写作来自生活,有真情实感。
B.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说明精练与字面上的简,通常说的啰嗦与艺术表现上的繁笔有区别,不是一回事。这有力地澄清了读者可能产生的模糊认识。
C.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说明文字数量的多少不是衡量文章繁简的依据,言“繁”的往往繁冗拖沓,言“简”的往往平淡、单薄。
D.作品写得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辩证地分析了作品写得过长的原因,要点清楚、明确、全面。
3.下列句中加点的比喻说的是什么?试作出解释。
(1)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答: 。
(2)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答: 。
(3)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 答: 。
4.下面这段话是否重复啰嗦?为什么?
从前有一个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让管池塘的人畜养起来,管池塘的人却煮着吃了,回报子产说:“刚放在池塘里,它还半死不活的;一会儿就摇着尾巴活动起来了,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子产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管池塘的人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得到了好地方了!”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一8题。
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平字见 , 常字见 ,陈字见 ,朴字见 ,”这就说明他们对艺术语言的重视,要求人们在这方面下刻苦的功夫。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大概越是出色的作家,越不肯放松对自己语言的锤炼。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刘公勇在词话里,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据说这个“闹”字也经过多次改动,临末才确定下来。其实“绿”也罢,“闹”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了春天的蓬勃的生机。可见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5.这段文字处应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险 奇 雅 美 B.奇 险 新 色
C.险 奇 新 美 D.奇 险 雅 色
6.作者在引用福楼拜话之后说:“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同样的道理”指的是( )
A.最具表现力、最适用的词或句子只有一个。
B.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
C.作家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头。
D.作家都重视语言的锤炼。
7.在文中画出阐明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强调锤炼语言,找出最能表达内容的那个惟一的句子,惟—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这是否就是在提倡“简笔”?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诗 与 直 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做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做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理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有删改)
9.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A. 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 “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 “‘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 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 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0. 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
A. 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 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 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 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1. 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____
12. “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
第四课 简笔与繁笔
● 课堂反馈
1.D (A繁冗(rǒnɡ,譬如pì;B眼棱léng;C迸流bèng,毛骨悚然sǒng)
2.C(A项,冗,冗长,烦琐;B项,穷,穷尽;D项,文,波纹,喻指文采)
3.D(应为“却” )
4.A
5.D(应为“耳目一新” )
6.B
● 课后测评
1.B
2.C (这句话不是说明言“繁”的往往繁冗拖沓,言“简”的往往平淡、单薄;而是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3.(1)文章出于自然,自会形成文采。 (2)对表现中心不起作用的多余的话 (3)形容用的笔墨多,象水一样汩汩地流出来。
4.答:并不重复罗嗦,子产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这里两个句子的重复,突出表现了子产不调查研究就轻信了管池塘人的话,因而十分高兴,语气极为逼真。后面,管池塘的人又重复了子产的话,是特意通过重复来嘲讽子产,写的很有风趣。
5.B
6.D
7.“这就说明他们对艺术语言的重视,要求人们在这方面下刻苦的功夫。”“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8.强调锤炼语言,不等于就是在提倡“简笔”。该段文字中说:“可见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渲染所追求的是能突出地表现内容,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则无论简与繁,都需要锤炼语言。
9. CD 解析:C.“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
10. C 解析: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1. 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象,就形成不了“诗的境界”。
12. 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PPT (附后)
课件45张PPT。简笔与繁笔周 先 慎教学目标1.能在整体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辨证地理解“简笔与繁笔”的关系。
2.能具体分析课文例证的典型性。
3.能按简练的要求来修改习作,培养提炼语言的能力。
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繁冗拖沓 言简意赅 穷形尽相
惜墨如金 汩汩滔滔 洋洋洒洒
毛骨悚然 索然寡味 焦躁不安
字斟句酌 拖沓累赘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又叫文艺短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即以随笔的形式对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作家进行的分析评价。其特点是论题集中,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写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化。圈点出重点词语 繁冗拖沓 言简意赅 穷形尽相
惜墨如金 毛骨悚然 索然寡味
焦躁不安 字斟句酌 拖沓累赘
洋洋洒洒 凝练 描摹
点染 汩汩滔滔 洗练 课文题目是什么关系?作用是什么? 并列关系。文章是议两者的关系一.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什么是简笔?什么是繁笔?作者针对简笔和繁笔提出了什么观点? 判别文章简不简练有什么标准没有? 怎样才能做到简练?思考:1、“简笔”不是单纯指“文字少”,而且,“简笔”可分为“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两种情况;“繁笔”也不是单纯的“文字多”,它也分为“以繁胜简”与“繁冗拖沓”两种情况。作者针对简笔和繁笔提出了“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观点。
2、判别文章简练的标准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
3、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提炼生活,提高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 (简练)以繁胜简 rǒng 繁冗拖沓言简意少简 练
?
提倡肯定提炼简 笔
繁 笔 言简意赅提练(简单)句有可削
字不得减(提炼生活 提炼语言)文字多(简练)( 繁琐 ) 课文的基本观点:
一.提倡简练,不能简单化,不能笼统的肯定简笔,笼统的否定繁笔。
二.简练的标准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没有水分。
三.提倡简练,克服简而淡,繁而冗的毛病,应从提练生活和提练语言两方面去努力。
整体把握小 结二. 理清思路思 考:
作者的思路从什么地方开始,是如何发展.联想和结束的? ( 可抓住文章提倡简练这一中心, 辨识句意, 归纳各段段意, 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理清全文思路。)前人主张 提倡简练
反对繁冗拖沓 补充观点 简笔繁笔要一分为二 观点例 证 简笔范例繁笔范例简练途径和 方 法句有可削,字不得减 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现今创作上的问题 简淡,繁冗 论证 提出主张 提倡简练 结论课文总体思路讨论: “文章的繁简不以多寡论。”那么该以什么论呢? 三.思维拓展 (意思、中心、思想、感情 、心理等)意 思维拓展 文章提出判别繁简的标准是“无可削” “不得减”,那么, 又根据什么来判别字 、句“有可削”和“不得减”呢?
破落
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那雪正下得紧。品位繁、简的妙用刘勰的“三准”
第一步,根据情理来决定体制;
第二步,根据内容来选择事例;
第三步,选择文辞来显出要义。
思维拓展: “字去而意留,辞殊而意显”简练“字删而意阙, 辞敷而言重”繁冗 思维拓展:
简明与否,与生活、思想、知识、语言
环境、背景有关。 思维拓展敢不敢怀疑: 本文论证时用例相当典型.但是不就不可更改呢? 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可作为本文论据的例子.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dòu)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jué)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pǒ)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 拗(ǎo)过去,拗过去。 思维拓展……难道他当初造塔的时候,没有想过塔终究是要倒掉的么?
活该! 补充例子:<<祝福>>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没有食吃,会到村里; ……
“我真傻,真的,”她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思维拓展 补充例子:<<祝福>>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思维拓展
三.迁移训练 一.判别下列句子是否
简练。 下列句子是否简练,请判别。 1、那夹江两岸 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夹江两岸 下列句子是否简明,请判别。 1、那夹江 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全程而已 。 下列句子是否简练,请判别。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穿行三峡的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全程而已 。 在 那 时 的 人 看 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 下列句子是否简明,请判别。 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事业,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段落修改:
离毕业考试不到半年时间了,我逐渐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心只想多读点书。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今天是周末,一个令人难忘而又不可多得的周末,我带着一身疲倦回家,捧着一本作文书在田埂上看起来。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书上的铅字显得格外刺眼。我无法再看下去了。只见一片片麦田如张巨大的绿毯,一阵风吹过,麦田晃动起来,送来一缕缕泥土的怪味。我的心胸开阔了许多,满身倦怠也无影无踪了。段落修改:
离毕业考试不到半年时间了,我逐渐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心只想多读点书。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今天是周末,一个令人难忘而又不可多得的周末,我带着一身疲倦回家,捧着一本作文书在田埂上看起来。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书上的铅字显得格外刺眼。我无法再看下去了。只见一片片麦田如张巨大的绿毯,一阵风吹过,麦田晃动起来,送来一缕缕泥土的怪味。我的心胸开阔了许多,满身倦怠也无影无踪了。逐渐越来越段落修改:
离毕业考试不到半年时间了,我逐渐 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心只想多读点书。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今天是周末,一个令人难忘而又不可多得的周末,我带着一身疲倦回家,捧着一本作文书在田埂上看起来。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书上的铅字显得格外刺眼。我无法再看下去了。只见一片片麦田如张巨大的绿毯,一阵风吹过,麦田晃动起来,送来一缕缕泥土的怪味。我的心胸开阔了许多,满身倦怠也无影无踪了。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一个令人难忘而又不可多得的周末,段落修改:
离毕业考试不到半年时间了,我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心只想多读点书。今天是周末,我带着一身疲倦回家。和往常一样,回家后我散步来到田 捧着一本作文书在田埂上看起来。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书上的铅字格外显得刺眼。我无法再看下去了。只见一片片麦田如张巨大的绿毯,一阵风吹过,麦田晃动起来,送来一缕缕泥土的怪味。我的心胸开阔了许多,满身倦怠也无影无踪了。再看下去了, 只见一片片麦田像张巨大的绿和往常一样,回家后我散步来到田野,段落修改:
离毕业考试不到半年时间了,我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心只想多读点书。今天是周末,我带着一身疲倦回家。和往常一样,回家后我散步来到田野,捧着一本作文书在田埂上看起来。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书上的铅字显得格外刺眼。我无法再看下去了。抬头看看四周,只见一片片麦田如张巨大的绿毯,一阵风吹过,麦田晃动起来,送来一缕缕泥土的清香。我的心胸开阔了许多,满身倦怠也无影无踪了。抬头看看四周,淡汝浓抹总相宜
——关于简笔和繁笔的奇想
简笔是淡妆的少妇,繁笔是浓妆的少女。虽然两种风格迥异,但都有一种夺人神魂的魅力。
简笔那浅淡的装束中分明隐藏了一份精致与考究;繁笔虽是浓重的扮相,却没有雕凿的痕迹。
简笔又像是一幅粗线条勾勒出来的意象画,了了数笔却给人无限开阔的空间,只那么简单的一两笔,人的思维却鬼使神差般地一直铺展下去。简笔的魅力就在于以有限的语言传达无限的韵味,把人带入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就像这样很简单的一句,“那一年,他没有走完秋天”,不多的几个字,所蕴含的意韵却是无限丰富的,其中的悲痛、无奈与喟叹,使每一位读者的心都不能阻止地浸在那汪微妙的忧伤与痛苦的水汪中了。
不管前面是高峰还是低谷,不管是清风还是明月,简笔以十二分的冷静,不动声色地向你传达着情感。但是越是不动声色越是容易把人引导到内心深处的思考中去。一位清秀
婉约的少妇,随意绾wǎn起的青丝,一切都是平凡朴实的,而正是这种朴素的美让人想到很多。也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看过一眼又一眼,直到把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美给解读出来。这样还不算完事,时不时地,还总爱让这一幕在记忆中重现。
繁笔呢,似乎有些不喜宁静,总爱把什么东西都大力渲染一番。好象是活力无限的少女,大有要炫耀一番的派头。似乎那种无尽的热情与活力不经释放会把人憋出病来一样。让人体味到一种直接生动的痛快淋漓。
繁笔精雕细刻的每一笔都是不可缺少的。好象面前是一个硕大的植物园,虽然几乎每类植物都是一水的绿色,但细看其中的每一株就会沉得它们各具风情,缺少了谁,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憾。
简笔,平淡、含蓄而深沉;繁笔,热烈、奔放而狂野。但是我们会同时接受这两种笔法,就象我们欣赏少妇的同时也喜欢少女一样。 简评:本文以轻松幽远的文艺笔调表现出作者对简笔和繁笔的认识和体验,如果把《简笔与 繁笔》比作一位睿智沉静、慢条斯理的老者,本文就象一位机警活泼、聪颖多慧的少年。对读者而言,本文的作用在于以另一种眼光和方式打量繁简问题,对理解原文不无裨益。
从写法上讲,本文的成功主要得力于说理的形象化。作者独出心裁地将简笔比喻成韵致无限的少妇,将繁笔比喻成风情万种的少女,将对简笔和繁笔的所有理性的认识都以感性体验的方式融注于对少女和少妇的描摹和刻画之中。
阅读这种内含丰富格调轻松的文章,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