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中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中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02 10: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
1.下列燃料属纯净物的是(  )
A.甲烷
B.天然气
C.石油
D.煤
2.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甲烷
D.二氧化碳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
A.到溶洞探险打灯火照明
B.掏空沼气池前,对沼气池进行灯火试验
C.到小煤窖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4.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5.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每组气体中,三种气体都属于污染物的是(  )
A.SO2、N2、NO2
B.CO2、CO、N2
C.SO2、CO、NO2
D.CO、H2、CH4
6.汽油属于易燃物,敞口放置一瓶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这是由于(  )
A.汽油具有挥发性
B.汽油的着火点较低
C.与汽油接触的氧气少
D.周围环境温度低于汽油的着火点
7.我国“神州三号”宇宙飞船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是由碳、氢、氮元素组成的
B.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气
C.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7
D.偏二甲肼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8.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火图书档案等火灾
9.将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打开,把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上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先燃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10.
2008年奥运会正在向我们走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为了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
B.用天然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
C.提高污水处理率
D.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
11.下列化学反应中能产生吸热现象的是(  )
A.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B.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D.木炭与氧气反应
12.机动车尾气排放出的氮的氧化物,是城市空气污染源之一.其中有一种含氮约为46.7%,它是(  )
A.N2O
B.NO2
C.NO
D.N2O5
13.宇宙飞船内充满了人造空气,可是宇航员在舱内划燃火柴后,火焰会马上熄灭,这是由于(  )
A.舱内氧气不够
B.在失重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C.舱内温度过低
D.没有达到着火点
14.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爆竹集中在一个市场出售以便于管理
B.面粉厂、纺纱厂、加油站均要严禁烟火
C.在实验室点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之前,均要验纯
D.控制助力车、摩托车的使用以减少空气的污染
15.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C.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
D.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16.优良的环境和充足的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连线前后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减少水质污染
B.过量排放CO2﹣形成酸雨
C.发展太阳能产业﹣开发持久、清洁能源
D.回收各种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二、填空题
17.有三瓶无色、无气味的气体A、B、C,它们分别是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点燃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B、C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而在A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没有水珠.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A、B杯内的石灰水变浑浊,C杯内没有变化.则
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
试写出实验中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们曾做过盛放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发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比上层的蜡烛先熄灭.但如果将烧杯倒扣在两支燃着的蜡烛上(如图),情况将如何?
______原因是:______.
19.由于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国家有关部门2004年10月作出决定,扩大“乙醇汽油”的试点范围.“乙醇汽油”中的乙醇(化学式为C2H5OH)可用高梁、玉米、薯类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制得.同时,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受到影响,昔日常用的蜂窝煤因价格低廉又受到人们的育睐.请回答:
(1)煤燃烧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有(任写一种)______;
(2)乙醇是一种绿色能源,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为减缓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合理化建议______.
(4)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分子数与其体积成正比.燃烧煤气的灶具如需改烧天然气,灶具的改进方法是______进风口(填“增大”或“减小”),如不作改进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是______.
20.将足量混有水蒸气的二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下列方框中所示物质.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A、C处所发生的实验现象:
A______
C______
(2)写出A、B、C、D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______,B______,
C______,D______.
21.在一个铁制的坩埚里放入松节油,加热把它点燃,待燃烧正常以后,如图,坩埚半浸入水槽的冰水里,不久,火焰慢慢熄灭.取出坩埚再加热,再点燃松节油让其燃烧,再把坩埚半浸入水槽的冰水里,火焰又熄灭.造成松节油熄灭的原因是:______.
22.如图,在试管和小气球中分别先加入稀盐酸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然后将气球中的固体倒入试管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气球胀大.请依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气球中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至少答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物质)______、______.
(2)请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制得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______.
23.2009年3月7日起福州市民陆续使用天然气.
(1)福州市区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如图:
①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正确的是______.
A.天然气是可再生的能源;B.气体燃料的利用率更高;C.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②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75%和82.3%,通过该数据分析:相同条件下,用天然气作燃料比液化石油气更环保的理由______
③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从莆田输送到福州气门站的天然气需经过除杂、添加无毒臭味剂、减压等处理后才能输送到市民家中.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天然气减压后体积会膨胀的原因______.
24.兴趣小组同学为了弄清即将维修的沼气池中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收集气体】将不加盖的矿泉水瓶装满水,用细绳吊入池中,再用木棍拨动使瓶中的水全部倒出(见图1),然后迅速拉起矿泉水瓶,盖上瓶盖.这种方法属于______集气法.
【对气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CH4;猜想Ⅱ.全部是CO;
猜想Ⅲ.全部是CO2;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含有______气体.
(2)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步骤③“注水装置”应选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
(3)若“现象b”为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Ⅰ或Ⅳ”成立,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另有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理由是______;要排除这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4)采取(3)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现象a、b”无明显现象,“现象c”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猜想”______成立;若“现象a、c”均为石灰水变浑浊,“现象b”为杯壁有水雾,则证明“猜想”______成立.
25.区别酒精和水,最简单的物理方法是______;
最简便的化学方法是______.
26.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32g甲烷,可释放多少克二氧化碳?
27.乐乐同学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与酸反应),向6.0g石灰石样品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2g.试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l%)
 
《第7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燃料属纯净物的是(  )
A.甲烷
B.天然气
C.石油
D.煤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的特征是,只有一种物质组成,这种物质可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也可以含有多种元素.根据纯净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解答
【解答】解: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甲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C、石油中含有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D、煤是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纯净物的问题.
 
2.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甲烷
D.二氧化碳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解答此题.
【解答】解:根据爆炸是由于急速的燃烧在有限的空间而引起的,因此要满足燃烧的条件,气体必须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A错误;
B、氮气不具有助燃性,也不具有可燃性;故B错误;
C、甲烷具有可燃性,因此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检验纯度.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
A.到溶洞探险打灯火照明
B.掏空沼气池前,对沼气池进行灯火试验
C.到小煤窖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
【分析】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解答此题.
【解答】解:A、溶洞中往往会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所以可以用灯火照明,同时检验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低.正确;
B、沼气池中往往聚集大量沼气,进行灯火实验会把沼气引燃甚至发生爆炸.错误;
C、煤窑中往往会有瓦斯,所以不能有明火.错误
D、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爆可燃性气体.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发生爆炸的条件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在生活中知识的应用.
 
4.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在日常生活中,将火柴划燃后将火焰向上竖直火柴,下面的火柴没达到着火点,所以不易燃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5.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每组气体中,三种气体都属于污染物的是(  )
A.SO2、N2、NO2
B.CO2、CO、N2
C.SO2、CO、NO2
D.CO、H2、CH4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空气污染指数的各项污染物应该是对空气污染比较厉害的物质,而且大多是有毒的气体.
【解答】解: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及臭氧等,而且不同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有所不同.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空气污染指数知识的考查,空气污染指数作为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其包括的各个项目应该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常识性知识.
 
6.汽油属于易燃物,敞口放置一瓶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这是由于(  )
A.汽油具有挥发性
B.汽油的着火点较低
C.与汽油接触的氧气少
D.周围环境温度低于汽油的着火点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物质的微粒性;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进行解答.
【解答】解: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汽油,属于可燃物,而且与氧气接触,但是由于没有点燃,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因此没有燃烧;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并联系生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7.我国“神州三号”宇宙飞船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是由碳、氢、氮元素组成的
B.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气
C.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7
D.偏二甲肼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物质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8N2,偏二甲肼由C、H、N元素组成,其分子由2个C原子、8个H原子、2个N原子构成;据此完成对该物质说法的判断.
【解答】解:A、根据物质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8N2,偏二甲肼由C、H、N元素组成,故A正确;
B、根据物质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8N2,偏二甲肼含C、H、N三种元素组成,其分子中含有2个N原子,偏二甲肼中并不含有氮气,故B不正确;
C、偏二甲肼C2H8N2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8+14×2=60≠27,故C不正确;
D、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1×8):(14×2)=6:2:7≠1:4:1,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根据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组成及分子构成,利用化学式可判断物质组成,可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元素质量比等.
 
8.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火图书档案等火灾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化学与生活健康;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方法有: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
A、根据电器因短路起火时不能直接用水扑救,因为水具有一定的导电性,故A做法不恰当;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采用隔离氧气的方法进行灭火;故B做法正确;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采用隔离氧气的方法进行灭火;故C做法正确;
D、根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故D做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灭火原理知识的理解,并灵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及实际解题当中.
 
9.将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打开,把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上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先燃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最低,液态空气的容器盖打开时,首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随后才是氧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液态空气的容器盖打开时,因为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最低,首先蒸发出来,随后才是氧气,因为氮气不助燃;隔绝了氧气,因此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的上方时首先遇到氮气因为缺氧熄灭;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和空气中气体的沸点的不同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0.2008年奥运会正在向我们走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为了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
B.用天然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
C.提高污水处理率
D.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绿色奥运”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能源利用,开发新能源,并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等,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工业“三废”应处理后再排放,但不能关闭化工企业,符合题意.故A选项正确;
B、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可以用天然气代替,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
C、提高污水处理率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错误;
D、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正确,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绿色奥运,把握绿色的含义为解答的关键,注意从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解答,明确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污染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1.下列化学反应中能产生吸热现象的是(  )
A.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B.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D.木炭与氧气反应
【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吸热反应将能转化为化学能
【解答】解:
A、金属与酸的反应放出热量,故错误.
B、碳与二氧化碳反应时需要加热,即吸收热量,故正确.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故错误.
D、木炭与氧气反应是燃烧放出热量,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吸热反应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教材提到的几个吸热反应就可以.
 
12.机动车尾气排放出的氮的氧化物,是城市空气污染源之一.其中有一种含氮约为46.7%,它是(  )
A.N2O
B.NO2
C.NO
D.N2O5
【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此题可采用估算法解题,先把氮元素划归成相同原子数,此处化成都为一氮原子然后分别利用其相对原子质量进行探讨分析即可.
【解答】解:此题可用估算法,先将四种物质中的氮元素化归为相同个数的氮原子,然后分别比较氮、氧元素的相对质量,即:
14:8,NO213:8,NO14:16,
14:40,只有C选项中的含氮量接近46.7%.
故选C
【点评】此题是一道化学式计算题,解题的方法可以用常规法也可以用估算法进行,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3.宇宙飞船内充满了人造空气,可是宇航员在舱内划燃火柴后,火焰会马上熄灭,这是由于(  )
A.舱内氧气不够
B.在失重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C.舱内温度过低
D.没有达到着火点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进分析,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在舱内能点燃火柴,说明有足够的氧气,故A错误;
B、在失重的条件下,空气不对流,氧气不能与火柴充分接触,故B正确;
C、能点燃火柴,说明温度达到了火柴的着火点,故C错误;
D、能点燃火柴,说明温度达到了火柴的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爆竹集中在一个市场出售以便于管理
B.面粉厂、纺纱厂、加油站均要严禁烟火
C.在实验室点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之前,均要验纯
D.控制助力车、摩托车的使用以减少空气的污染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及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特点考虑,只要接触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
【解答】解:A、爆竹属于易爆物,集中在一个市场出售,有极大的安全隐患,错误;
B、面粉、纱、汽油都属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由于易燃和易爆物品只要接触明火,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因此,这三个场所均要严禁烟火,正确;
C、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具有可燃性,使用之前,均要验纯,防止不纯点燃引起爆炸,正确;
D、助力车、摩托车使用的燃料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因此,控制它们的使用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正确.
故选A.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使用、贮存方面的注意事项,使我们明白了如何生产、使用、贮存以确保安全.
 
15.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C.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
D.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从金属活动性考虑此题;
B、釜底抽薪:从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考虑.
C、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无新物质生成;
D、百炼成钢:从生铁和钢的含碳量,及碳与铁的氧化物发生的反应反面考虑;
【解答】解: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而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的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有时候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A、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
B、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说法错误,因为木柴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且应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C、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错误;主要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无新物质生成;
D、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说法错误;因为生铁中的碳元素会发生一些反应,从而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故选A.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16.优良的环境和充足的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连线前后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减少水质污染
B.过量排放CO2﹣形成酸雨
C.发展太阳能产业﹣开发持久、清洁能源
D.回收各种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考点】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常识进行判断.
A、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会引起水体污染.
B、从酸雨的形成来考虑.
C、从能源的种类和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D、从白色污染的形成分析.
【解答】解:A、使用含磷洗衣粉,生活污水因为磷元素会引起赤潮,污染水源,所以限制生产可以减少水质污染,所以A正确
B、酸雨是由于含硫的化石燃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造成的,与CO2无关,所以A不对.
C、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开发太阳能等新兴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所以C正确.
D、废弃的塑料制品导致了白色污染,应对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以减少白色污染,所以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环境问题是当前重要问题,也是中考中常考点.
 
二、填空题
17.有三瓶无色、无气味的气体A、B、C,它们分别是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点燃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B、C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而在A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没有水珠.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A、B杯内的石灰水变浑浊,C杯内没有变化.则
A是 CO ,B是 CH4 ,C是 H2 .
试写出实验中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O22CO2 ; CH4+2O2CO2+2H2O ; 2H2+O22H2O ;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物质的元素组成;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实验推断题.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甲烷、氢气的燃烧产物判断A、B、C三瓶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一氧化碳、甲烷、氢气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条件都点燃,同时再结合它们的燃烧产物写出燃烧方程式;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实际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解答】解: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氢气只有氢元素组成,燃烧产物是水,一氧化碳含有碳、氧两种元素,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在A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没有水珠,说明没生成水,则是一氧化碳,在B、C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且B杯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B为甲烷,C杯内壁上有水珠,注入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说明只生成了水,为氢气.
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方程式为:2H2+O22H2O;一氧化碳含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方程式为:2CO+O22CO2;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实际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CO;CH4;H2;
2CO+O22CO2;CH4+2O2CO2+2H2O;2H2+O22H2O;CO2+Ca(OH)2═CaCO3↓+H2O.
【点评】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化学实验考查的热点之一,首先要熟悉气体的性质,并能利用其性质对它进行检验、鉴别,能利用气体间性质的差别进行分离和除杂;对于可燃性的气体往往是通过检验其燃烧产物对它们进行鉴别.
 
18.我们曾做过盛放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发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比上层的蜡烛先熄灭.但如果将烧杯倒扣在两支燃着的蜡烛上(如图),情况将如何?
 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 原因是: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由于热胀冷缩,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会聚集在烧杯的上方,使上方的蜡烛先熄灭 .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是当温度较高时,热的二氧化碳的密度会比空气的密度小.
【解答】解: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由于热胀冷缩,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会聚集在烧杯的上方,使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
故填: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由于热胀冷缩,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会聚集在烧杯的上方,使上方的蜡烛先熄灭.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9.由于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国家有关部门2004年10月作出决定,扩大“乙醇汽油”的试点范围.“乙醇汽油”中的乙醇(化学式为C2H5OH)可用高梁、玉米、薯类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制得.同时,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受到影响,昔日常用的蜂窝煤因价格低廉又受到人们的育睐.请回答:
(1)煤燃烧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有(任写一种) 二氧化硫(或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尘等) ;
(2)乙醇是一种绿色能源,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
(3)为减缓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合理化建议 节约用电(或使用节能灶;或使用太阳能、氢能等) .
(4)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分子数与其体积成正比.燃烧煤气的灶具如需改烧天然气,灶具的改进方法是 增大 进风口(填“增大”或“减小”),如不作改进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是 不能充分燃烧,生成CO气体或炭黑等大气污染物 .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1)煤的主要成分为碳,同时还含有N、P、S等元素,因此污染物有SO2、CO、氮氧化物;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先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然后配平,注明反应条件;
(3)从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考虑;
(4)根据三种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析等量气体反应消耗氧气的量,判断炉灶改进的方法和原理.
【解答】解:
(1)煤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质;
(2)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C2H5OH+O22CO2+3H2O;
(3)减缓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的措施:从节约能源方面考虑,可以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灶等;从开发新能源考虑,使用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
(4)燃气燃烧时,一氧化碳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而天然气燃烧时甲烷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2,根据气体分子数与其体积成正比,可得知相同体积的一氧化碳和甲烷完全燃烧,甲烷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炉灶的进风口要加大,不然会因氧气不足而发生不完全燃烧;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硫(或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尘等).
(2)C2H5OH+3O22CO2+3H2O;
(3)节约用电(或使用节能灶;或使用太阳能、氢能等);
(4)增大;不能充分燃烧,生成CO气体或炭黑等大气污染物.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常见化石燃料的污染、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等知识,解答本题要充分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0.将足量混有水蒸气的二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下列方框中所示物质.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A、C处所发生的实验现象:
A 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 红色的粉末变成黑色 
(2)写出A、B、C、D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CO2+H2O═H2CO3 ,B CO2+C2CO ,
C Fe2O3+3CO2Fe+3CO2 ,D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和木炭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将灼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
【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和木炭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将灼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A处所发生的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红色的粉末变成黑色;故填: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红色的粉末变成黑色;
(2)A处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B处是二氧化碳和木炭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2CO;
C处是一氧化碳和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2Fe+3CO2;
D处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故填:CO2+H2O═H2CO3;CO2+C2CO;Fe2O3+3CO2Fe+3CO2;CO2+Ca(OH)2═CaC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用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了解仪器的连接和装配技巧,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1.在一个铁制的坩埚里放入松节油,加热把它点燃,待燃烧正常以后,如图,坩埚半浸入水槽的冰水里,不久,火焰慢慢熄灭.取出坩埚再加热,再点燃松节油让其燃烧,再把坩埚半浸入水槽的冰水里,火焰又熄灭.造成松节油熄灭的原因是: 温度降低到了松节油的着火点以下 .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
【解答】解:当把燃烧的松节油浸入水槽的冰水中时,温度降低到了松节油的着火点以下,所以松节油熄灭.
故填:温度降低到了松节油的着火点以下.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降低温度可以灭火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2.如图,在试管和小气球中分别先加入稀盐酸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然后将气球中的固体倒入试管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气球胀大.请依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气球中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至少答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物质) 锌粒 、 碳酸钙 .
(2)请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制得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若胀大的气球能够在空气中不断上升,证明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反之就比空气大. .
【考点】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专题】开放性简答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有气泡产生且气球膨胀,可知稀盐酸和固体物质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气体,而气体的密度可以根据胀大的气球在空气中的上升和下降来判断.
【解答】解:(1)某些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碳酸盐和稀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气球中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至少答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物质)锌粒或铁粒、碳酸钠或碳酸钙等.(合理给分).
(2)气体的密度可以根据胀大的气球在空气中的上升和下降来判断.故答案为:若胀大的气球能够在空气中不断上升,证明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反之就比空气大.[其它答案合理的均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3.2009年3月7日起福州市民陆续使用天然气.
(1)福州市区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如图:
①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正确的是 B、C .
A.天然气是可再生的能源;B.气体燃料的利用率更高;C.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②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75%和82.3%,通过该数据分析:相同条件下,用天然气作燃料比液化石油气更环保的理由 充分燃烧等质量的天然气比液化石油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可减缓温室效应 
③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2)从莆田输送到福州气门站的天然气需经过除杂、添加无毒臭味剂、减压等处理后才能输送到市民家中.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天然气减压后体积会膨胀的原因 分子间隔增大 .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用完之后不能再产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用完之后能够再产生的物质,属于可再生能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书写化学方程式.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解:(1)①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故填:B、C
②天然气含碳量低,相同质量的天然气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少.
故填:充分燃烧等质量的天然气比液化石油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可减缓温室效应.
③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压强减小时,间隔变大.故填:分子间隔增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微观粒子的特征方面的知识.
 
24.兴趣小组同学为了弄清即将维修的沼气池中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收集气体】将不加盖的矿泉水瓶装满水,用细绳吊入池中,再用木棍拨动使瓶中的水全部倒出(见图1),然后迅速拉起矿泉水瓶,盖上瓶盖.这种方法属于 排水 集气法.
【对气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CH4;猜想Ⅱ.全部是CO;
猜想Ⅲ.全部是CO2;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含有 CO2(或二氧化碳) 气体.
(2)步骤②的目的是 除去收集到(或矿泉水瓶中)的气体中的CO2 ;步骤③“注水装置”应选图2中的 ⅱ (填序号).
(3)若“现象b”为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Ⅰ或Ⅳ”成立,其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另有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理由是 收集的气体中本身含有水蒸气 ;要排除这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是 在点燃的尖嘴管前加装一个干燥装置 .
(4)采取(3)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现象a、b”无明显现象,“现象c”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猜想” Ⅱ 成立;若“现象a、c”均为石灰水变浑浊,“现象b”为杯壁有水雾,则证明“猜想” Ⅳ 成立.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收集气体】根据图示收集气体的操作特点,判断收集气体的方法;
【实验和推断】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试题中常见但却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本题可用逆推法,了解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常利用这一变化检验气体为二氧化碳;
(2)步骤②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为: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以防干扰试验;步骤③“注水装置”应选下图中的有控制开关的装置,以防气体逸出,所以选ⅱ.
(3)若“现象b”为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Ⅰ或Ⅳ”成立,是由于甲烷燃烧的可生成水;因为收集的气体中本身含有水蒸汽,所以在点燃的尖嘴管前加装一个干燥装置,排除干扰;
(4)分析所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判断气体组成,得出猜想成立:若“现象a、b”无明显现象,“现象c”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原气体不含二氧化碳和甲烷,全部为CO;若“现象a、c”均为石灰水变浑浊,“现象b”为杯壁有水雾,则证明气体中含有甲烷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
【收集气体】根据图示,采取排出瓶内的水收集气体的操作特点,可判断收集气体的方法为排水集气法;
【实验和推断】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判断气体为二氧化碳;
(2)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为: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以防干扰试验;步骤③“注水装置”应选有控制开关的装置ⅱ.
(3)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会杯壁有水雾出现,因此认为含有甲烷气体的“猜想Ⅰ或Ⅳ”成立;因为收集的气体中本身含有水蒸汽,为了排除原有水蒸气的干扰,在点燃的尖嘴管前加装一个干燥装置;
(4)采取(3)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现象a、b”无明显现象,则证明原气体不含二氧化碳,燃烧后也不生成水,“现象c”石灰水变浑浊,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则证明原气体只含有CO,故猜想II成立;若“现象a、c”均为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原气体有二氧化碳,反应中也有生成的二氧化碳,“现象b”为杯壁有水雾,则证明气体中含有甲烷,故猜想IV成立.
故答案为:
【收集气体】排水;
【实验和推断】(1)CO2(或二氧化碳);
(2)除去收集到(或矿泉水瓶中)的气体中的CO2;ⅱ;在点燃的尖嘴管前加装一个干燥装置;
(3)CH4+2O2CO2+2H2O;
收集的气体中本身含有水蒸气;
(4)Ⅱ;Ⅳ.
【点评】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25.区别酒精和水,最简单的物理方法是 闻气味,无味的是水,有特殊香味的是酒精 ;
最简便的化学方法是 点燃,能燃烧的是酒精,不能燃烧的是水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区别常用物质:酒精和水,先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再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鉴别.
【解答】解:①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等;
②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最简单的物理方法是:闻气味,无味的是水,有特殊香味的是酒精;
最简便的化学方法是:点燃,能燃烧的是酒精,不能燃烧的是水.
【点评】掌握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进行鉴别和推断常用物质的方法技巧.
 
26.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32g甲烷,可释放多少克二氧化碳?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甲烷的质量即可求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解: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H4+2O2CO2+2H2O
16
44
32g
x
=
x==88g
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88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关的量,培养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
 
27.乐乐同学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与酸反应),向6.0g石灰石样品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2g.试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利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求出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解:设6.0g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解得:x=5g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3.3%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较小.石灰石为混合物,石灰石中除了碳酸钙之外还有杂质,不能将石灰石的质量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