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02 17:0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2.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4.日本企业家大岛川一在重庆开了一家铁厂,你认为这件事最早会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5.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结合所学的知识,你认为这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的状况?(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圆明园遗迹
C.
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
D.
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7.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做出了回应,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根据如图所示知识结构示意图的提示,空白的方框内应填写(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8.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9.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发展教育
B.重视国防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11.如果让你为中国近代史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描述,你会选择(  )
A.曲折里奋进
B.光辉而灿烂
C.自大显无知
D.屈辱中探索
12.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减机构
D.裁汰冗员
14.“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文中称颂的是(  )
A.毛泽东
B.康有为
C.粱启超
D.孙中山
15.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和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6.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17.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8.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19.近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哪件大事的发生(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
(  )
A.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B.文化娱乐的大众化
C.服饰发型的革命化
D.称谓礼仪的平等化
 
二、综合题(21题10分22题8分23题12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图中人物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人物实行变法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图中人物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3)材料二中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戊戌变法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作用。
22.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打开,从此开始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进程。但同时,西方的近代文明也被带到了中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如图所示图片,请你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通:______
(2)通信:______
(3)文化生活:______
(4)社会习俗:______。
23.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依据如图所示四幅图文材料,依次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图1所示的运动“自强求富”的手段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3)图3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运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4)图4人物领导运动主要宣传了什么思想?列举陈独秀之外运动的代表人物。
 
2015-2016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考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解答】《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A.
 
2.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中英《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
【解答】“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联系《南京条约》的内容,在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自此之后上海发展速度加快.BCD项都与材料上海和香港的发展情况关系不大.
故选A.
 
3.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考点】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侵华史的知识点,应把握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的数字.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自近代以来,俄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故选D.
 
4.日本企业家大岛川一在重庆开了一家铁厂,你认为这件事最早会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点,重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解答】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所以日本企业家大岛川一在重庆开了一家铁厂,最早会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
故选C.
 
5.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结合所学的知识,你认为这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的状况?(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解答】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廷统治受到严重削弱,名存实亡.条约规定清廷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其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题干中说的“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
故选D.
 
6.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圆明园遗迹
C.
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
D.
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
【解答】《辛丑条约》的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说明清政府要负责帮助帝国主义国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及影响,由此可看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C.
 
7.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做出了回应,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根据如图所示知识结构示意图的提示,空白的方框内应填写(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考点】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化的探索中的洋务运动.
【解答】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1861年,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故选A.
 
8.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考点】新式教育的开端.
【分析】本题考查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的内容.
【解答】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
故选B.
 
9.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考点】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答】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故选A.
 
10.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发展教育
B.重视国防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考点】张謇兴办实业.
【分析】本题考查了状元实业家张謇的救国主张.
【解答】题干材料中给出了清末状元张謇这段话中强调“救国的根本在实力”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实业救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故选C.
 
11.如果让你为中国近代史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描述,你会选择(  )
A.曲折里奋进
B.光辉而灿烂
C.自大显无知
D.屈辱中探索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
【解答】中国近代史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遭受侵略的血泪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外来侵略探索近代化的历史.
故选D.
 
12.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考点】戊戌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运动的知识点.
【解答】题干中提到的“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光绪皇帝,他们发动的戊戌变法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反对,最终失败.
故选C.
 
1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减机构
D.裁汰冗员
【考点】戊戌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应把握戊戌变法的内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戊戌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废除八股取士的内容.
故选B.
 
14.“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文中称颂的是(  )
A.毛泽东
B.康有为
C.粱启超
D.孙中山
【考点】辛亥革命.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历史人物是孙中山,考察学生对孙中山先生功绩的认识.
【解答】A.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B.康有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C.梁启超,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D.孙中山被称为“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的临终遗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
故选D.
 
15.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和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考点】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解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而不是民主共和制.因此,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故选B.
 
16.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考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军事和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但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后来的戊戌变化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故选D.
 
17.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考点】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解读材料和对历史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但其主张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学制度,所以说其只是“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两百多年的清朝统治,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以说“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指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挖掉“树墩”,也可以说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故选B.
 
18.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考点】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商务印书馆.
【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的关键词“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可知商务印书馆符合要求,而其他三个选项中都是普通的文化出版机构.
故选B.
 
19.近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哪件大事的发生(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考点】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等一系列法令,其他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
故选C.
 
2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
(  )
A.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B.文化娱乐的大众化
C.服饰发型的革命化
D.称谓礼仪的平等化
【考点】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答】近代中国社会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饮食习俗、文化娱乐、服饰发型、称谓礼仪等方方面面.这首诗出现“番菜”“刀叉”“香槟酒”等字眼,表明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故选A.
 
二、综合题(21题10分22题8分23题12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图中人物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人物实行变法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图中人物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3)材料二中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戊戌变法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作用。
【考点】戊戌变法;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
(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
(3)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的措施.
(4)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作用.
【解答】(1)据材料“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图中人物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可知,图中人物是光绪帝,他实行变法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
(2)据材料“图中人物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可知,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方面.
(3)材料二中的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
(2)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3)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4)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2.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打开,从此开始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进程。但同时,西方的近代文明也被带到了中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如图所示图片,请你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通: 有了汽车、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 
(2)通信: 有了电话、电报等通讯方式 
(3)文化生活: 照相机、电影等传人;报纸、广告的出现 
(4)社会习俗: 剪辫、易服、禁缠足、废跪拜礼和“大人”等称谓等 。
【考点】材料解析题;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西方交通工具的传入.
(2)本题考查的是西方通信工具的传入.
(3)本题考查的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变化.
(4)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答】(1)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后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汽车也传入中国.汽车、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和传入,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可以用它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方便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还有广告.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4)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
故答案为:
(1)交通:有了汽车、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
(2)通信:有了电话、电报等通讯方式.
(3)文化生活:照相机、电影等传人;报纸、广告的出现.
(4)社会习俗:剪辫、易服、禁缠足、废跪拜礼和“大人”等称谓等.
 
23.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依据如图所示四幅图文材料,依次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图1所示的运动“自强求富”的手段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3)图3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运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4)图4人物领导运动主要宣传了什么思想?列举陈独秀之外运动的代表人物。
【考点】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答】(1)根据所学可知,“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目的,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此可知四幅图所相对应的运动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于是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3)1911年孙中山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4)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新青年》为主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手段: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
(4)思想:民主、科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2016年10月2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