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共50点.)
1.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2.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下列有关氏族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有不同的祖先繁衍而来
B.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
C.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D.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3.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最早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图所示图片反映黄帝贡献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奴隶制国家
②部落联盟
③氏族
④原始人群.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7.“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志是( )
A.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了禅让制
C.分封制取代了世袭制
D.世袭制取代了分封制
8.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粮食培育、牲畜饲养的品种以及住房建筑结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
B.自然条件的差别
C.地域和民族性格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9.如果你去古城西安旅游,就近你还能( )
A.参观半坡遗址
B.参观河姆渡遗址
C.参观大汶口遗址
D.参观北京人遗址
10.2008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B.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C.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D.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11.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如果你想一睹这一古代工程的风貌,应该到( )
A.浙江绍兴
B.湖北随县
C.四川成都
D.河南洛阳
12.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夏朝
B.商期
C.西周
D.东周
1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14.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5.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与此事件有关的是( )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16.“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样逐渐完备的历法出现在什么时候(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7.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过节时有吃粽子和划龙舟的风俗,这些都是为了纪念( )
A.屈原
B.孔子
C.黄帝
D.刘邦
18.“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 )
A.世袭制
B.奴隶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9.决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20.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21.秦统一后,仍然受到匈奴的不断入侵,为此修筑了秦长城.秦长城东到( )
A.辽东
B.嘉峪关
C.临洮
D.鸭绿江
22.“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3.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医.下列关于扁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B.他能用针灸、按摩、汤药治疗
C.他发明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D.最先采用全身麻醉方法进行手术
24.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06年
25.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指( )
A.国人暴动
B.武王伐纣
C.楚汉之争
D.陈胜、吴广起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请分析如下见解,回答问题
(1)请写出这些作者的名字
①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______
②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蟹,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以保持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______
③他主张改革,发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设想.______
④他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坐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______
(2)你喜欢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7.春秋战国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请回答:
(1)请看下面两幅图,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请将下面A﹣E的相关解释,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排列。(请将英文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并出租
B.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C.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D.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E.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排序: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2)图二中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他们舌战的内容最有可能是商鞅变法中提出的哪条内容?
(3)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内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4)你怎样认识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他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材料二: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请回答: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的做法是孔子哪一教育思想的体现?回顾所学,请写出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3)综合上述两方面,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怎样的地位?
(4)孔子的言论大都收在《论语》一书中,请你说出其中的一句。
29.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短期而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我家有二子,全不在身边;老大忙修阿房宫,已经多年未相见;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只剩儿媳在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从未饱,一家难团圆;死活不敢言,只怕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秦朝百姓苦不见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的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是一首歌谣,反映了秦朝暴政。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秦朝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对秦朝政权有着怎样不同的影响?
(4)假如穿越时光隧道,你能成为秦的统治者,你会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
2015-2016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共50点.)
1.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考点】北京人.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
【解答】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不正确,当时没有弓箭.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不正确,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
C.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不正确,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没有陶罐.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正确.
故选D.
2.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下列有关氏族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有不同的祖先繁衍而来
B.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
C.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D.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考点】山顶洞人.
【分析】本题考查山顶洞人.
【解答】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故选A.
3.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农耕,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时间、生产生活状况.
【解答】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
故选D.
4.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最早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考点】山顶洞人.
【分析】本题考查山顶洞人.
【解答】山顶洞人是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顶部的洞穴里发现,因而得名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最早掌握人工取火.
故选B.
5.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图所示图片反映黄帝贡献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分析】本题考查了黄帝的主要贡献.
【解答】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于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故选D.
6.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奴隶制国家
②部落联盟
③氏族
④原始人群.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考点】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人类的起源;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氏族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
【解答】①奴隶制国家最早出现的是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的夏朝;②部落联盟出现于四五千年前的尧舜禹时期;③氏族最早出现于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④原始人群最早出现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正确顺序是④③②①.
故选D.
7.“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志是( )
A.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了禅让制
C.分封制取代了世袭制
D.世袭制取代了分封制
【考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世袭制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故选A.
8.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粮食培育、牲畜饲养的品种以及住房建筑结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
B.自然条件的差别
C.地域和民族性格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农耕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因为南北方自然条件的不同,所以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粮食培育、住房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故选B.
9.如果你去古城西安旅游,就近你还能( )
A.参观半坡遗址
B.参观河姆渡遗址
C.参观大汶口遗址
D.参观北京人遗址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解答】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今天陕西西安附近,去古城西安旅游可以去参观半坡遗址.
故选A.
10.2008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B.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C.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D.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考点】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禹的功绩.
【解答】本题的题干由2008年的奥运圣火走进千年古城绍兴,引出以大禹陵为起点,进而点出所要问的关键问题“大禹的功绩”是什么.通过教材内容可知:禹当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故选A.
11.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如果你想一睹这一古代工程的风貌,应该到( )
A.浙江绍兴
B.湖北随县
C.四川成都
D.河南洛阳
【考点】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分析】本题考查了都江堰的地点.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故选C.
12.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夏朝
B.商期
C.西周
D.东周
【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了商朝盘庚迁殷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殷墟可知是商朝.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故选B.
1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考点】青铜器.
【分析】由图中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可知考查的知识点是商朝的相关知识.
【解答】右图文物是甲骨文,它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左图文物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所以通过图中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
故选B.
14.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的农耕文明.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饲养猪、狗等家畜,种植蔬菜,还从事渔猎,已经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会制作彩陶.
故选B.
15.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与此事件有关的是( )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了牧野之战.
【解答】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朝军队,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故选C.
16.“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样逐渐完备的历法出现在什么时候(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考点】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扁鹊).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历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故选B.
17.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过节时有吃粽子和划龙舟的风俗,这些都是为了纪念( )
A.屈原
B.孔子
C.黄帝
D.刘邦
【考点】诗经和楚辞.
【分析】本题考查了屈原与端午节的相关史实.
【解答】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故选A.
18.“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 )
A.世袭制
B.奴隶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
【解答】西周建立后,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授民授疆土”,建立诸侯国,形成了后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故选D.
19.决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考点】春秋五霸.
【分析】本题考查了城濮大战.
【解答】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故选A.
20.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解答】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因赵国将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顾部下劝告,贸然发动进攻,结果陷入重围,全军覆灭.通过长平之战,其他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了.
故选D.
21.秦统一后,仍然受到匈奴的不断入侵,为此修筑了秦长城.秦长城东到( )
A.辽东
B.嘉峪关
C.临洮
D.鸭绿江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长城,
【解答】秦朝初年,为抵御匈奴,修筑了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D是明长城的起止点,C是秦长城西端的地点.
故选A.
22.“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考点】春秋五霸.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五霸.
【解答】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故选B.
23.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医.下列关于扁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B.他能用针灸、按摩、汤药治疗
C.他发明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D.最先采用全身麻醉方法进行手术
【考点】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扁鹊);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扁鹊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能用针灸、按摩、汤药治疗,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为中医沿用.D是华佗所取得的成就.
故选:D.
24.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06年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间.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故选B.
25.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指( )
A.国人暴动
B.武王伐纣
C.楚汉之争
D.陈胜、吴广起义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的暴政,最终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请分析如下见解,回答问题
(1)请写出这些作者的名字
①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老子
②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蟹,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以保持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孟子
③他主张改革,发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设想. 韩非
④他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坐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2)你喜欢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考点】阐述见解题;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识.
【解答】(1)①据题干提供关键信息:“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结合所学知识,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中充满了辩证法,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②通过材料中“仁政”“轻徭薄赋”等关键词,能得出材料二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张.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仁政”.
③通过材料四中“改革、法治、中央集权”等关键字,能看出材料四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韩非的治国主张是“法治”.
④通过材料三中“水行要乘船,陆行要坐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关键词,能得出材料三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主张.庄子的治国主张是“无为而治”.
(2)比较喜欢老子的观点,因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故答案为:
(1)①老子;②孟子;③韩非;④庄子;
(2)老子;本题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27.春秋战国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请回答:
(1)请看下面两幅图,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请将下面A﹣E的相关解释,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排列。(请将英文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并出租
B.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C.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D.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E.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排序:① C ② A ③ E ④ D ⑤ B
(2)图二中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他们舌战的内容最有可能是商鞅变法中提出的哪条内容?
(3)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内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4)你怎样认识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
【考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商鞅变法;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
(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4)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意义.
【解答】(1)据所学可知,“大变革时代”历史规律是,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2)据所学可知,商鞅向秦孝公谈论治国图霸之术,受到秦孝公重用.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因此商鞅舌战的对象是奴隶主贵族,变法内容之一“奖励军功”(无军功,就没有爵位),损害这些“守旧群臣”的利益.
(3)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措施中的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因为变法承认了新兴地主阶级对土地的所有权.
(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CAEDB.
(2)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他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材料二: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请回答: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的做法是孔子哪一教育思想的体现?回顾所学,请写出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3)综合上述两方面,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怎样的地位?
(4)孔子的言论大都收在《论语》一书中,请你说出其中的一句。
【考点】老子和孔子.
【分析】(1)本题考查孔子政治主张.
(2)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3)本题考查老子思想的地位.
(4)本题考查《论语》的内容.
【解答】(1)材料一“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孔子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可知,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
(2))由材料二“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他(指教育家,下同)有针对性地教育冉求,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做敢为,但不够稳重.他怕仲由冒失,就叮嘱仲由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可知,孔子教育冉求和仲由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学习态度要老实,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温故知新.
(3)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4)《论语》中的名言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故答案为:
(1)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
(2)因材施教.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学习态度要老实,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温故知新.(答出3点即可)
(3)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9.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短期而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我家有二子,全不在身边;老大忙修阿房宫,已经多年未相见;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只剩儿媳在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从未饱,一家难团圆;死活不敢言,只怕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秦朝百姓苦不见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的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是一首歌谣,反映了秦朝暴政。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秦朝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对秦朝政权有着怎样不同的影响?
(4)假如穿越时光隧道,你能成为秦的统治者,你会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统一文字、货币.
(2)本题考查秦的暴政.
(3)本题考查统一文字、货币和秦的暴政的不同作用.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材料一中所示的两幅图片反映的是统一文字、货币,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为规范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统一货币,通令全国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文字、货币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据材料“我家有二子,全不在身边;老大忙修阿房宫,已经多年未相见;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只剩儿媳在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从未饱,一家难团圆;死活不敢言,只怕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秦朝百姓苦不见天”可知,秦朝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徭役、兵役、赋税繁重,刑法残酷.
(3)统一文字、货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材料二的做法即秦朝的暴政加速了秦的灭亡.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治理国家政府要做到轻徭薄赋、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有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故答案为:
(1)统一文字、货币;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徭役、兵役、赋税、刑法.
(3)材料一的做法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材料二的做法加速了秦的灭亡.
(4)理国家政府要做到轻徭薄赋、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有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2016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