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探究新知
1.尝试解决。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再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3.观察两道算式: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4+2)×25=4×25+2×25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5.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6.分组验证学生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
7.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
板书:(a+b)×c=a×c+b×c a×(b+c)=a×b+a×c
齐读字母公式。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15+23)×2=____×2+____×2
(2)16×(37+12)= ____×____+____×____
(3)48×19+52×19=(____+____)×19
(4)276×38+276×62=276×(____+____)
2.课后做一做 判断正误。
3.观察下面每组两个算式,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 (3+4)×6 3×6+4×6
②5×63+37×5 5×(63+37)
③ 8×(6×2) 8×6+8×2
④(17+15)×40 17×40+15
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得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后两题,要引导学生说清楚
不能用等号连接的原因。
4.下面这道题能用乘法分配律吗?
(60+11+13)×21=60×21+11×21+13×21
学生分组计算,得到等号两边得数相等,得出结论:可以用乘法分配率。
5.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7+8+10)×4=_____×4+_____×4+_____×4
(2)6×(a+45+ 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察比较,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23×(20-2) 23×20-23×2
32×(50-3) 32×50-32×3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b)×c=a×c-b×c
7.做一做:
9×37+9×63
102×43
78+78×99
380×35+38×650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