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异分母加、减法练习 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异分母加、减法练习 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4-16 14: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P113—P114练习二十二的3—8题。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教学,巩固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的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的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自主检测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回顾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谁能说一说在上节课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应该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呢?
组织学生回顾复习,有困难的可小组讨论或看课本复习。然后口头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时,先通分,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2.练习导入。
小黑板出示题目。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计算。
+ - -
组织学生做一做并汇报,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揭示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知识来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1)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础练习,重点突破
1.计算。
+ + - -
①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②汇报交流计算过程,集体评价。
③提问:为什么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重点强调: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所以要先通分。
2.解决问题。
课本113页的第4题。
春天到了,农民伯伯给果树浇水。第一天上午浇了所有果树的,下午浇了,第二天上午浇了,一共浇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浇?
①组织学生独立读题,理解题意。
②同桌交流,解决问题。
③汇报评价,全班交流。教师肯定学生不同的做法。如:学生在解决“一共浇了多少?”的问题时,可能列出综合算式: + + ,教师应给学生鼓励,对解综合算式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教科书第92页“你知道吗?”提供的方法去找4,8,10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再加减。
(二)综合练习
1.处理课本113页的第3题。
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②汇报讲评,小组汇报做题过程及解题思路。
③归纳总结:先将式中的三个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观察等号两边分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用加号还是用减号。如第(1)小题,○=,解答时,先将原式转化为○=,然后观察5、1、6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显然,应在○中填加号,因为5+1=6。
2.解方程。
处理课本114页的第5题。
①组织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要根据什么来解分数方程?
引导学生明确:利用等式的性质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方程。
②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验算。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③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道题是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来解的,加深学生对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的认识。
3.算一算,找规律。
处理课本114页的第6题。
组织学生先独立计算出结果,探索规律,再小组交流发现规律。
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①这些分数都是分子是1的分数。
②每道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的。8道算式中有7道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突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的规律。
③计算时,只需将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减)的结果作分子,就可速算出得数。例如,+==,-= =。还可以告诉学生,今后遇到这样的题,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口算出结果。
三、自主检测,完善评价
(一)自主检测
1.计算。
+ + - -
+ + + +
2.解方程。
+ x = x - = *- x =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求他们的和与差。
(2)甲数是,比乙数大,乙数是多少?
(3)从与的和里减去,差是多少?
4.解决问题。
(1)小红买来一些白糖。妈妈煮糖水用去千克,腌糖蒜用去千克,还剩下千克。
①一共用去多少千克?
②小红一共买来多少千克白糖?
(2)课本114页第7题。
妈妈买了一些毛线,给爸爸织毛衣用去了,给红红织手套用了。你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二)完善评价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公布答案,同桌互评。
全班集体评价,对全对的同学给予表扬,有错误的分析原因。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练习你对所学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组织学生说一说并交流。
五、课堂作业
先估计哪几道题的结果比较接近(在题的下面划横线),再计算。
+ + +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