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榨中学鄂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9课 事事关心 (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榨中学鄂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9课 事事关心 (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3 07:5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事事关心马南邨1、掌握下列生字:
撰zhuàn写?? 颇pō? 天籁lài? 功名利禄lù
颢hào?? 嫡dí亲? 衣钵bō?? 不可思议yì 2、积累下列词语:
①天籁齐鸣 ②功名利禄 ③衣钵
④不可思议 ⑤正宗嫡传 ⑥恢复
⑦撰写 ⑧抱负 ⑨限制 ⑩透彻3、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马南邨:原名邓拓、邓子健、邓云特。1912年出生在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1961年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由于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达到乱中夺权的目的。《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邓拓因此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1966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时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的邓拓同志(笔名马南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杂文的汇集。《燕山夜话》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不同层面,表达了作者的独立思考,针对性很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本文针对当时青年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努力读书”与“关心政治”的关系,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背景资料: 4、感知内容: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关于议论文快读教材第83页《谈谈议论文的阅读》思考: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
②常用的论证方法:
③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有几种: 论点、论据、论证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并列式——横式 层进式——纵式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论据 3、论证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统帅。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有实际意义,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 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论证:5、因果论证6、其他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事实论证又称例证法,属于归纳的思维方法,是以个别来证明一般,以典型事例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的就是例证法。
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是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
小强特别爱吃零食。他口袋里总装着糖、瓜子、巧克力豆之类的东西,上学的路上吃,课间玩的时候吃,有时上着课他都偷偷地往嘴里塞。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法又称引证法,此种方法属于演绎法,是引用一般原理、规律、原则作论据来推出个别具体结论的思维过程。它的思想基础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管作为论据的是抽象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而言是间接的实践,但却是前人亲身实践的结果。使用此种论证方法因为作为论据的是众所周知或一般公认的原理、规律、原则、名人名言,所以具有极其强烈的权威性。
引用一般原理、规律、原则或者名人名言,有征引(直接引用)和引述(间接引用)两种方法。例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也是这样的,你不努力,不进步,就会退步。因为不努力,学到的知识就少。即使是学过的知识,也会因为不努力而渐渐生疏。所以,我们在学习上,决不能有松懈的思想。 3.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这种方法,往往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事物的对比性,也就是说这种对比,必须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例如:
李力同学是个非常勇敢的人。有一次,他上街买东西,碰上一个人大声地喊“抓小偷”。好多人见小偷跑过来,都躲到了一边,他却一个箭步冲上去,抱住小偷,扭打起来……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5、因果论证法
因果论证法即通过分析,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因果法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因导果,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二是由果溯因,即用结果作论据证明原因;三是由一种结果推导出另一种结果。因果关系能够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必然性,因此也具有极佳的说服效果。这种方法常用于科学性较强的议论文中。6、类比论证法
类比论证所反映的是由此及彼,由这一事物向其他事物过渡的求同思维形式,忽略个性而寻求共性。使用此种论证方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对问题的认识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对宏观的把握更自如一些。7、反证法 就是不从正面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来加以证明。这种方法,往往能产生正面证明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要使反面的“结果”来触动人心。 例如:
我们应当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不讲卫生,浑身哪里都是脏的,别人见了你就会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不讲卫生会传染很多疾病,严重地危害我们的健康。 结 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引论 (是什么) 解决问题 结论 本论 (怎么办) (为什么) 三段论式的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层次 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 论)。议论文结构 2.可分两大类 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
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如《怀疑与学问》。 例2.“起承转合”式:
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1、“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2、“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3、“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引用、对偶(双关、排比、顶真)1、这副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学生自行讲讲这副对联的含义。? ?3. 作者的理解(4)、上联的意思是:
(5)、下联的意思是:
(6)、把上下联的意思串起来看:?(二).听朗读并思考如下问题: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
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第6节)? 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 能不能把“一面,一面”改成“不但,而且”,为什么??? ?--不能,因为前者表并列关系,表示二者并重;后者表?递进关系,更强调“要关心政治 ?????????--作者是这样一步步引出中心论点的(文章的思路):
?引用对联 介绍出处 交代动机
解释含义 引出中心论点。?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出中心论点的?? ?1.提问: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来论证它的?? ???<1>.第9节: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紧扣中心,直接论证中心论点。
??<2>.第11节:总结全文。?
??<3>.明确:只有第10节才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 ???????????---讲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追问:这一节(10)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研读第10节,思考如下问题:? ??????1.就第10节而言,中心句为哪句?? ???? 2.这一节,议论的结构是怎样的?可分为几层?--1.首句为中心句。? ?????? 2.总--分--总的结构;
可分为三层(首句是第一层;2??--7是第二层;末句是第三层)? 3.本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同样”前后的句子能调换位置吗?? 5.末句中的“这一点”指代的是何内容?? ??3.论证方法:讲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见书。?
???5.这一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四).再次疏理文章思路,归纳全文结构。? --全文共11节,可分为五大部分:
?一.(1--2):引联点题,介绍出处。? ???????二.(3--6):交代动机,解释对联,提出论点。? ?三.(7--8):一分为二,评述东林。四.(9--10):论证中心,点明深意。?五.(11节):总结全文,勉励人们。?
对联文章的思路:——东林党人——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论述——全文的中心论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单元导读,分清段落结构,归纳出段意 第1部分
第2部分
第3部分(1—6)(7—10)(11) 从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入手,在分析上下联的意思中引出了作者的观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对东林党人的读书和讲学做了历史的辩证的评述,并阐述了“努力读书”与“关心政治”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提出观点并发出号召。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认为东林党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分析评述东林党人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本文还有没有现实意义?1、文章认为东林党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分析评述东林党人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进步性:
局限性:
启发: 一面致力读书,一面关心政治,强于那些只知道读死书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东林党人仍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而且他们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没有反封建的因素。 作者评述历史人物,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并能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佐证分析问题,有理有据,其间展现出来的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分析鞭辟入里的做学问的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本文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死读书、闭门读书、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时事的现象在青年学生中还是较为普遍的。我们有必要重温本文的观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