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草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焦灼(sh?o) 美孚(fú)
肥嫩(nèn)
砍刀(kǎn)
B.火燎(liǎo)
愠怒(wēn)
宿营(sù)
踉跄(liànɡ
qiàng)
C.嚼草(jiáo)
残渣(zhā)
掀开(xiān)
蔫巴(yān)
D.一霎(shà)
堵截(jié)
挎包(kuà)
绽开(zhàn)
2.下列句子中最符合语境的两项分别是( )( )
(1)卫生员________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A.啜泣 B.呜咽 C.抽噎 D.哭泣
(2)就这样,他摸黑______进了烂草地;开始是______,然后是______,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______。
A.跑 冲 走 滚 B.冲 跑 走 爬
C.跑 冲 走 爬
D.飞 跑 走 爬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边的同志很危险!”杨光焦急地叫起来。
B.听到了首长下达的命令,惊慌地叫起来:“那……你呢”?
C.他急忙迎上几步,看得更清楚了:前面一个人的挎包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D.他兴冲冲地砍了一捆拿回来,倒进那半截“美孚”油桶里,煮了满满一锅。
4.(抚州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B.为了更好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我们一定要做好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
C.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活跃、强盛和存在。
D.能否营造人人敬业奉献的浓厚氛围,关键是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
5.结合语境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
6.请指出下面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不行,得赶快找部队去,救同志们的生命要紧呵!( )
(2)“好,同志们有救了!”他狂喜地喊道。( )
(3)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
(4)就在这时毯子被掀开了,周副主席缓慢地欠起了身,朝着杨光招了招手。( )
7.本文人物语言的内涵非常丰富,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请将你的启示写下来。(不少于两点)
(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8.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班级拟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完成下列题目。
(1)“武”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
(2)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一句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句;列举一部战争题材小说及其中一位军事人物或一场战役。
诗(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名称: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
战役:________
(3)下面图片中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是卢森堡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请用精彩的语言向全班同学介绍这座雕塑,
体现你对这座雕塑的理解。
你的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回答问题。
9.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
10.文中杨光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你明白吗?
11.请找出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并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12.周副主席在了解情况之后,做了哪些部署?
1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副主席有哪些优秀品质?
草地晚餐
刘坚
一九三六年七月,我们红四方面军过草地。经过半个月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水旱相连的边缘地带。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到来了。
总司令身穿打了不少补丁的灰色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背着一个斗笠和一个公文皮包,拄着一根棍子,棍子的两头已经磨得溜光圆滑。为了党的事业日夜操劳,加上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总司令比过去显得黑瘦,额上的皱纹也比过去深了,密了。
总司令站在一个草坡上,边喊边招手:同志们快来呀,告诉你们几个好消息。
一霎时,这喊声就把大家吸引到草坡的四周来了。总司令看了看面前的人群,兴奋地说:“第一个好消息,毛主席领导的北上红军和陕北的红军打了大胜仗啦!”总司令把“大胜仗”三个字拉得长长的,加重了语气。人群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总司令也激动得和大家一道使劲地鼓掌。接着,总司令又报告了两个好消息:“我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水草地,而且有了一条牦牛。”
“牦牛!”很多人惊喜得叫起来。在这个渺无人烟的草地上,哪来的牦牛呢?经过总司令的解释,才知道是先头部队送给我们的。最近一个星期,我们每天两餐,每餐只有二两左右的炒面泡水充饥,再过几天,二两炒面也会发生困难。现在居然有了一条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把牦牛杀了,美美地吃一顿。”我们都这样想。但是仅仅一条牦牛,怎么够好几百口人吃呢?
总司令一下就把我们的心思猜中了。他笑着说:“不能一顿吃了啊,最困难的时刻还没到来哩。同志们,过日子要有个长远打算,不能光看到鼻子尖上。宁愿顿顿缺,不愿一顿无啊!我们四川有句俗话,‘有了一顿充,没有了敲米桶’,我们可不能那样啊!”
听着总司令的话,我们顿时觉得脸上有些发烧,内心感到惭愧,大家纷纷议论要把这条牦牛留到最困难的时候。
总司令说:“我的意见是把牦牛杀了,留下牛皮牛肉做干粮。牛骨头炖野菜,营养好得很,是我们今天最好的晚餐。等一会,大家去扯点野菜吧。”他说罢,用征求意见的眼光向四周看了看。
“好!”“同意!”大家喊了起来。
草地上野菜并不多,寻了个把钟头,每个人才弄到一小把。我们把野菜洗干净,送到炊事班去。
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一块块巴掌大的牛骨头,被沸腾的水卷起来又按下去。一阵微风吹来,香喷喷的牛肉气味直钻鼻孔。大家谈笑着,赞美着,都说今天的晚餐是一顿丰盛的“牙祭”。
开饭了,就餐的人们,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都有。草地,真是一个又大又好的露天餐厅。我盛了一碗野菜坐下来,一眼就看见总司令也端着一碗野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哩。他边吃边向身旁的战士们称赞野菜的味道。战士们见首长和自己一块吃野菜,又是那么平易近人,一点也不感到拘束,都争着与总司令拉话。
一个年轻的警卫员端着个大碗递给总司令。这是一碗大米粥。粥可真稀,人影子都照得出来。总司令瞧了瞧,皱着眉头问:这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说:“先头部队送牦牛来时,顺便捎来一点点大米给您熬粥喝。”总司令温和地说:“给病号送去吧,我吃牛骨头煮野菜,营养好得很。”说罢,夹把野菜往嘴里送。他吃得那么香甜,看不出有丝毫难咽的样子。说实在的,牛骨头炖野菜,闻起来香喷喷的,可一吃起来就不是滋味。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
警卫员知道总司令是说一不二的,尽管心里有些舍不得,也只好端着粥向病号那边走去。
病号中有个党校二连连长,发高烧已经两天了,一点食物也没沾牙。可是他宁愿自己多忍受点艰苦,也不愿吃掉敬爱的首长的稀粥。其他几个病号也和他一样。警卫员没法,只得仍旧端回去,可是总司令又叫他送过来。这样来回几趟,弄得警卫员不知听谁的好。怎么办呢?稀粥都要凉了。大家知道我和总司令比较熟悉,便推我去劝说。
我走近总司令,说:“总司令,我看这稀粥还是该您吃。论职务,您是首长;论年龄,您比我们大;论身体,您不比我们青年人。”我边说边扳指头,一口气把想好的这些理由都说出来。总司令听了,呵呵地笑起来。他踱到人群中间,用平稳清晰的语调说:“同志们,稀粥还是应该病号吃,他们有病啊!”总司令说着,慈祥地望着大家。大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正在这时,康克清同志来了。她明白面前所发生的事情后,就从警卫员手中接过粥碗,对总司令说:“老总,你就尝尝吧。你不吃,他们是不会吃的。”说罢,用勺子盛了两三口粥倒在总司令碗中,余下的分给四个病号。总司令喝完粥,举起碗来向病号说:我已经吃了,同志们快吃吧!
那个连长噙着眼泪,向其他病号说:“吃吧,不吃会辜负总司令的心意的。”病号都被感动得哭了。我们望着敬爱的总司令,心里感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
夕阳把草原映得更加光辉灿烂。总司令那稳健的身躯,有如一株青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巍然高大。
14.阅读第三自然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朱总司令外貌描写
表现出的性格和品格
艰苦朴素
背着斗笠、公文皮包
行军中还要处理公务,工作认真
拄着两头磨得溜光圆滑的棍子
面容黑瘦,额上皱纹深了、密了
15.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顿时”一词作者起先用的是“一时”,那作者后来为什么把它改为“顿时”呢?
16.作者为什么把“让稀粥”写得特别详细?
17.文章结尾用阳光照耀下的青松来比喻朱总司令稳健的身躯,有什么作用?
18.全文围绕草地晚餐写了哪几件事?请拟出相应的小标题。
19.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参考答案
D(解析:A项中“焦灼”应读zhuó;B项中“愠怒”应读yùn;C项中“蔫巴”应读niān。) 2.C B
B(解析:直接引用时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之内。)
A(解析:B项缺宾语,应在“先进人物”后加上“的工作”之类;C项词序不当,应为“存在、活跃和强盛”;D项不合逻辑,一面不能和两面相呼应,删去“能否”或在“是”后加“能否”。)
(1)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因为他协助毛主席统率全军组织万里长征,因为他和全体红军战士肩并肩、心贴心;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①这段议论教导战士们要根据革命斗争需要,承认困难,正视困难,进而战胜困难。
②以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意义。
(1)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的美好情感。(意思相近即可)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国演义》 诸葛亮 赤壁之战
(3)示例:它是联合国总部花园内的雕像,名为“打结的手枪”。它的构思与造型十分奇特,是一支枪管扭曲打结的手枪。寓意: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突出维护和平的理念即可)。
周副主席辨识并亲尝有毒野菜后做出英明决策。
让部队掌握野菜的有关情况,以避免再次发生食用有毒野菜的事件。
①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②描写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动作的词有:“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12.①要医生马上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
②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周副主席平易近人、关心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穿着打了不少补丁的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 与战士们一道长途跋涉,同甘共苦 生活艰苦,为革命操劳
“一时”和“顿时”都表示时间短,“一时”侧重于某种情况存在的短暂;“顿时”侧重于某种情况发生的迅速。“我们觉得脸上有些发烧,内心感到惭愧”,这是听了总司令的话之后而立刻产生的一种感觉,它并不涉及这种感觉存在的时间的久暂,所以改为“顿时”。 16.因为“让稀粥”这件事情最能集中表现朱总司令平易近人、同甘共苦、关心战士的高尚品质,最能体现作者歌颂朱总司令的写作目的。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加深了读者对朱总司令的崇敬和怀念。
报喜讯、挖野菜、进晚餐、让稀粥。
19.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