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选择题
1.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则水分子的模型可表示为( )
A.
B.
C.
D.
2.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首歌唱出了茉莉花的美丽、芳香.在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了(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D.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3.地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氦(He﹣3),其原子核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下列关于氦(He﹣3)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
B.相对原子质量为2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
D.原子结构示意图
4.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下列关于R原子和R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性质相同
B.电子层数相同
C.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的是( )
A.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6.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小红对它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该原子失去电子后带负电荷
7.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8.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进行化学反应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9.已知原子中: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表示元素X的质子数与质量数的符号为.据最新报道元素钬(质子数67,质量数为166)可有效地治疗肝癌.该元素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
A.32
B.67
C.99
D.166
10.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O.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11.在10﹣9﹣10﹣7m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纳米超分子技术往往能实现意想不到的变化.纳米铜粒一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纳米铜比普通铜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B.纳米铜和普通铜中的铜原子结构不同
C.反应物的接触面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纳米铜无需密封保存
1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事实
解释
A
花香四溢
分子不断运动
B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
木炭可以吸附色素和有异味的气体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D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A.A
B.B
C.C
D.D
13.“神州五号”不仅将杨立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的科研任务.比如探索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发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与通常据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电负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二、非选择题:
14.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离子(阳离子、阴离子)这些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______.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
(3)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______.
(4)带正电的微粒是______.
(5)带负电的微粒是______.
(6)质量最小的微粒是______.
(7)参加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
(8)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______.
(9)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是______.
15.根据以下甲、乙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填空.
(1)属于离子的是______(选填“甲”或“乙”).
(2)两种微粒核外都有______个电子层;甲的最外层电子数是乙的最外层电子数的______倍.
16.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撒一些硫粉在上面,硫与汞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和汞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______.
17.在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科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已知氢、碳、氧、钠、氯五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为1、6、8、11、17.试按下列要求,写出微观粒子的化学符号,以及由这种粒子构成的或含有这种粒子的一种物质的名称(微观粒子和物质所涉及的元素限定在上述5 种元素内).
需满足的条件
粒子的化学符号
对应的物质的名称
(1)质子数为11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2)质子数均为10的两种不同的分子
(3)质子数为1的阳离子和质子数为9的阴离子
18.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下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______;
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______.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__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有正电
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
(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______.
19.氧化汞受热的变化可用如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分子和原子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2)物质汞和氧气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3)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则水分子的模型可表示为( )
A.
B.
C.
D.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由水的化学式H2O可知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判断分子模型中哪个是水分子的分子模型.
【解答】解:水的化学式为H2O,可知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而分子模型A、C分别表示一个氢原子和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氢分子;而B则为一个氧原子的状态,分子模型D中的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化学式既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又可以表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构成,根据分子的构成可判断表示分子构成的模型.
2.“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首歌唱出了茉莉花的美丽、芳香.在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了(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D.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判断:分子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我们的鼻孔造成的.
【解答】解:A、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不断地运动,此项正确.
B、能闻到花香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只与分子运动有关,此项错误.
C、能闻到花香和分子间有间隔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此项错误.
D、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与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无关,此项错误.
故选A.
【点评】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解释一些宏观现象,有些宏观现象也能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同学们要建立微观和宏观联系的观点.
3.地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氦(He﹣3),其原子核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下列关于氦(He﹣3)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
B.相对原子质量为2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
D.原子结构示意图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可以根据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He﹣3是指核电荷数是2,即质子数为2,相对原子质量是3的氦原子.
A、核外电子数为2.
B、相对原子质量为3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
D、原子结构为核内2个质子,核外两个电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构成及其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4.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下列关于R原子和R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性质相同
B.电子层数相同
C.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通过比较原子和离子的性质依次分析4个选项,即可
【解答】解:A、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决定,R离子与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A错.
B、R离子的形成是由于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的,故R离子比R原子电子层数要少一层,故B错误;
C、R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R离子,因为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可忽略不计,故C正确;
D、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而R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和离子的性质,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同学们要能熟练应用
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的是( )
A.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解决问题: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粒子之间有间隔.④同种物质粒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粒子的性质不同.
【解答】解:A、由于原子是运动的.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通过原子的运动,几年后铅中有金,金中有铅.故A不符合题意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意意;
C、沙尘是各种粒子的集合体,是宏观概念,不能用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故C符合题意意;
D、橱里樟脑球会逐渐变小是因为樟脑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分子和原子的特点:体积和质量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6.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小红对它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该原子失去电子后带负电荷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
【分析】由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电子层数、原子的质子数、元素种类等信息.
【解答】解:
A、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说法正确,故A正确;
B、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说法正确,故B正确;
C、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C正确;
D、该原子失去电子后带负电荷,说法错误,因为该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荷,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
7.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从图示看出:水分解过程中,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解答】解: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说法正确;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说法正确;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法错误;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方面的知识,能根据图示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进行化学反应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利用题中给出的信息“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再根据分子、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由于该题中给信息“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可知:观测到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化学变化中原子的运动、反应物分子的分解、生成物分子的形成都能观察到,而看不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题时,应认真审题,抓住信息,充分考虑其告知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去进行分析.本题只是能“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对于原子内部结构仍无法观察.
9.已知原子中: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表示元素X的质子数与质量数的符号为.据最新报道元素钬(质子数67,质量数为166)可有效地治疗肝癌.该元素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
A.32
B.67
C.99
D.166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由题意“原子中: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表示X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可用ZAX符号表示”,利用知识迁移法,则可知:钬元素的原子67166Ho的质子数(Z)为67,质量数(A)为166.可求中子数,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其核外电子数.
【解答】解:
由题意“原子中: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表示X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可用ZAX符号表示”,利用知识迁移法,则可知:钬元素的原子67166Ho的质子数(Z)为67,质量数(A)为166.可求中子数为166﹣67=99,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其核外电子数为67,故该原子中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99﹣67=32.
故选A.
【点评】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10.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O.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但不超过3000℃,且压强不变,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经分析可知,此时主要发生物理变化,氮气分子极少数分解,即分子大小不变,分子数目基本不变化,主要原因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一倍,气体体积增大一倍.
【解答】解:A、分子体积增加了,而上述变化中分子大小不变,只是间隙变大,故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B、主要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一倍,而分子大小没变,分子数目也基本不变,与题意相符,所以正确.
C、分子多数破裂成了原子,且分子体积增加了,而该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D、分子全部破裂了,该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物质的结构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明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了解粒子的性质及应用,掌握原子内部各种粒子间的质量、电荷、数目关系,是解题的基本要求.
11.在10﹣9﹣10﹣7m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纳米超分子技术往往能实现意想不到的变化.纳米铜粒一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纳米铜比普通铜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B.纳米铜和普通铜中的铜原子结构不同
C.反应物的接触面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纳米铜无需密封保存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专题】新信息筛选题.
【分析】利用题干中的信息可知纳米铜也是铜,但易于氧气反应并且速度很快,利用此知识解决判断即可.
【解答】解:
A、普通铜加热才能与氧气反应,而纳米铜很易于氧气反应,说法正确.
B、纳米铜和普通铜中都属于铜元素,所以铜原子结构相同,说法错误.
C、反应的物质接触面越大,反应的速度越快,说法正确.
D、纳米铜很易与氧气反应,应密封保存,说法错误.
故选BD
【点评】该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关键是对题干知识的整理,并与所学知识的关联性的掌握.
1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事实
解释
A
花香四溢
分子不断运动
B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
木炭可以吸附色素和有异味的气体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D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A.A
B.B
C.C
D.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进行解答;
B、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结构进行解答;
C、根据木炭的结构分析;
D、根据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进行解答.
【解答】解: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故B正确;
C、木炭可以吸附色素和有异味的气体,是由于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C正确;
D、水银温度计受热,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原子的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自然界中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等)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并不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13.“神州五号”不仅将杨立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的科研任务.比如探索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发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与通常据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电负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反氢原子的结构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这是正常氢原子的构成,故错误.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符合反氢原子的构成,正确.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不正确,因为原子不显电性,不能都带正电荷.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不正确,原子不显电性,不能都带负电荷;
故选B
【点评】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反氢原子的结构应该为:1个反质子,0个中子构成原子核,核外有1个反电子.原子核带1个单位负电荷核外带1个单位正电荷,要排除定向思维模式,善于改变课本上一些定性的知识.
二、非选择题:
14.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离子(阳离子、阴离子)这些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分子、原子、离子 .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分子、原子 .
(3)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 分子、原子、中子 .
(4)带正电的微粒是 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
(5)带负电的微粒是 阴离子、电子 .
(6)质量最小的微粒是 电子 .
(7)参加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分子 .
(8)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质子、电子 .
(9)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是 质子、中子 .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可以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微观粒子的电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故填:分子、原子、阴离子、阳离子;
(2)分子和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故填:分子、原子;
(3)分子、原子和中子是呈电中性的微粒,故填:分子、原子、中子;
(4)阳离子、质子和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微粒,故填: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5)阴离子和电子是带负电荷的微粒,故填:阴离子、电子;
(6)电子是质量最小的微粒,故填:电子;
(7)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改变,故填:分子;
(8)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填:质子、电子;
(9)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与氢原子的质量近似相等,故填:质子、中子
答案:(1)分子、原子、离子;
(2)分子、原子;
(3)分子、原子、中子;
(4)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5)阴离子、电子;
(6)电子;
(7)分子;
(8)质子、电子;
(9)质子、中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微粒的质量以及电性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15.根据以下甲、乙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填空.
(1)属于离子的是 甲 (选填“甲”或“乙”).
(2)两种微粒核外都有 3 个电子层;甲的最外层电子数是乙的最外层电子数的 2 倍.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标签图示型.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1)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甲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属于阳离子;
由乙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4,是原子结构示意图;故答案为:甲;
(2)由甲、乙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看出核外都有3
个电子层,甲的最外层电子数是乙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
故答案为:3;
2.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离子的辨别方法,及在解题中的应用.
16.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撒一些硫粉在上面,硫与汞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和汞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汞→硫化汞 .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温度上升后,汞原子之间的间隙增大,使水银的体积增大 .
【考点】书写文字表达式;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温度越低,间隔越小.
【解答】解:(1)硫与汞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硫+汞→硫化汞,故填:硫+汞→硫化汞.
(2)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填:温度上升后,汞原子之间的间隙增大,使水银的体积增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等方面的问题.
17.在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科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已知氢、碳、氧、钠、氯五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为1、6、8、11、17.试按下列要求,写出微观粒子的化学符号,以及由这种粒子构成的或含有这种粒子的一种物质的名称(微观粒子和物质所涉及的元素限定在上述5 种元素内).
需满足的条件
粒子的化学符号
对应的物质的名称
(1)质子数为11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2)质子数均为10的两种不同的分子
(3)质子数为1的阳离子和质子数为9的阴离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质子数为11,说明为钠元素,它对应的应为钠原子和钠离子
(2)由题意知,质子数为10的分子,须为两种粒子化合而成.
(3)质子数为1是氢,质子数为9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
【解答】解:(1)质子数为11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分别是钠原子和钠离子,
(2)质子数之和为10的两种不同的分子分别是甲烷和水,
(3)质子数为1的阳离子和质子数为9的阴离子分别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故答案为:
粒子的化学符号
对应的物质的名称
Na
金属钠
Na+
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H2O
水
CH4
甲烷
H+
盐酸(碳酸)
OH﹣
氢氧化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掌握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18.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下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 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
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 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D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有正电
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
(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结构知识回答.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分析判断,注意着重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
(3)随研究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实真象回答.
【解答】解:(1)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它们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结论不正确,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很小,通过高速运动占据了原子核外相对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2)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相对很小,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但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荷,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在α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通过时,造成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原子核质量远远大于α粒子,也就是说原子核质量较大;以上实验现象不能说明核外电子带有负电.
(3)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过了无数自我否定,而是逐渐接近事实真象,可见,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故答案为:(1)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2)D
(3)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点评】本题以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为背景,着重考查原子的结构,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理解掌握原子结构的祥细知识,是解题的必要条件.
19.氧化汞受热的变化可用如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分子和原子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2)物质汞和氧气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3)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微粒的构成及变化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构成为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组成等.
【解答】解:(1)由微粒的构成及变化可知,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联系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2)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3)由图示可以看出,氧化汞受热生成了汞和氧气.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答案:(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3)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类别以及物质微观构成的物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以便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