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表格相应的题号下)
1.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有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武则天
2.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正确的选项是( )
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隋朝灭亡
④灭亡陈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3.认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封建帝王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4.唐太宗说:“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5.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古代帝王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该诗称颂的“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新唐书》的选举制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这表明( )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
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8.如图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创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
②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④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唐朝中央设国子监主管学校工作,统管京师六学.律、书、算学为明法、明字、明算输送考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进士、明经两科输送考生.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制
B.学校教育内容为儒家经典
C.科举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D.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10.“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
A.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11.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释迦牟尼
B.鉴真
C.玄奘
D.郦道元
12.“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唐朝和某一少数民族的关系,这个少数民族就是今天的( )
A.维吾尔族
B.藏族
C.彝族
D.白族
13.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4.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5.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16.外贸所得在宋朝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为鼓励海外贸易,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A.市舶司
B.中书省
C.三司
D.十三行
17.学习两宋时期的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国家的建立
18.据史书记载,大运河开通后,洛阳城店铺云集,商业繁荣.如图中哪一序号表示洛阳城的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朱德“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中,“诗圣”指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杜牧
20.唐代历史上有一位书法家,他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过安禄山叛乱,其所创雄浑敦厚的新书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该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柳公权
D.颜真卿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唐朝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年后,欧洲人才建成了类似的桥。______(判断对错)
22.唐太宗时,文成公主进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密切了唐与吐蕃的联系。此后,唐朝政府把西藏地区列为宣政院辖地,采取措施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管辖。______(判断对错)
23.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______(判断对错)
24.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再次使中国实现了大统一.______(判断对错)
25.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贤才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人称房谋杜断。______(判断对错)
26.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______(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格1分,共6分)
27.581年,______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960年,后周大将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
28.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_,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29.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______;唐玄宗统治前期时期“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政局一新,史称______。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30.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
如图所示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
﹣﹣唐 周匡物《及第谣》(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四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3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
【贞观之风】
(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以上内容体现了“太宗”什么思想?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
【盛世经济】
(2)唐朝的全盛时期出现于何时?当时唐朝经济繁荣,农业获得很大发展。唐朝在农业工具上进行了哪些改进或发明?(至少列举两例)
【辉煌文化】
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和凸显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多彩而丰富的文化,正如唐朝文化的绚丽而华贵,丰富而新奇。
(3)请你完成下列关于唐朝诗文化的列表整理
类别
科技
诗歌
书法
石窟艺术
主要成就
唐朝印制的《①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其代表人物有②______、③______和白居易。
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当推④______和⑤______。
隋唐时期开凿的⑥______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海内知己】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4)请你列举出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件典型史实。
32.中国古代的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材料三 (如图
1)
材料四 (如图2)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
(2)材料二中当时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娶了文成公主?歌谣为什么说文成公主入藏使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4)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材料四中A、B、C三地的名称
A(金的都城)是______
B(西夏的都城)是______
C(岳飞大败金军主力的地点)是______
(5)材料三中对峙局面形成的关键是宋辽和议的达成,对于这次议和,历来有两种评价:第一种主要是否定,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的盟约。第二种主要是肯定,认为签订这个盟约是件好事。你怎样看待这两种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表格相应的题号下)
1.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有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武则天
【考点】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杨坚建立隋朝与隋朝的统一.
【解答】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故选A.
2.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正确的选项是( )
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隋朝灭亡
④灭亡陈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考点】隋朝的建立;隋朝大运河;隋朝的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朝灭陈,统一了全国,605年,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618年,隋朝灭亡.因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排列是C项.
故选C.
3.认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封建帝王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考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和善于纳谏.
【解答】题干材料中给出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两句话都是唐太宗常说的话,反映了他虚心纳谏和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
故选B.
4.唐太宗说:“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代的民族政策.
【解答】唐太宗的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故选B.
5.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古代帝王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解答】“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这两个时期是唐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武则天在位时,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故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答案选C.
6.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该诗称颂的“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局面.
【解答】这是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对“开元盛世”的描述,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D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开创的局面,隋文帝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新唐书》的选举制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这表明( )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
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
【解答】据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直接表明了科举制起源于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故选B.
8.如图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创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
②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④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到唐朝时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隋唐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相对来说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所以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是错误的,ABD选项都有③,排除.故选C项.
9.唐朝中央设国子监主管学校工作,统管京师六学.律、书、算学为明法、明字、明算输送考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进士、明经两科输送考生.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制
B.学校教育内容为儒家经典
C.科举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D.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科举制度.
【解答】材料中说唐朝的律、书、算学为明法、明字、明算输送考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进士、明经两科输送考生.这说明了当时的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制的,而材料没有提及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故答案选A.
10.“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
A.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要牢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解答】材料中“贵主”是指文成公主,“贵主和亲”是指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B正确;金城公主嫁给的是尺带珠丹,所以A不符合史实;“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随着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吐蕃族的风俗、文化等受到唐朝较大的影响,因而可以排除C;和亲政策是唐朝稳定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手段,D错误.
故选B.
11.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释迦牟尼
B.鉴真
C.玄奘
D.郦道元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属材料分析型选择题,材料中“西行取经”是解题关键.
【解答】A.释迦牟尼,印度人,佛教创始人.
B.鉴真,唐朝高僧,东渡日本,为中日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
C.玄奘,唐明高僧,为求取佛取佛义,西行天竺,是把印度佛教、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第一人,为中印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
D.郦道元,明朝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故选B.
12.“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唐朝和某一少数民族的关系,这个少数民族就是今天的( )
A.维吾尔族
B.藏族
C.彝族
D.白族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吐蕃.
【解答】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8世纪初,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
故选B.
13.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考点】史实辨析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
【解答】①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符合题意;
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反映的是唐朝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③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中印之间的相互交流;
④遣唐使来华促进了中日相互交流;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阿拉伯)旅行者陶俑说明唐代阿拉伯人和唐朝交往密切.因而①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C.
14.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
【解答】如图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宋朝时,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由此可以看出,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故选C.
15.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辽、西夏并立的知识点,应把握澶渊之盟的历史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宋真宗时期,辽军与宋军经过澶州之战后,双方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
故选A.
16.外贸所得在宋朝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为鼓励海外贸易,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A.市舶司
B.中书省
C.三司
D.十三行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的掌握情况.宋朝时,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解答】B项中书省是元朝在中央设立的管理机构;C项三司是明朝为加强对地方管理设立的机构;D项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故选A.
17.学习两宋时期的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国家的建立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宋时期的基本特征.
【解答】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基本特征;
B.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并发展,因而两宋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
D.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
故选B.
18.据史书记载,大运河开通后,洛阳城店铺云集,商业繁荣.如图中哪一序号表示洛阳城的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的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解答】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①为涿郡,②为洛阳,③为长安,④为余杭,故选B.
19.朱德“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中,“诗圣”指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杜牧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诗的知识点,应把握杜甫的成就.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结合所学知识:“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1957年朱德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写的一副对联.杜甫的诗,有的气魄雄厚,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故选B.
20.唐代历史上有一位书法家,他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过安禄山叛乱,其所创雄浑敦厚的新书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该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柳公权
D.颜真卿
【考点】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书法家及其相关知识.
【解答】四个选项中很容易排除A、B,因为王羲之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著名书法家.剩下C、D二项,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故选D.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唐朝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年后,欧洲人才建成了类似的桥。 × (判断对错)
【考点】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了赵州桥的相关史实.
【解答】李春是隋朝杰出工匠不是唐朝,他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桥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故答案为:
×.
22.唐太宗时,文成公主进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密切了唐与吐蕃的联系。此后,唐朝政府把西藏地区列为宣政院辖地,采取措施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管辖。 × (判断对错)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西藏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B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故答案为:
×.
23.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 (判断对错)
【考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北宋的建立与民族政权并立.
【解答】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但当时还有辽和西夏等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它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
故答案为:
×.
24.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再次使中国实现了大统一. × (判断对错)
【考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陈桥兵变.
【解答】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没有再次使中国实现了大统一.
故答案为:
×.
25.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贤才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人称房谋杜断。 × (判断对错)
【考点】开元盛世;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
【解答】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用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不是唐玄宗.
故答案为:
×.
26.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 (判断对错)
【考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知识.
【解答】岳飞抗金抵抗的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对南宋的进攻,不是反抗外国侵略.所以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格1分,共6分)
27.581年, 杨坚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960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
【考点】隋朝的建立;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和北宋的建立.
【解答】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故答案为:
杨坚,赵匡胤.
28.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 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 阿骨打 ,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契丹族各部的首领是阿保机和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
【解答】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耶律阿保机提倡农业,逐步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后来,契丹该国号为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统一契丹族各部的杰出首领是阿保机;公元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故答案为:
阿保机;阿骨打.
29.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 贞观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时期“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政局一新,史称 开元盛世 。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解答】唐太宗在位时认识到君民的关系如同舟水,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即人民可以支持你的统治,也能推翻你的统治.所以他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等.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30.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
如图所示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
﹣﹣唐 周匡物《及第谣》(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四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考点】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玄宗及开元盛世.
(2)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农民创制的曲辕犁和筒车.
(3)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和武则天历史.
(4)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外交成就.
【解答】(1)材料一主要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出现这一盛世局面与唐玄宗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等措施有关.
(2)材料二两幅图分别是唐朝农民创制的曲辕犁和筒车模型,其中,曲辕犁是用来耕作的,筒车是用来引水灌溉的,它们的创制,说明了唐朝农民生产能力的增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诗句“风吹金榜落凡世”说明了普通老百姓可以凭才学做官,这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有关,因为科举制度规定老百姓无论出身地位如何,只要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能做官.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做了如下贡献: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4)材料四中“西行取经”向我们暗示了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于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取经,历经10多年,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是那烂陀寺,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答案为:
(1)唐玄宗(李隆基).
措施: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
(2)耕作;灌溉.
(3)科举制度;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4)玄奘.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
3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
【贞观之风】
(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以上内容体现了“太宗”什么思想?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
【盛世经济】
(2)唐朝的全盛时期出现于何时?当时唐朝经济繁荣,农业获得很大发展。唐朝在农业工具上进行了哪些改进或发明?(至少列举两例)
【辉煌文化】
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和凸显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多彩而丰富的文化,正如唐朝文化的绚丽而华贵,丰富而新奇。
(3)请你完成下列关于唐朝诗文化的列表整理
类别
科技
诗歌
书法
石窟艺术
主要成就
唐朝印制的《① 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其代表人物有② 李白 、③ 杜甫 和白居易。
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当推④ 颜真卿 和⑤ 柳公权 。
隋唐时期开凿的⑥ 莫高窟 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海内知己】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4)请你列举出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件典型史实。
【考点】开元盛世;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唐诗;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执政思想及其践行这一执政思想的措施.
(2)本题考查了唐朝对农业工具的改进或发明.
(3)本题考查了唐朝主要成就.
(4)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
【解答】(1)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2)据所学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增强了农业抗拒天灾的能力.
(3)①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的《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②③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著名的唐朝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人称“诗仙”;杜甫的是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凝练,艺术高超,被后人称为“诗圣”.④⑤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俊丽,骨力劲健,他常借谈笔法来劝谏唐穆宗,在史书上留下“笔谏”的美名.⑥隋唐时期,石窟艺术获得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这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4)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是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传播唐朝文化;唐太宗前期,玄奘西游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唐太宗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经历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故答案为:
(1)以民为本,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贞观之治
(2)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曲辕犁,筒车
(3)金刚经;李白;杜甫;颜真卿;
柳公权;莫高窟.
(4)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32.中国古代的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材料三 (如图
1)
材料四 (如图2)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
(2)材料二中当时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娶了文成公主?歌谣为什么说文成公主入藏使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4)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材料四中A、B、C三地的名称
A(金的都城)是 中都
B(西夏的都城)是 兴庆
C(岳飞大败金军主力的地点)是 郾城
(5)材料三中对峙局面形成的关键是宋辽和议的达成,对于这次议和,历来有两种评价:第一种主要是否定,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的盟约。第二种主要是肯定,认为签订这个盟约是件好事。你怎样看待这两种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时期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2)本题主要考查文成公主入藏.
(3)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及在北宋和西夏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
(4)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
(5)本题主要考查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解答】(1)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可知,这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因而歌谣说文成公主入藏使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3)据材料三图1可知,这反映的是1005年宋辽之间订立的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西夏之间.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4)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南北对峙.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A处是中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B处是兴庆.1140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了郾城大捷,打败金军的主力,C处是郾城.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其实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对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积极的一面,和议签订后,北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对双方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辽统治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缩小了和中原地区的差距,为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件好事.
故答案为:
(1)唐太宗(李世民).
(2)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澶渊之盟;西夏.
(4)A中都,B兴庆,C郾城.
(5)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对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积极的一面,和议签订后,北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对双方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辽统治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缩小了和中原地区的差距,为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件好事.
2016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