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石钟山记》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3 23: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钟山记》
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因”、“焉”、“固”、“绝”等一词多义的用法。
2、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3、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课前预习】
(一)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二)自行通译全文,圈划出疑难处。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3、微波入焉
4、因笑谓迈曰
5、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7、自以为得其实
8、盖叹郦元之简
(四)一词多义
1、因
2、焉
A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因笑谓迈曰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事出有因
D
语焉不详
3、固
4、绝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A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B
固已怪之矣
B
噌吰如钟鼓不绝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 http: / / www.21cnjy.com )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文本研读】
1、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所持的各是什么态度?
那么长期以来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疑团得不到解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
【课后巩固】
1、下列各句中句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1)大石倒立千尺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6)郦元之所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祥
(7)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8)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0)天下云集响应
A、(1)、(3)、(5)、(7)、(9)、(10)  B、(l)、(2)、(3)、(5)、(8)、(10)
C、(1)、(2)、(4)、(5)、(8)、(10) 
D、(2)、(4)、(6)、(8)、(9)、(10)
【拓展延伸】
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欹(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号)记。
1、解释加点的词。
(1)山涵其英(  )
(2)山仍石名(  )
(3)安能产兹奇石乎(  )
(4)濒流庶峰(  )
2、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
有仙则名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
名微而众寡          D、
而此独以钟名
3、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连标点不超过35个字)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
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2、关于石钟山的资料: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属江西湖口县。石灰岩质。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