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10课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七雄兵马攻城略地,相互厮杀。与此同时,各派学者唇枪舌剑,彼此交锋。文韬武略,交相辉映,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本课中,让我们走进这个时代的思想学术天地,去领会各派学说的精髓。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2、百家争鸣的形式
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主张,传播观点。
3、百家争鸣的中心话题
治国方略、统一方式、天人关系等。4、什么是“诸子”和“百家”?(含义) 诸子:子是对有修养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战国出现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墨子等,历史上称为诸子。 百家:战国学派众多,夸张的说则为”百家”。当时重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此外,还有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和兵家等。
二、战国著名思想家 战国“诸子”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 庄 子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 韩 非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 荀 子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制作战国著名思想家名片 墨 子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 孟 子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战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亚圣”)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
提出“民贵君轻”,强调做人的道德修养和树立浩然正气。
认为爱有“差等”,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书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行仁政而王天下。
春秋无义战。
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饲)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孟子对后世的影响。战国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道家学者政治主张:君主“无欲”,天下满足;君主宁静,百姓安定。
哲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战国儒家学派重要代表政治主张:礼法结合,“隆礼重法”。
哲学思想:不否认天人合一,认为天人可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论学者。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战国)荀况:《荀子.天伦》“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秩序的,不会因为尧或桀而改变。政治措施好就得吉祥,政治措施坏就会有灾难。”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政治上: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全面加强君权。
学术上:尖锐的批判儒学和墨学。你对哪一学派的观点最感兴趣?
阐述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学派观点的特点和自己对该学派感兴趣的理由。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使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对当时:百家争鸣带来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并造就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改造着社会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2、对后世:百家争鸣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文化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课堂讨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孟子:“仁政”、“民为贵”
墨子: “兼爱” 、“非攻”、“尚贤”
韩非子法制思想思想超市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孔子
老子
庄子
孟子1.背景
2.形式
3.中心话题
4.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墨子
2.孟子
3.庄子
4.荀子
5.韩非战国著名思想家课堂小结百家争鸣的影响1.对当时
2.对后世学习与测评1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属于道家学派的是( )
A.老子和孔子 B.孔子和庄子
C.老子和庄子 D.老子和韩非
2 .比较荀子和韩非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思想上都主张“法”。
不同点: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韩非是法学学派代表;思想上,荀子是“礼、法”共用,而韩非则忽略“礼”,更强调“法”。C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古 为 今 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摘自胡锦涛 《十七大报告》2007年10月15日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