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语文人教版必修2训练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秋语文人教版必修2训练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4 11:1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肄业(yì)       聘请(pìnɡ)
弥补(mí)
相勖(xù)
B.会晤(wù)
訾詈(lì)
切磋(cuō)
裨益(pí)
C.乖戾(guāi)
造诣(yì)
敷衍(yǎn)
商榷(què)
D.潦草(liáo)
塞责(sè)
数载(zài)
潜修(qián)
解析A项,“聘”应读“pìn”;B项,“裨”应读“bì”;D项,“载”应读“zǎi”。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怡误 规行矩步 根基深固 以诚相待
B.详悉 道德沦丧 无动于衷 旁稽博采
C.提携 细肢末节 光阴虚渡 力矫颓俗
D.卓绝 大相背弛 精旨奥义 殷勤款待
解析A项,怡—贻;C项,肢—枝,渡—度;D项,弛—驰。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以此审视我市上述立法意向,法律有没有必要插手家长接送孩子这件事,以及这件事是不是法律能够管好的,确实值得   。
(2)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带领的14人评估小组将在考察期间与每个城市申办代表团的负责人进行   ,考察场馆建设情况。
(3)他介绍说,以前该公司对工业设计不够重视,如今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这项工作走上    ,开始发挥它的功效。
(4)会议会议,会而议之,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工作方式。因为工作需要而开会,本来无可   ,但是如果演变成为了开会而开会,则是一种形式主义。
A.商榷  会面  正规  指摘
B.商榷  会晤  正轨  指摘
C.商量  会晤  正轨  指责
D.商量  会面  正规  指责
解析“商榷”,商讨,多用于书面语。“商量”,交换意见,多用于口语。“会晤”,会面,会见,多用于郑重场合,能带宾语。“会面”,见面,彼此对面相见,多用于一般见面,不能带宾语。“正轨”,正常的发展道路。“正规”,符合正式规定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形容词。“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强调“摘”。“指责”,指摘,责备,强调“责”。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单纯应试为目的、“临阵磨枪”式的体育锻炼,不是改善学生体质的终南捷径。所以说,“体育进高考”只是对学生锻炼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B.如果把孩子仅仅当成自家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的未来,那么即便深知“血色校车”终将索命,也会仍然无动于衷。但这样的国家不会走得更远。
C.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但即使文化资源像海洋般丰富与深厚,如果束之高阁而不加以开掘、提升和利用,就会失去它的实用价值。
D.美国研制出装置光学传感器的智能子弹,这种子弹装置的电磁驱动器以调整翼片的方式使子弹飞向目标物。这样一旦锁定目标,目标物就无地自容了。
解析D项,“无地自容”,形容十分羞惭。不合语境。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百万次点击,见证着百姓参与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B.高投入换来高回报,在进入铁路建筑行业5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中,中国铁建承担了高速铁路72.9%的设计任务和45%的施工任务,这是与我们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相关的。
C.春节前,“老字号”商品销售出现“井喷”现象,“十八街”的麻花卖火了,“狗不理”的包子卖空了,“耳朵眼”的炸糕卖疯了:传统食品销售异常火爆。
D.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当代中国,不仅电子通讯可以将我们时刻联系在一起,而且没有战乱将我们分隔千里,我们怎能体会到“家书抵万金”所蕴藏的强烈情感
解析A项,语意重复,将“于”删除。B项,句式杂糅,将“是”和“相关的”删除。D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
答案C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校教育
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
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从大的方面给这六个句子划分一下句群关系:②③⑥一组,讲的是什么是教育;①④⑤一组,说的是如何衡量教育。按照逻辑关系,再进一步细分即可。
答案A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①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②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 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③怎么样才能不惑 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④怎么样才能不忧 为什么仁者会不忧 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 然则不做怎么样呢 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 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 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⑤怎么样才能不惧 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 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何事可做 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⑥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 沉闷吗 悲哀痛苦吗 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 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⑦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有删节)
7.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 “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解析从第②段的开头处就可以整合出答案。
参考答案因果关系。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 “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 试分点概括。
解析第一问从第③段中可以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点要全,语言要简练。第二问从第④段中整合答案,注意有效信息的提取。
参考答案(1)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知识,③养成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④有根本判断力。(2)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9.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 这样写有何作用
解析注意从全文出发,概括整合答案,是总分的关系,注意每一段开头的问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10.最后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解析运用了设问、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注意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的中心和表达效果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三、语言运用
11.右图是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的校徽。请仔细观察,分析其寓意。
(导学号50580021)
解析解答图文转换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象形,就是它像什么;②象征,就是它的象征义是什么;③拆分组合,就是通过拆分组合,衍生多种理解。
参考答案(1)“北”为两背向之人,“大”为一负重者形象,既可理解为人上有人,学无止境,又可理解为北大学子要担负国家兴亡之重任。(2)“北”为跨海之桥,“大”为行走人形,既可理解为做学问过得“桥”方可登堂入室,又可理解为入北大如同万人同挤独木桥,过得桥来,皆为人中龙凤。(3)“北”为围墙且设大门,“大”为人形,既可理解为入得此门,学海无涯,天高地阔,又可理解为出得此门难上加难——喻北大学风之严。
12.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对近日多地正在酝酿的不触动现行的教学、招生、考试一体化的格局只进行考试科目、分值、题型调整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在消除应试弊端、促进母语教学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看好。
解析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抓住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排列的分句(短句)。
参考答案近日多地正在酝酿新一轮高考改革,这些改革并不触动现行的教学、招生、考试一体化的格局,只是进行考试科目、分值、题型的调整,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对这样的改革在消除应试弊端、促进母语教学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