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cù
ɡǔ) 洿池(kuā) 鱼鳖(biē)
B.庠序(xiánɡ)
孝悌(tì)
狗彘(zhì)
C.饿莩(piáo)
畜养(xù)
衣帛食肉(yì)
D.黎民(lí)
兵刃(rèn)
弃甲曳兵(zhuài)
解析 A.洿-wū;C.莩-piǎo;D.曳-yè。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B.谷不可胜食也(尽)
C.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
D.非我也,兵也(军队)
解析 兵:兵器。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A.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养身体。B.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C.无罪,古义:不要责怪。今义:没有罪行。
答案 D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谨庠序之教
D.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解析 A.“颁”通“斑”;B.“涂”通“途”;D.“无”通“毋”。
答案 C
5.选出都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鼓”名词作动词,击鼓;②“衣”名词作动词,穿;④“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⑤“罪”名词作动词,责怪。
答案 A
6.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
解析 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D项为否定判断句。
答案 B
7.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解析 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答案 B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①____________________,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②____________。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最终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 ②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 ③文天祥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丈夫”(文天祥的言行就再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
9.如果举行古代文化名人评选,孟子顺利当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为孟子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80字。(内容须涉及孟子所处的时代,孟子的思想主张及意义,孟子的性格及论辩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那个遥远时代,静静的大地,奔腾的黄河,黑色的山峦……在那略显苍凉的天空下,诞生了一位与孔夫子齐名的伟大思想家——孟子。他背着“以民为本”的行囊,积极奔走于各国的诸侯王公之间,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那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百姓们,争得一份“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安乐与祥和。他那独具慧眼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堪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那机智敏锐的论辩艺术和独立高尚的人格魅力,更不愧为两千年来士大夫中的楷模。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10~13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 http: / / www.21cnjy.com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 http: / / www.21cnjy.com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不违农时”意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这里指什么?统治者为什么会使百姓耽误农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一问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后一问是指统治者不加节制地使用百姓服兵役、徭役。
11.第一段前三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句子形式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项措施。三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
12.第二段中哪句话所论述的内容与第一段内容属不同的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3.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段谈“养民”基本措施,是“王道之始”;后段谈“养民”的进一步措施以及“教民”的方法,进而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4~18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行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14.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贼其君者也
贼:偷窃
B.反身而诚
反:反过来
C.我固有之也
固:本来
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暴:突然出现
解析 贼:残害。反:反省。暴:残害。
答案 C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功成名就
②金就砺则利
B.①天下恶乎定
②非恶其声而然也
C.①仁之端也
②仁,人之安宅也
D.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②强恕而行
解析 就:成就/靠近。恶:疑问代词/讨厌。之:的。而:转折连词/修饰连词。
答案 C
16.下列对原文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泉之始达”比喻仁义礼智的扩大充实。
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的可贵。
C.“人之有是四端也”比喻人有四肢。
D.“非由外铄我也”的“铄”是用金属自外至内而熔化比喻从外部给予。
解析 A.“泉之始达”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仁义礼智的发端。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没有太大价值。C.
用“其有四体也”比喻“人之有是四端也”。D.正确。
答案 D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虽然很少,但也有几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有。
B.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
C.仁义是君子努力推行的结果。
D.“强恕而行”中“恕”的意思是宽恕,而非推己及人。
解析 A:“但也有几点”改为“只有一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除去一般人”改为“一般人丢弃了它”。B:与“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一致,正确。C:与“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矛盾。D:“恕”的意思是推己及人。
答案 B
18.根据课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现在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
(2)不是为了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佼佼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稗草。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出言诋毁礼仪,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安适的住宅空出来不住,把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走,这真是悲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