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成才之路·生物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七章1.1.1 集合的概念章末归纳整合第七章1.1.1 集合的概念网 络 构 建高 考 直 击即 时 巩 固 [答案] C
[解析] A在种群1和2中的比例分别是80%和60%,由于两种群数目相等,所以合并后A的比例是(80%+60%)/2=70%,同理,合并后a的比例是(20%+40%)/2=30%,所以Aa的基因型频率是70%×30%×2=42%,C正确。[答案] C
[解析]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不会导致抗药靶位点的形成,A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项正确;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没有形成新物种,故野生型昆虫与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答案] (1)1?1 1?2?1 50%
(2)AA显性纯合致死 1?1
[解析] (1)若不考虑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诸多因素,由于该果蝇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的个体,所以A基因频率与a基因频率相等都是50%,两者的比为1?1。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在此相当于自交),如图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A基因频率不变,仍为50%。(2)参照上图可知: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AA显性纯合致死。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雌雄配子中都是A=1/3,a=2/3)再随机交配得到的第二代在未致死时AA的概率为1/3×1/3=1/9,Aa的概率为1/3×2/3×2=4/9, aa的概率为2/3×2/3=4/9,致死后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答案] D
[解析]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种群在自交的情况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A项的叙述是正确的;通过自然选择,有利的变异会被保留,不利于生存的基因会被逐渐淘汰,有的基因(如某显性基因)甚至全部淘汰;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因为,种群中的个体组成在不断发生变化更新,这会引起遗传漂变和迁移现象,导致基因频率改变;还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发生,以及自然选择均会引发基因频率的改变,从中可以看出,影响种群基因频率不单是环境的选择作用,因此B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目中已知条件,AA=30%,aa=20%,可得Aa=50%,则基因频率A=AA%+1/2×Aa%=30%+1/2×50%=55%,a=aa%+1/2×Aa%=20%+1/2×50%=45%。由于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所以AA后代全部为AA,aa后代全部为aa,Aa后代出现性状分离(1/4为AA,1/4为aa,1/2为Aa),所以F1中AA的比例为AA%+Aa%×1/4=30%+50%×1/4=42.5%。A.海龟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环境改变使海龟产生了定向变异
D.由于自然选择,海龟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预示着生物的进化
C.若干万年后的海龟已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种,原因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D.虽然经过了若干万年后,该种群的基因库并未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第七章 第1节
一、选择题
1.下列能用拉马克进化学说解释的是( )
A.同一物种的成员在许多特性上存在差异
B.细菌种群内部存在抗药性强和抗药性弱两种不同类型
C.鹿和狼相互选择,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D.种内的变异是由环境的作用引起的
[答案] D
[解析] 考查拉马克学说的内容及对变异的看法。拉马克学说认为变异是由环境的改变引起的,是定向的。A、B体现不定向变异,C涉及选择,A、B、C都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2.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 )
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
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佳的生存机会
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
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
3.根据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短舌啄木鸟啄食不到树洞中的昆虫,因此现在看到的多是长舌啄木鸟
B.长着漂亮长尾的雄孔雀能得到配偶,因此雄孔雀的尾一代比一代长了
C.狼善跑是因为狼想捕到鹿,鹿善跑是因为鹿想求生
D.长期喷洒农药,农田中的害虫抗药性逐代增强
[答案] C
[解析] C认为变异是由意愿决定的,是拉马克学说的观点。A、B、D都是达尔文的观点。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
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也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5.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
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在理解和解释生物进化过程中,很容易注重环境的影响,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即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去解释和理解生物进化问题,如认为盲螈失明是黑暗中不用眼睛所致,食蚁兽的长舌是反复使用的结果,春小麦冬种变成冬小麦是因低温所致等等,这是许多同学的一致看法,即环境改变→生物性状(蛋白质)改变→改变的性状可以遗传(导致遗传物质——核酸的改变)→代代影响逐渐积累形成新性状。这种获得性状得不到现代遗传学“中心法则”的证实,因为遗传信息不可能由蛋白质(改变)→核酸(改变),至今尚未发现这条传递途径。因此A、B、D三项叙述是错误的。只有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内在因素),并在环境的定向选择(外在因素)条件下,使适应环境的变异性状积累,从而形成盲觉、长舌、抗低温性状。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得到现代遗传学的支持。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鹿和狼的关系是:鹿在狼选择(捕食)条件下,使得体壮、敏捷、奔跑迅速等变异(特征)得到积累和发展,另一方面,狼在鹿的选择(是否能捕获食物,获得生存)条件下,使狡猾灵活、奔跑迅速、善于捕食等变异(特征)得到积累发展。结果狼和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6.(2015·济宁调研)下列各种现象中的哪一种不属于自然选择作用的例子 ( )
A.纯种长毛垂耳狗的形成
B.因工业污染而使某种蛾子发生黑(色素)化
C.某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D.头发里的虱子经DDT处理后仍有突变种存活下来
[答案] A
[解析] 纯种长毛垂耳狗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一种变异现象。B、C、D均是外界环境条件对性状的选择,其结果是适者生存。
二、非选择题
7.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__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抗药性状逐代________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_______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 (1)差异 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选择作用 生存斗争 积累 变异 自然选择
(2)有利
(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一、选择题
1.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 C
[解析]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2.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答案] D
[解析] 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故A不正确,也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适应环境,故C不正确。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故B不正确。
3.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 )
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是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4.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
①生物的多样性;②保护色;③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④定向的自然选择;⑤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⑥生物的生存斗争
A.①② B.④⑥
C.③⑤ D.④⑤
[答案] C
[解析]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它认为过度繁殖和有限的资源引起了生存斗争,通过自然选择,只有有利变异能生存,因此自然选择能解释①②④⑥。
5.(2015·广州检测)西班牙《趣味》月刊发表了文章——《昆虫抗菌肽给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希望》。文章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答案] B
[解析] 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杀菌药物,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同时具有选择作用,抗生素没有杀灭所有的细菌,原因是细菌中有经过变异而具有对抗生素有抗性的个体,抗生素杀灭不具有抗性的个体,即对不定向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6.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遂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答案] B
[解析] 蟹类的捕食是在某种海洋蜗牛种群的生存环境中进行的,两者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实现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7.(2015·青岛检测)茎叶保水功能好、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在沙漠中生活,而茎叶保水功能差、根系不发达的植物,则不能在沙漠中生活,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确切解释是( )
A.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D.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容易保存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知环境对茎叶的保水功能起选择作用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8.1937年,有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B.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C.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答案] C
[解析] 三叶草中本来就存在耐寒性的差异,通过寒冷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使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因此产量显著提高,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9.用水蚤进行水温变化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25℃条件下,多数水蚤都能正常生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第一次改变实验温度时,在20℃和28℃条件下, 有水蚤能够生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第二次改变实验温度时,在20℃和28℃条件下,水蚤个体全部死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第二次改变实验温度,还有少部分水蚤个体生存下来,再重复几次同样的实验过程,将会筛选出的水蚤个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5℃是水蚤生活的适宜温度条件
(2)水蚤对温度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3)适应是相对的
(4)对20℃、25℃、28℃均能适应的水蚤个体
10.甲虫幼虫期以农作物叶为食,破坏力极强,后来使用某杀虫剂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时,对甲虫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继续使用,甲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分析说明:
(1)甲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________,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
(2)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关系叫________。在害虫进化过程中,属于有利变异的是________个体。
(3)下图中能反映甲虫的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纵坐标表示个体数目,横坐标表示抗药性由弱到强,①表示最初状态)
(4)如图是甲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害虫具有抗药性应在使用杀虫剂过程________(填“前”“中”或“后”)。
(5)现代研究表明,________必将代替化学杀虫剂。
[答案] (1)差异 不定向 选择
(2)生存斗争 具有抗药性的
(3)c (4)前 (5)生物杀虫剂
课件57张PPT。成才之路 · 生物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七章渐变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与达尔文的主张相反,早期遗传学家相信,新物种可由大的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直接产生,并把这种方式看作是进化变化的主要源泉,认为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不起积极作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的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物种。
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在其进化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又是什么?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比有哪些改进?
本章包括两节内容,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主要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三部分,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则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也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学习本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时,首先要理解物种的概念、隔离的概念、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等,然后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进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在对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学习中,应从实例理解出发,在分析生物进化历程的基础上,形成这样的共识:物种的更替、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共同进化。3.进化领域至今仍有不同观点,如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但是进化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同时也再次强调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理论的重要地位。
总之,关于本章的学习,还应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网络、书籍中的信息资源,深化自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七章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意义在于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目标导航:
1.说出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2.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进步意义和局限性。(重、难点)
3.说出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情境导入:
拉马克是法国博物学家,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给当时的“神创论”很大的打击。达尔文是英国的博物学家,他在拉马克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的创始人。
问题探究: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主要观点
(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__________来的。
(2)生物是由________到________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意义
(1)是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化学说。
(2)否定了__________,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预 习 导 学进化 低等 高等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第一个提出的比较完整 神创论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 生存 淘汰 2.评价
(1)科学性:
①合理解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揭示了生命现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
①对于_______________的本质,未做出科学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生物进化的原因 统一性 多样性和适应性 遗传和变异 个体 渐变 物种大爆发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遗传变异方面
(1)研究水平:________水平→________水平。
(2)研究结果: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已被摈弃。
2.自然选择的作用方面
研究对象:__________为单位→________为基本单位。
3.理论形成: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性状 基因 获得性遗传 生物个体 种群 自然选择学说 1.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达尔文为什么还同意获得性遗传?
2.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在生物进化中,有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1.达尔文学说的根本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要有优势的基因,就会生存下去,而无论这个优势基因是遗传来的还是获得性的,所以并不矛盾。
2.该物种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的变异。思 维 激 活(一)问题探讨
1.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翅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类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3.这与对枯叶蝶适应性的解释看似矛盾。其实,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防御敌害的适应性特征,如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等等。(二)思考与讨论
1.在西方国家,当时“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仍占统治地位,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自古以来既没有物种的绝灭,也没有新物种的产生。
2.达尔文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最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生物界通过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这一观点否定了“神创论”,不能为当时的宗教观念所容,因此,遭到许多人的攻击、谩骂和讥讽。
3.人类与其他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人类是生物世界的成员,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主宰”。4.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所说“我们的观点”是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激励国人奋发图强,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Science aims to discover facts, but leaves us free to choose our own values.”意思是“科学的目的是发现事实,但是却留给我们选择自己价值观的自由。”言外之意是虽然科学否定了上帝造物说,但并不意味着排斥相关的宗教信仰。作者之所以在书的最后一页写这句话,与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三)旁栏思考题
这是由于受当时遗传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清楚可遗传变异的来源。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1)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先驱,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人。
(2)拉马克的进化理论——“用进废退”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要 点 归 纳
①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既相似又相异―→结论:物种不是不变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这给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获得性遗传:即上述变化是可遗传的。这两个法则是拉马克用来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主要原理。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1)历史贡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的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否定了生命世界中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物种是可变的,而且是由低等向高等不断进化的。这对于进化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论述生物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用进废退是指经常使用的器官较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指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典 例 导 析
[解析] 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后天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但现代进化理论认为,如果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
[答案] D
[答案] C
[解析]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
(2)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由于生物过度繁殖,后代的数目剧增,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等)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生物要生存,就要进行生存斗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要 点 归 纳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有利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不适应环境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1)历史贡献
①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揭示了生命现象统一性的原因——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③科学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局限性
说明: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他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②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未立足于群体水平。
③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关于遗传和变异原因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环境不断变化,生存斗争不断进行,自然选择也不断进行。典 例 导 析
[解析] 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但该物种在代代交替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展,该物种的基因库也得以保持和发展。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答案] B[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均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或自然选择)的内在因素。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生物的遗传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
3.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后代,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也加剧了生存斗争。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5.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因此生存斗争对自然选择起推动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探究点 基础理论知识的利用
——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案例]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 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到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 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________(填“前”或“中”或”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 (1)选择 不定向 前
(2)①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单位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性的特点;②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选择作用
[方法警示] 得分要点:
(1)答案唯一,必须体现“选择 不定向 前”。
(2)必须体现“DDT直接处理果蝇、看不出选择作用”。
[错因案例] (1)错误答案多样化,错答原因主要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理解不透,无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错误答案多样化,错答原因主要是对实验变量分析不到位,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技法提炼] (1)已有知识的利用:
①已有知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明确指出,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②知识利用: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论有无选择,变异都是存在的。因此,果蝇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产生。
(2)实验变量的确定:
该案例中实验一没有对照,不能说明问题。两实验对照可知,自变量为是否接触DDT,因变量是果蝇的存活情况。从实验结果看,二者结果一致,说明抗药性的变异与是否接触DDT无关。第七章 第2节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答案] C
[解析]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A正确,C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应代代相传,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2.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答案] B
[解析] 进化的原材料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然后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所以A错误;有利变异能适应环境,而不利变异则被环境所淘汰,所以C错误;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所以D错误。
3.现代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理论观点不同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答案] C
[解析] 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决定其生存或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因此A、B、D都符合达尔文观点。由于他没有研究透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因此也就不知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4.下列关于生物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的进化速度是相同的
B.所有新物种的诞生是同时的
C.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所有生物的进化都是同步进行的
[答案] C
[解析] 生物的进化是在漫长年代中逐步进行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不可能是同步进行的。所谓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5.(2015·汕头检测)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答案] A
[解析] 始属同一物种的地雀被迁来后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且被海洋隔开,这样不同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使不同种群的地雀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同,最终使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这标志着不同物种的地雀就形成了。
6.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总数的24%,基因型Aa的个体占总数的72%,基因型aa的个体占总数的4%,那么,基因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24%和72% B.36%和64%
C.57%和43% D.60%和40%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假如随机抽出的个体数X个,控制A、a所控制性状的基因总数为2X个,A基因的数目为(24%×X×2+72%×X×1)=1.2X个,a基因的数目为(4%×X×2+72%×X×1)=0.8X个。依据基因频率的概念——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频率,知:A基因出现的频率=A基因在该种群中的数目÷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总数=1.2X÷2X=60%;a基因出现的频率=a基因在该种群中的数目÷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总数=0.8X÷2X=40%。
二、非选择题
7.“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四五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 (1)AA为36%、Aa为48%、aa为16%
(2)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
(3)物种
[解析] (1)已知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可由公式:基因的频率=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30%+(1/2)×60%=60%,则a的基因频率=1-60%=40%。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为36%、Aa为48%、aa为16%。(2)基因突变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对应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本小题是指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选择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相同的是( )
A.变异、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答案] B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同观点。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案] C
[解析] 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一定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重要过程
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的是可遗传变异。其他几项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
A.进化为另一新种 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退化到低级种类 D.绝灭
[答案] D
[解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此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绝灭。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6.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d、c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误;由于d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故C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所以D错误。
7.(2015·常州检测)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有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8% B.6%
C.7% D.10%
[答案] B
[解析] 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属于应用层次。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该等位基因的总数XB+Xb=200×2+200×1=600(女性每人含两个基因,男性每人含一个基因),色盲基因的总数为Xb=15×1+5×2+11×1=36(女性携带者、男性患者都有一个Xb,而女性患者含两个Xb)因此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100%=6%。
8.(2015·黄山高二检测)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有翅昆虫突变成无翅或残翅昆虫,正常情况下这些变异类型因不能飞行,活动范围小,在生存斗争中占劣势,逐渐被淘汰,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这一特定环境中,残翅或无翅这种变异类型因不能飞行,避免了被风吹到海里,在海岛上存活下来。这个事例说明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二、非选择题
9.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种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答案] (1)地理隔离 生隔隔离
(2)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解析] 因计算b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种群b和种群c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植物a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形成了不同的植物b和c。b和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10.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2006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将偃麦草与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
育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说明了什么?
(2)F1不育的原因是什么?
(3)要使F1可育,可采取什么方法?这样得到的后代是几倍体?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与一般物种形成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哪个方面?
(4)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图),请在下图填出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2)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3)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八倍体 此物种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
(4)①突变和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②种群基因频率 ③生殖隔离
课件82张PPT。成才之路 · 生物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七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七章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6.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7.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目标导航:
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学会进行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难点)
2.理解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和方向。(重、难点)
3.阐述物种和隔离的概念。
4.理解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重、难点)
5.举例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6.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重、难点)
7.阐述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8.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情境导入:
青蛙和树蛙都是两栖动物,但是两者的形态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较而言,青蛙更适应水中生活,而树蛙则更适应树栖生活。
问题探究:1.同是两栖动物的青蛙和树蛙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2.骡子是一个新物种吗?
提示:1.由于自然选择使生物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2.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之为一个物种。骡子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彼此之间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_所含有的_________。
(2)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的比率。预 习 导 学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本单位 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全部个体 全部基因 全部等位基因3.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________和染色体变异,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统称为突变。
4.可遗传变异是原材料的原因
(1)基因突变产生的___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___,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________,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________生物进化的方向。
5.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___________会发生____________,导致生物_________________不断进化。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基因型 可遗传变异 随机的 不定向的 决定 基因频率 定向改变 朝着一定方向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___________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
2.隔离
(1)概念:不同________间的个体,在___________下基因不能____________的现象。
(2)常见类型
①生殖隔离:________之间一般是不能___________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____________的现象。
②地理隔离:________生物由于________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____________的现象。自然状态下 可育后代 种群 自然条件 自由交流 不同物种 相互交配 可育后代 同一种 地理上 基因交流 3.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进化为例,同一种地雀,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从而产生________隔离。
(1)内因:不同岛屿上的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________,而且不同种群之间不发生______________。
(2)外因:不同岛屿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__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种群____________发生的变化起的作用不同。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_____。地理 基因重组 基因交流 食物 栖息条件 基因频率 种群的基因库 生殖隔离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与生物的共同进化
(1)任何生物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花矩细长的兰花有专门给它传粉的蛾,这两种生物的出现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中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________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2.生物与无机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由于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________的,最早的__________的出现,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________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共同进化 年老 病弱或年幼 种群发展 厌氧 光合生物 好氧 3.共同进化的含义
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________________。
4.生物多样性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些学者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__________的逐渐积累,而不是__________。
6.有些人认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交替出现的过程。
7.在现有的生物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是以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进化和发展 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中性的 中性突变 自然选择 长期稳定 迅速形成新物种 自然选择学说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吗?
2.新物种的产生一定经过地理隔离才产生生殖隔离吗?
提示:1.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包括多个品种,而种群是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2.不一定。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产生经秋水仙素诱导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思 维 激 活(一)问题探讨
提示:可按如下思路展开想像: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二)思考与讨论一
1.(1)A配子占60%、a配子占40%。
(2)子代基因型频率:AA占36%、Aa占48%、aa占16%。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占60%、a占40%。(4)
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
2.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3.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三)探究
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2.是表现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四)资料分析
1.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五)旁栏思考题
最先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现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六)技能训练
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若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七)思考与讨论二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4.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5.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1.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1)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①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即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得以繁殖后代的基本单位。
说明:把种群作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的原因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要 点 归 纳②理解:
a.对于种群的概念,首先要抓住两个要素,一是“同种”,二是“全部”。如:树、鱼、鸟、蛇等都不是物种名,松树、竹子等也都不是具体的物种,而各是一类生物。一类生物可有很多种,如松树有马尾松、红松、白皮松等种。金环蛇、黑眉锦蛇、眼镜蛇是种,而蛇不是种。
b.种群具有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徐州云龙湖冬季有野鸭种群,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c.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一个种群内的个体相互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库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警示:一个种群的某个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能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②每一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有生有灭,而基因库却在前后代遗传过程中保存和发展。
③假设条件下的计算方法
假设种群非常大,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没有大量的迁入和迁出,没有对该等位基因决定的性状的优胜劣汰,我们就可以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反之亦可。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①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②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③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突变的普遍性: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以及人,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突变的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但是,由于种群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内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突变。
c.突变的多害少利性:虽然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是有害的,但是,突变对生物体有害或者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2)可遗传变异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可产生相应的等位基因。如前所述,假如人的23对同源染色体上都有一对等位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后代中则可产生6×107个以上基因重组类型,使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从而使突变基因频率扩增。由于这些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的,故无法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②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使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典 例 导 析[解析] 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Xb的基因频率=Xb/(XB+Xb)×100%(因为B、b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女性体内有两条X染色体,因此有两个此类基因(包括B和b),男性体内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只有1个此类基因(B或b)。
被调查的种群中,Xb:5%+1%×2+7%=14%;XB+Xb:44%×2+5%+43%+5%+1%×2+7%=150%。所以,Xb的基因频率=Xb/(XB+Xb)×100%=14%/150%×100%=9.3%。
[答案] D[答案] A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要 点 归 纳(2)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如山羊和绵羊的杂种不活、马和驴的后代不育。
(3)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注意:东北虎和华南虎仅是地理隔离,没有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
地理隔离造成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从而促使不同种群的遗传组成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地理隔离往往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
(4)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①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渐变式(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②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a.地理隔离:通常是由地理屏障引起的,将同一种生物彼此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配,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b.自然选择:地理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各自独特的环境。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出现差异。
c.生殖隔离:假定地理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遗传组成上的差异,建立了生殖隔离的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的,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的形成过程完成。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
②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物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的,而不是以物种为单位的。因为同一物种个体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域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典 例 导 析
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种外部因素是突变与选择
B.b物种迁到乙岛时与c物种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
C.d物种与c物种之间最可能是竞争关系
D.e、f两物种之间可能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 A项错误,突变是内因,而不是外因;B项正确,b、c两种生物同时生存于乙岛中,不具有地理隔离,但独立进化为两种生物,说明它们具有生殖隔离;C项正确,d、c两种生物具有同一祖先,很可能生活方式类似,且它们位于同一岛屿,很可能具有竞争关系;D项正确,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是可能出现的,如多倍体的产生。
[答案] A[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理解。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无明显的因果关系,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但是有时候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物种,如植物中多倍体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 点 归 纳(2)共同进化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①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②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③共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
说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3)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归纳如图: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过来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基因多样性。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而一种生物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 C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
A.猎豹捕食斑马
B.某种长在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吸食该兰花花蜜的蛾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
D.光合作用出现后,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答案] C
[解析] 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说明了狼捕食鹿对鹿种群数量增加的抑制作用,而非共同进化。1.生物进化的实质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说明:基因频率的大小,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即在进化过程中某基因的频率如果逐渐增大,反映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探究: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提示:依据假设计算第2年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即:如果第1年种群个体数为100个,当黑色(表现型)个体每年增加10%时,第2年基因型为SS(黑色)个体将增加到11个,基因型为Ss(黑色)个体将增加到22个,基因型为ss(浅色)个体将减少到63个。第2年种群个体总数为96个,基因型SS的频率是11÷96=11.5%;基因型Ss的频率是22÷96=22.9%;基因型ss的频率是63÷96=65.6%。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会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即1.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而有性生殖的重要特征——减数分裂,实质上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2.推动了动、植物的分化
真核细胞是一切高等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它与原核细胞相比,至少使生物体发生两方面的进化,一是结构复杂化,二是功能复杂化。复杂化的结果是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导致了真核细胞种类的分化。动、植物的分化是真核细胞分化中最有影响的事例,它使生物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3.促进了三级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原核生物时代,地球上只有以异养的细菌和自养的蓝藻组成的一个二级生态系统(生产者和分解者)。随着真核生物的产生和动植物的分化发展,才出现由动物、植物和菌类所组成的三级生态系统(大量的动物成为消费者)。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____。[标准答案] (1)1/2 (2)1/3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雌雄果蝇随机分成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方法警示] 得分要点:
(1)答案唯一,必须是1/2。
(2)答案唯一,必须是1/3。
(3)答案必须说明没有对照实验。
(4)除将子一代果蝇分为甲、乙两组,其余步骤与原实验步骤基本相同。
[错因案例] (1)答为4/9。(混淆了概率求解的范围)
(3)答为“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没有明确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4)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5)答为“B基因频率减小,b基因频率增大”(混淆了人工选择的作用)。(2)评价类实验的解题方法:
①看有无对照实验,如果有,看对照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本实验无对照实验。此实验应该分为两组,甲组无人工选择,乙组有人工选择。
②看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没有对照实验,所以没有单一变量。
③看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本实验不合理、不完整。应该对甲组不进行人工选择,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6次.统计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④看是否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的检测和记录:本实验方法正确。
⑤看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是否合理:本实验不合理,不能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果应该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第七章综合检测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氨基酸→蛋白质
[答案] A
[解析]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最初的原始材料,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选A。
2.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由变异决定,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C.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
D.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3.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
C.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以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有关概念。物种间的根本界限在于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通过杂交进行基因交流。绵羊和山羊是两个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东北虎和华南虎虽然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但尚未发生生殖隔离,因此是两个虎亚种。马和驴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是不育的,不能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表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
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的是( )
A.产生变异的机制 B.自然选择所起作用
C.生物的适应性 D.生殖过剩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不能很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
5.(2015·盐城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答案] D
[解析] 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比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因为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不同的种群组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繁衍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和物种的基因频率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6.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
B.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 D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7.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也有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答案] B
[解析] 在普通野生稻进化为普通栽培稻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隔离,使其与野生稻没有基因交流,从而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都有利(传种接代),只是不利于人收获;普通野生稻所含有的抗虫基因可通过育种方法使栽培稻具有抗虫性状,是水稻育种的重要资源,故A、C、D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不是由遗传变异决定的,故B项错误。
8.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答案] D
[解析] 突变的利害取决于环境,无所谓有利突变多少。突变中的基因突变才可以增加等位基因数量,产生的基因有可能是隐性基因,也有可能是显性基因。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合称为突变。
9.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蜣螂进化成为新物种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C.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 A
[解析] 从题意看出,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与普通蜣螂相比,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其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只是外表发生的变化,不能说明与普通蜣螂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该蜣螂不一定是新物种。
10.(2015·西安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 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了下来,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即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性的突变个体,而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了突变个体。
1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 B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进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不同。
12.(2015·杭州模考)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物种最终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b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欲判断d与b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b与d能否自由交配即可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物种a经过地理隔离,最终形成不同的物种b、c,产生了生殖隔离,A正确;b迁移至黄河南岸后,已经和c出现了生殖隔离,本质是它们的基因库产生了很大的差异,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正确;判断两个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不但要看它们之间是否能自由交配,还需看它们交配后产生的子代是否可育,D错误。
13.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B.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的性状是相同的
[答案] B
[解析]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14.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B.猎豹与斑马的“军备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答案] D
[解析] 猎豹与斑马、兰花与蛾都是典型的共同进化的实例,捕食者一般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共同进化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1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生物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答案]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的机理等问题,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16.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答案] B
[解析]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下来的昆虫的翅长有的长,有的比较短,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翅膀长的个体不容易受到海风的影响,翅膀短的个体基本不会飞,这两种个体都容易活下来,故B错误;生物与环境是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故C正确;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一定的方向改变,故D正确。
17.(2015·沈阳模拟)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
A.施用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
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 A
[解析] 施用农药后通过其选择作用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只有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频率的改变可引起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18.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1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70%、30% B.50%、50%
C.90%、10% D.80%、20%
[答案] D
[解析] 从题意中分析可知,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70%+20%÷2=80%,而a的基因频率是20%,故D正确。
19.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属于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种群基因库是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 D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因此D项不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内容。
20.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乙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丙类型2个种群存在明显不同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容易产生新物种,故C正确。
21.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A
[解析] 生物进化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故A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故B错。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错。只要有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基因频率一定改变,故D错。
22.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19,则杂合子Aa的频率是 ( )
A.0.1 B.0.6
C.0.9 D.0.18
[答案] D
[解析] 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可以近似于理想条件,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19,则aa的频率是0.81,a的基因频率是0.9,A的基因频率是0.1,杂合子的频率是2×0.9×0.1=0.18,故D正确。
23.如果一个豌豆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3,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3,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子一代各种基因型所占比例AA=4/9,Aa=4/9,aa=1/9
B.子一代各种基因型所占比例是AA=1/2,Aa=1/3,aa=1/6
C.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
D.子一代中纯合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增大
[答案] A
[解析]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因此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都是自交,可按下式计算:
P:1/3AA 2/3Aa
↓? ↓?
F1:1/3AA 2/3(1/4AA+1/2Aa+1/4aa)
子一代中各种基因型所占比例是AA=1/2,Aa=1/3,aa=1/6,A基因频率=1/2+1/3×1/2=2/3,a基因频率=1/6+1/3×1/2=1/3。
24.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推测可知,某物种形成所需经历的阶段有(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其进化提供了原材料;②具有变异的个体经过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有利于该物种生存的方向变化;③具有变异的个别个体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得到保留;④产生了生殖隔离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物种的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的是种群的进化,而不是个体的进化,所以③的说法是错误的。
25.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包括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①和④符合拉马克的进化理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包括: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可以产生新的生物类型,所以②③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26.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按顺序出现的生物类型的几种排列,可能性最大的是( )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
[答案] D
27.仔细分析下列现象,不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是( )
A.啄木鸟的长喙是长期啄食树内昆虫、反复伸长的结果
B.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行进的习性
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着相互选择
[答案] D
[解析]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的大量观察,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进化观点,即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也就是说,器官用得越多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题中A、B、C三项都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2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实例的分析示正确的是( )
A.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不同时期两种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的某海岛残翅和无翅突变昆虫类型,却能适应大风环境,说明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C.狮(2N=38)与虎(2N=38)交配产生的狮虎兽,多只可以构成一个种群
D.昆虫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 C
[解析] 狮与虎交配产生的狮虎兽高度不育,所以多只狮虎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C错误。
29.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 C
[解析]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判断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D正确。
30.如图是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概念图,结合此图,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①是自然选择,②是种群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③,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③的根本原因
D.某个生物个体体细胞产生基因突变,也必然会影响②的改变
[答案] D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改变种群基因频率,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异,形成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故A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B正确。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原因,故C正确。一个个体的变异不一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故D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 (9分)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时,在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到13种地雀,它们的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栖息条件和食物也不同,其种间杂交一般不育。据研究,它们是由一种祖地雀进化来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雀的祖先由于偶然的原因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分布到各个岛,由于各个岛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产生了________,种群间不能发生________现象。不同种群就会出现不同的____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由于栖息环境和食物不同,________对不同岛上地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久而久之,地雀种群的基因库就产生了明显差异,逐步出现________,形成了不同品种的地雀。
[答案] (1)地理隔离 基因交流 突变和基因重组 (2)自然选择 生殖隔离
[解析] (1)由于13种地雀间杂交一般不育,说明它们是不同种的生物,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基因库不能发生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
(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当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后可能出现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32.(9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中的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其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请问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 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5)假定残翅(v)的基因频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果蝇(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一旦发生了________隔离,就不会有________交流了。
(7)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必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________的方向。
[答案] (1)基因库 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变异 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原材料 方向
(2)2×106 (3)65% 35% (4)2%
(5)残翅是不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不断地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生殖 基因
(7)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隔离 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
[解析] (1)某一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的基因库,其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不同的生物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而使生物体内的基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基因型,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的原因,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还包括染色体变异,在这三个来源中最主要的、也是生物进化主要因素的就是基因突变,因为只有这一来源能够产生新的基因。这些可遗传的变异只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2×107×10-5×104=2×106。
(3)根据题意,在100个个体中,AA占35只,Aa占60只,aa占5只,即在200个基因中,A基因占2×35+60=130个,基因频率为130÷200×100%=65%;a基因占10+60=70个,基因频率为70÷200×100%=35%。
(4)(5)(6)(7)略。
33.(9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④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多样性。
[答案] (1)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③基因频率 ④遗传
34.(10分)(2015·镇江模拟)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______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________。
(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________(是/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这一地区没有给这种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群体中AA、Aa、aa的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在这三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________,下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 )
[答案] (1)种群 基因库
(2)75% 25% 不是
(3)72.5% 5% 22.5% 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4)AA=Aa>aa A
[解析]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作种群,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发洪水后,A的基因频率=55%+40%×1/2=75%;a的基因频率=5%+40%×1/2=25%,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是迁入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因素在起作用。(3)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AA的基因型频率=55%+40%×1/4+40%×2/4×1/4+40%×2/4×2/4×1/4=72.5%,aa的基因型频率=5%+40%×1/4+40%×2/4×1/4+40%×2/4×2/4×1/4=2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5%。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72.5%+5%×1/2=75%,a=25%;由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并未发生进化。(4)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AA=Aa>aa,那么,经过长期选择,A基因频率会不断增加,而a基因频率会不断减小,但因为AA的繁殖能力等于Aa,故a基因不会消失。
35.(9分)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下边的坐标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即可)。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黏在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上。对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0%
(2)
(3)①A C B
②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
[解析] (1)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0%-40%=40%,a的基因频率为×100%=60%。
(2)由于aa的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aa个体将减少,a的基因频率将降低。
(3)由图可知,A的尾羽最短,C的尾羽最长,B的尾羽处在中间的长度,所以是将A组鸟的尾羽剪下粘在C组鸟的尾羽上,B组鸟作为对照;并且雌鸟筑巢数是C>B>A,由此得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
36.(9分)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
(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
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作用。
[答案] (1)基因 (2)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 (3)基因交流 地理(生殖)隔离 (4)1 选择
[解析] (1)由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2)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A′A的个体的出现会使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由于两个种群的个体之间能相互迁移,基因库之间的基因能进行交流,故两个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
(4)由于种群1中黑色个体多,故可能生活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