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方法。
2.、学习比喻论证,提高我们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方法。
2.、学习比喻论证,提高我们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荀子为何要勉励学习,难道两千多年前的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读书无用论”也大行其道吗?否则他为什么要勉励学习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走近荀子,了解荀子创作《劝学》的背景和初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
者,后韩非子、李斯等都是他的学生。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二.文本研读
1.那么,这位先贤大儒是如何勉励和鼓励人们学习,是如何“劝”学的呢?哪一句是他直接用来勉励学习的语句?21教育网
为什么他不说我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而要借君子之口来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呢?他自已说出来和君子说出来有什么区别呢?2·1·c·n·j·y
2.过渡:君子是说过学习不可以停止,可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呢?看看荀子接下来能拿出什么理由令人们信服?www-2-1-cnjy-com
齐读第二段
(1)“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已经成为一句什么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收入了成语词典,一般用于什么语境?www.21-cn-jy.com
(2)为了证明学习可以使人得到提高,得到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荀子总共用了几个比喻句?5个,小结:先天就口吃的林肯凭借不断的学习练就了绝佳的口才,超越和改变了自己;科举考试屡考屡败的蒲松龄,并没有先天的才赋,却依靠勤奋的学习,写成了《聊斋志异》,超越和改变了自己。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历史进程的改变都离不了学习。因此,学习不可以——停止。21·世纪
教育网
3.
过渡:学习不可以停止除了因为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和改变自已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1)《论语》中认为学习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应该并重,而荀子则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思考就像是跂而望,提起脚后跟看,看也看不远,学习就像登高可以望得更远一样,可见他认为学习的作用很大,那么学习的作用何在呢?他是怎么来论证的?2-1-c-n-j-y
(2)写了哪四种做法?
(3)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
小结: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所以,学习作用大是因为学习可以——弥补不足。正因为学习可以弥补不足,所以学习不可以停止。21·cn·jy·com
学习不可以停止还有其他理由吗?
4.过渡: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学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呢? 21
cnjy
com
(1)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三层。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学习要专心。
三.写作特色
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21cnjy.com
四.结束语
今天,我在荀子面前班门弄斧,借助这些名言警句,也来劝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啊,今天的我们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热爱学习,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获得智慧,学习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已的天赋和才能,学习不能立竿见影,但它可以潜移默化,它能给我们插上隐形的翅膀,它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说话谈吐,让我们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板书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一:学习的意义可以使人提高和改变
分论点二: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不足
分论点三: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专一
论证方法:比喻、对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