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西汉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3、宋明理学:
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4、明清批判继承儒学:
批判专制,提出民主思想;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唯物辩证思想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问题引导
1.明清“经世致用”思想主要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它着力解决国计民生哪些现实问题?
政治:针对君主专制顶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针对“抑制工商”政策,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针对“八股取士”,理学僵化,提出“经世致用”,发展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腐朽。
经济: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根源) (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文化:八股取士,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
补充:P16 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
四位思想家对待理学的态度,他们是怎样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李贽挑战正统思想,批判“存天理,灭人欲”,揭露道学
家的虚伪。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
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禁止相对
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离经叛道’的李贽”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1)经历:求学——做官——入狱--狱中自杀
2)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 《藏书》
3、李贽的进步思想
(1)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追求个性发展。
(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4、评价
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4、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补充,可不记)① P16 冲击封建正统思想,反教条的思想:反对以孔子为是非的标准,提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②P16 揭露道学家的伪善,抨击“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补充:③抨击封建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旧教材) 赞扬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自由恋爱,夸赞武则天。赞扬寡妇再嫁;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今版《焚书》书影古刻本《焚书》书影《藏书》【学思之窗】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谴责。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来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1、三人共同的生活背景: 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
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根源)
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几何天文地理等),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经历: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年轻时积极参加反明朝宦官权贵的斗争和反清斗争,后隐居著述。他是一位最先从“民主”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其学说的核心是“非君说” 强调工商皆本。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于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和采纳。)一书中。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生平:黄宗羲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建立“天下之法” ——“非君说”是其学说的核心
经济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具体制度——限制君权;让学校议论君主的是非。此举还有助于世人平等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对奴性的克服
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民权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3)提倡“法治”取代“人治”:“以天下之法”取代 “一家之法”。
4)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5)工商皆本(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旧教材))。 (1)生平:抗清、著书
(2)进步思想: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3)作品:《明夷待访录》
(4)评价:P17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江苏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的学术主张和爱国主义精神颇受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称赞。北京报国寺西侧有其祠堂。(1613-1682)顾炎武的生活经历顾炎武的代表作和思想特色 《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内容涉及古代郡县地方的历史、地理情况,并指出针对其利病的治理方略。《日知录》书影思考:结合教材,根据左边材料,归纳顾炎武的基本主张?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享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用“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二:熟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普之清谈谈老庄,今日之清谈谈孔孟。……(理学)“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痛斥理学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学以致用材料三: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倡匹夫有责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强调社会责任, ”经世致用“ ,“明道救世”,开一代朴实学风
2)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日知录》)
3)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旧教材)
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1、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王夫之 王夫之,湖南人,早年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王夫之终生不剃发,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几十年,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王夫之的思想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总结1)唯物主义思想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唯物论)
B认识论:客观决定主观,事物通过考察研究可以认识(反映论)
2)朴素辩证法思想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经世致用”思想
4)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不记)
5)评价:唯物思想启示近代人们的思想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哲学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小结: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1、代表作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船山遗书》2、进步思想主张1)政治: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黄宗羲)2)经济:顾炎武倡导“ 经世致用”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3)思想:唯物、辩证法思想.(王夫之) 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成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四位思想家对待理学的态度,他们是怎样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李贽挑战正统思想,批判“存天理,灭人欲”,揭露道学
家的虚伪。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
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禁止相对
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限时自测】答案比较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 同政治上:
学术思想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经世致用等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异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非君说”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思考与讨论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进步性?(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学 ?)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只听不记) 1、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在批判宋明理学和宣传民主思想时还是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依据,最终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构成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只听不记)
2、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三、明清儒学的影响积极影响:(1)政治上:其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经济上: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3)思想上: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⑴从内容看: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不占统治地位,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其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⑵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⑶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局限:【限时自测】答案【思维拓展】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提出“仁”推崇以德治民,实行“仁政”的民本思想。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4)宋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人的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理论体系,用伦理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和人性。 (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三纲五常” 就是天理,“格物致知”心学: “心即理”,心是万物的本原。“致良知”,“知行合一”)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继承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经世致用”;唯物、辩证法思想)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请概括儒家思想演变的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专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4.国人风貌:问题探究:
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1.经 济:2.政 治:3.思想文化: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2.与欧洲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有什么区别?原因何在?区别:(1)仍属于儒家民本思想范畴;(2)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3)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原因:(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3)思想专制,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的严重束缚和影响。【合作探究】
13.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 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合作探究】
13.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4分)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喜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1)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荀子提出“仁义”“王道”、“君舟民水”,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原因:西汉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新儒学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纲常伦理”思想,适应了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4分)
二者没有本质差别。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4)思想主张经世致用。
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八股之害,甚于焚书”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3、主张“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